思想海洋的远航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ying 系统科学与数学水手札记

博文

普希金诗译谈 精选

已有 8410 次阅读 2013-10-24 09:30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诗词雅集|关键词:学者| 诗词, 普希金, 翻译

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很多人都读过,最有名的汉译是下面两个: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

 

     查良铮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

现今总是令人悲哀: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既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原文

Если жизнь тебя обманет,

Не печалься, не сердись!

В день уныния смирись:

День веселья, верь, настанет.

Сердце в будущем живет;

Настоящее уныло:

Все мгновенно, все пройдет;

Что пройдет, то будет мило.

 

  英译

If by life you were deceived,

Don't be dismal, don't be wild!

In the day of grief, be mild.

Merry days will come, believe.

 

Heart is living in tomorrow;

Present is dejected here;

In a moment, passes sorrow;

That which passes will be dear.

 

我不懂得俄文。只是觉得,第二个查良铮所译更靠近英译,想来也是更靠近原作,而且工于韵律。但第一个译文却脍灸人口,更为流传。其实无他,因为其音乐的韵味和流畅的意念都是极美的,强于查译,也比英译更动人心弦,相信连普希金原诗都沾了光。

严复译《天演论》时便立下规矩,翻译要义“信达雅”。其顺序,信是第一,达次之,雅尽量。我想这是对论文而言的。对诗等艺术品,应该倒过来,雅达信,要是不美谁人要看?

音韵格律文辞自有很强的规律,符合了才有美感,但美的东西不一定非要拘泥固有的韵律而窒碍流畅。翻译之时信达雅三方必须做些妥协时,首先要美,通达流畅,再要得其寓味,即使不能与原文严丝合缝也不要牺牲美感,这就是再创作了。这也是第一个译文胜出的原因。

其实我从小记忆的译文与第一个略有不同,尤其是对正版的“心儿”一词总觉得过于柔媚。如果此时心境只是小小不顺,小儿女闹闹别扭,那口气倒是可以用来自怜。若是经历沧桑,在痛苦煎熬的长夜里,这就显得不够厚重了。我所记得也许是记错了或是传误了,虽不见经传却是觉得更为深沉些。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阴郁的日子需要镇静;   

相信吧,那愉快的日子就会来临。   

 

心,永远憧憬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阴沉。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念。

 

口口相传和笔笔转抄变异的文字可能比原文更有魅力。我在文革中看到的《第二次握手》和《茶花女》的手抄本都比后来正规出版要精美的多。尤其是山寨版的《茶花女》劈头第一句:“玛格丽特在她的屋子里静静地死去,巴黎的社交聚会依然热闹。。。”便把我们带到那世态炎凉凄惨的场景。

“你怜悯看不见世界的瞎子,同情听不见天籁的聋子,却以羞耻作为借口不肯原谅心灵残疾的人们,让她们呼喊无声,哭诉无门,牺牲奉献都无从救赎,用尽心力永远也不能窥见幸福的门墙!”这段评说文字如潮一般地逐浪拍来,雷鸣震耳,几十年了还在我脑海里回旋,却一直没有在正规出版的《茶花女》书上找到。你能说手抄的不如正版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826653-735568.html

上一篇:也谈“渔夫与商人”的故事
下一篇:译叶芝的“WHEN YOU ARE OLD”

18 孙学军 陈学雷 张南希 吉宗祥 廖晓琳 刘伟 刘钢 武夷山 冷永刚 范武 鲍海飞 赵美娣 徐晓 孟庆仁 zhangling tianxg03 xuexiyanjiu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1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