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论感受性在心理内容表征中的作用

已有 7455 次阅读 2015-4-29 14:38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论感受性在心理内容表征中的作用

李侠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上海200240

摘要:感受性概念的提出,在意识与心理内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两个心灵哲学的思想实验,有力地证明了作为经验主观特性的感受性的存在。感受性在心理内容表征中具有四个关键性作用:心理内容的分类、提取、计算和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桥梁,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心理表征的速度与准确性。

关键词:感受性;知觉经验;思想实验;心理内容;表征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当代心灵哲学中的两个核心难题就是意识与心理内容问题,而对知觉经验的研究恰恰把这两个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来自不同感觉器官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觉经验在个体的内心会引起完全不同的感受,这就涉及到经验在意识中的不同性质问题,而这种性质就是本文要谈的感受性(qualia)问题,这也是经验的主观特性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学界关于感受性存在很多争议,本文尝试解决如下两个问题:首先,感受性问题的观念梳理与两个支持性思想实验的考察;其次,探讨感受性在心理内容表征中的作用机制。

感受性概念的缘起与两个思想实验的考察

正如贝内特等人所认为的:“感受质被设想为‘心理状态’或‘经验’的质的特性,后一对范畴被解释为不仅包括知觉、感觉和情感,而且包括愿望、思考和相信。对于每一种‘意识经验’或‘意识的心理状态’,对于主体而言,存在对具有这种经验或处于这种状态的感受。”【1】其实,简单地说,感受性就是关于感受的感受。当代哲学之所以关注感受性问题,也是人类探索认知之谜走向深入的结果。按照英国哲学家克兰(Tim Crane,1963-)的说法,心-身问题在当代哲学中被分为两部分:“心理因果关系问题和意识问题。这两部分不是无关的,事实上,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困境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心理和物理现象之间发生因果互动效应的心理现象都是物理的;另一方面,意识现象又要求不是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物理的。”【2】这种矛盾状况导致,相信心理因果关系的哲学家开始趋向于物理主义,而意识论者则倾向于二元论。这可以看做是当代哲学在探索人类认知旅途中无法回避的困境。克兰认为心理因果关系问题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而意识问题则被认为是相当复杂与困难的,这一点对于物理主义者与非物理主义者来说都是一样的。当下关于意识的难题则以感受性问题被表达出来。根据克兰的考证,目前公认“感受性”这个术语是由美国哲学家刘易斯(C.I.Lewis1883-1964)在1929年出版的《心灵与世界秩序》一书中首先被明确阐释出来的。克兰则认为,刘易斯的感受性概念来自他的导师罗伊斯(Josiah Royce,1855-1916)的传承,其受到更早一些的英国经验主义影响,如二十世纪初由英国哲学家摩尔以及罗素开辟的对于感觉资料(sense-data)的研究,就与感受性问题类似。基于此,克兰断言:“在这个世纪的前五十年,在心灵哲学领域感受性与感觉资料扮演了相同的作用:感觉资料是经验的客体,感受性则是它们的性质。”【3】在这里又出现一个争议很久的老问题,即把感觉资料当做所予(the given),而把感受性当做所予的性质的两种理论。在刘易斯那里所予是神秘的,正如克兰指出:“刘易斯和感觉资料理论家们都强调经验中的所予要素,像皮尔士那样,刘易斯关于意识经验发现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事实,即在经验中,有一些即是所予。”【4】当代的哲学家们大多抛弃了所予概念。如美国哲学家麦克道威尔沿用塞拉斯(Wilfrid Sellars1912-1989)的说法,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所予的神话”( The Myth of the Given),在他看来:“所予的神话表达了对来自于思想和判断范围之外的理性限制的渴望,与有关我们周遇世界的经验知识相关的这种渴望,是最为人所熟知的。”【5】如果我们把批评感受性者的观点列出来,作为对比,可能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感受性。美国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1942-)认为:通常对于感受性的描述大多包含如下四个性质:“1不可言喻性(ineffable),即除了直接经验外,它们不能被交流或者理解;2内在的(intrinsic),即它们是一种非关联性质,不随着与其他经验关系的变化而改变;3私人的(private),即感受性在人与人之间的比较总体上是不可能的;4在意识中是直接或立刻可理解的,即体验一种感受性也就是知道一种经验的感受性。”【6】从丹尼特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感受性是一种很难准确阐释与交流的概念。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在1974年发表的《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的经典论文中,以思想实验的方式阐明了两个关键问题:其一,对于意识经验进行物理主义的还原论的处理方法是行不通的;其二,证明了存在经验的感受性问题。正如他所说:“不过从根本上说,当且仅当一个有机体具有作为那个有机体是什么样的经验时,它才具有有意识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把这叫做经验的主观性。……对于经验,不能在还原时排除它的现象特征。”【7】沿着经验的现象特征这条进路,就出现了查尔默斯所谓的现象实在论(phenomenal realism),英国学者迈克尔比顿博士(Michael Beaton,1967-)把我们遭遇到的经验事实分为两种:即公开的物理事实与内省的现象事实。他观点明确地反对查尔默斯的“强现象实在论”观点,“我的建议是对于感受性来说,一个合理的、可行的定义是,它具有主观性、以及适度的内省性。采纳这个建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感受性。”【8】为此,他提出了一种适度的现象实在论的观点。由于感受性具有主观特性与内省性的特点,它是不能完全自然化的,他认为这是以查尔默斯为代表的强现象实在论者面临的无法克服的问题,也是当下物理主义者在高层解释与底层解释之间存在的解释鸿沟问题的根源所在。

   由于经验的主观性问题涉及到意识解释中的一些晦暗不明的领域,一些哲学家开始通过构造思想实验的方式来证明感受性的存在,这也是近三十年来心灵哲学研究中的惯常路径,其中比较著名的思想实验有两个:第一个是,“哲学僵尸”思想实验;第二个是,“玛丽的房间”思想实验。这两个思想实验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感受性的存在,并有力地批判了物理主义在意识解释中的武断做法。

“哲学僵尸”(philosophical zombie)实验是由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哲学家罗伯特克里克(Robert Kirk)于1974年发表在《心灵》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感觉与行为》中率先引入哲学领域的,其大意是这样的:“假设存在一种除了缺少意识经验、感受性与知觉外,与正常人无法区分的生物。当僵尸被尖锐物体刺中的时候,它没有任何疼痛的感觉,即便它的行为看起来像感觉到痛。”【9】僵尸实验的提出最初只是为了反对用各种形式的物理主义做法来解释意识现象。其实真正使哲学僵尸思想实验得以发展与扩散的,要归功于澳大利亚哲学家查尔默斯(David Chalmers1966-)的工作,查尔默斯在1996年出版的《有意识的心灵》一书中指出,我们完全能够前后一致地构想出一个僵尸世界(Zombie World)这个世界与我们的世界完全无法区分,但是他们完全缺少意识经验。那个世界上与我们对等的人就是哲学僵尸,这个世界是可以构想的,并且在逻辑上是可能的。其实这样的要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查尔默斯由此引申出关于意识的解释难题,他把这个问题称作容易问题与难问题(hard problem),正如他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的那样:“容易问题之所以容易,主要是因为它们恰好涉及到认知能力与功能的解释问题。去解释某种认知功能,我们仅仅需要指出一种执行某项功能的特定机制而已。相反,难问题很难用这种方法,因为他们不是功能解释问题,甚至当所有相关功能都得到很好解释的时候,它们仍然存在。”【10

“玛丽房间”思想实验,是由澳大利亚哲学家弗兰克杰克森(Frank Cameron Jackson1943-)在1982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中首先提出的。他假定玛丽是一个杰出的视觉科学家,她被迫生活在一个只有黑白两色的房间内。现在,“假如让她离开黑白房间,或者通过彩色电视观看到西红柿或者蓝天,将会发生什么?她是否会学习到一些东西?”【11】杰克森的本意是去证明物理主义是错的,至少是不完备的。因为单纯的物理信息并不能形成完整的经验。由此,他引出了副现象论,以此说明经验的感受性问题。副现象论(epiphenomenalism也被称作:E-型二元论(Type-EDualism),按照最简洁的说法,它认为:“心理状态不会给物理状态带来任何影响。”【12】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后笛卡尔时代,主要用于解决心-身互动问题。为了清晰起见,副现象大体来说可以这样理解:相对于初级现象而言,它是次级现象,与初级现象伴随而行。目前承认副现象论者也分为两类:强副现象论者与弱副现象论者。“副现象能够被初级现象影响,而不能影响初级现象。在心灵哲学中则认为,心理现象就是副现象,它是由物理现象引起的,但是它不能引起物理现象。在强副现象论者看来,心理现象只能被物理现象引起,而不能被其他心理现象引起;但是弱副现象论者则认为,心理现象既可以由物理现象引起,也可以由其他心理现象引起,但是心理现象不能引起任何物理现象。”【13】目前神经生理学的研究结果支持副现象论,当然批评的声音也很多,比如行为主义者就拒绝副现象论,如取消唯物主义者(Eliminative materialists)就认为,副现象论的主题是建立在非物理主义基础上的,是典型的民间心理学(folk psychology)的产物,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取消那些含义不清的欲望、信念等概念,取而代之的是神经心理学的术语。杰克森曾给出一个公式:副现象=完全的生理学解释+感受性。其实,这个拼盘公式内部是存在严重问题的,试想,如果去掉感受性,那么副现象就沦为一种变体的物理主义,有些类似于戴维森提出的随附性物理主义概念(Supervenience physicalism),这是一种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即心理事件随附在物理事件上,而不是还原为物理事件。如果把完全的生理学解释去掉,副现象等同于感受性,则缩减了副现象的外延。

感受性的特征与作用机制

关于感受性的生理学特征,印度裔美国神经科学家与生理学家拉姆韩德兰Vilayanur S. Ramachandran1951-)与哲学家希瑞斯坦(William Hirstein)合作,1997年在《意识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提出感受性的三条准则:“第一,不可撤销性。假如某件事情是可撤销的,那么它就不是感受性。第二,知觉是感受性负载的(qualia-laden),它提供了选择的丰富性。因此,我们现在确认了感受性的两种功能:在输入端它是不可撤销的,在输出端它又是灵活多变的。感受性的第三个重要特征是,在表征负载感受性的基础上为了做出决策,表征需要存在足够长的时间,以便执行程序去完成它,简单来说,你的大脑持有的表征需要一个缓冲时间,即‘工作记忆’,核心就是感受性与记忆有关系。”【142001年,拉姆韩德兰与哈伯德(E.M.Hubbard)合作,发表了一篇研究联觉(synaesthesia)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系统地重新总结了感受性的三个准则,并特意给感受性又增加了一个新特征,即注意。“他们认为感受性与注意之间有密切联系。你需要注意去完成规则2的任务:选择。”【15】拉姆韩德兰等人的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他们提出了感受性是知觉负载的,而这与副现象论是契合的。另外,他们认为,在本体论层面,通过实验,他们认为意识和感受性所在的大脑区域是颞叶而不是通常认为的额叶。“我们断言,感受性的主要发生地是位于大脑的颞叶区域,这种观点与杰肯道夫(Jackendoff,1997)和克里克(Crick1996)提出的观点相一致。感受性与意识与知觉执行过程的早期阶段没有联系,显然,在此阶段,选择是不可能的。同样,它们与知觉处理过程和执行程序的行为计划的最终阶段也是没有关系的,实际上它们与执行的中间阶段有关。事实上,颞叶是知觉与行动的分界面(interface)。”【16】拉姆韩德兰还特别强调:选择颞叶,特别是左颞叶的另一个原因是,作为产生意识经验的主要参与者,那里也是语言的大部分功能区,特别是语义的发生地。通过拉姆韩德兰的工作,对于感受性我们需要牢记两点:其一,知觉是负载感受性的,其二,感受性是在表征过程中呈现的,换言之,在刺激阶段与表征输出阶段是不存在感受性的。另外,拉姆韩德兰还分析了知觉的感受性与信念的感受性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只有当信念可以在工作记忆中得到清晰表达的时候,信念与部分感受性和意识觉醒有联系。在感觉支持缺席的情况下,与信念有关的感受性比真实感觉刺激引发的知觉对象负载的感受性相比,显得更为易逝和缺乏活力。因此,两者之间的区别更多的是数量上的而不是质的区别。另一方面,那些意会的信念(tacit beliefs)则是完全没有感受性的。”【17】如果拉姆韩德兰的上述工作被证明是正确的话,那么,在感受性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工作机制仍然是晦暗不明的,而这点就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那么心理内容的表征将是无序与低效的,而且感受性自身的存在将变得可有可无。另外,拉姆韩德兰的工作缺少对于内隐记忆(如程序记忆)中感受性作用的分析,直接否定以自动行为为代表的沉没在潜意识中的感受性的存在,这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是不符的,意识不到,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根据现有的研究,我们认为心理内容的表征是时间的函数。换言之,要把工作记忆转变为表征是需要时间的。美国神经科学家本杰明里贝特(BenjaminLibet1916-2007)认为:“当适当的神经元的重复相似激活的持续时间达到某一量值,就会出现觉知现象。所要求的持续时间可以说是出现觉知的‘神经编码’。这种解释与目前已有的全部证据完全吻合。”【18】里贝特经过多次试验得出形成知觉的最低持续时间是0.5秒,问题是在这0.5秒内大脑中发生了什么,仅就工作记忆而言,里贝特认为有两种形成工作记忆的路径:其一,记忆痕迹的形成本身被看做造成觉知出现编码;其二,对一个事件的觉知无需任何有意义的持续,但是要对觉知加以报告则必须要有0.5秒的活动时间来产生对那个觉知的短时记忆。那么,记忆与感受性又是什么关系呢?如望梅止渴等现象的内在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但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即感受性强的知觉经验容易被记住。

感受性在心理内容表征中的作用机制

感受性概念的提出有助于理解人类认知过程的流程。我们曾勾勒出一个简单的人类认知流程图:刺激、情绪、感受(感受性)、意识(意向性)、内容、指称与世界。回到本文主题,感受性概念的一个主要功用就是它涉及到经验内容的心理表征问题,由此帮助形成一个输出的认知判断。归纳起来,感受性在心理内容表征中具有四个主要作用:首先,通过感受性对知觉经验进行分类,有助于提高心理计算速度。其次,感受性在心理内容表征中具有协助提取心理内容的功能。比如我们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即便没有外界刺激,也能从记忆中提取所需要的不同经验的感受,这点同样有助于心理内容表征过程的完成,从而形成有针对性的认知判断。第三,感受性的另一个主要功能就是便于心理内容的计算。第四,感受性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起到连接作用,以此促成僵尸体(zombie agent)的运转。笔者认为,目前学界关于感受性的说法偏重于意识的第一人称现象学的说法,借以凸显经验的主观特性,同时,以此否定代表第三人称的还原论、取消论与功能主义关于意识的解释。美国神经科学家克里斯托夫科赫(Christof Koch)则认为:“绝大多数对外部事件的运动动作反应都是迅速、短暂、模式化,而且是无意识的。这些动作都是由高度特化、经过训练的僵尸体来调控的。这些僵尸体与意识知觉之间没有关联。”【19】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不难发现,大多数动作与行为都是无意识的,而意识仅处理一些新出现的突发事件与新奇事物。这是由大脑的资源有限性决定的。如果什么动作与行为都要有大脑参与,大脑内的资源不足以在短时间内计算如此多的信息,并承受计算速度大幅降低带来的风险。因此,有理由认为维持僵尸体运行的神经回路很有可能是基于感受性来塑造的,只不过我们无法意识到罢了,否则,意识与无意识的鸿沟将造成认知的断裂。现在需要深入挖掘的两个问题是:其一,感受性的经验分类功能的基础是什么?其二,感受性在心理内容提取中发挥作用的机制是什么?

感受性在经验内容表征过程中的分类功能来源于感觉输入系统的分门别类特点。关于这个问题,美国哲学家福多(Jerry Fodor,1935-)曾在1983年提出心理模块理论,他主要强调了输入系统的领域特殊性,即输入的感觉刺激最初是分门别类完成的,然后在中枢系统实现再表征过程,完成不同感觉刺激形成的初级表征的语义加载。笔者认为,正是输入系统的这种特性决定了感受性也具有领域特殊性,这也是感受性起到经验分类作用的内在机制。再把福多的领域特殊性观点推进一步,即这种领域特殊性不是绝对的,还存在部分替代作用。比如鼻子里的嗅觉细胞除了主要对嗅觉刺激产生的经验呈现感受性外,它还对冷热刺激产生感受性。感受性的这种分类功能,通过分工,加快了心理计算的速度,符合神经经济学的原则,最大程度上提高表征的效率与准确性,这也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

关于感受性在心理内容提取中的作用就比较复杂。心理内容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都是可以用概念来表达的,包括维特根斯坦都持有这种看法:凡是能说的就一定能说清楚。但是,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英国哲学家埃文斯(Gareth Evans1946-1980)在死后出版的《指称的多样性》(1982)一书中率先提出经验的非概念性内容以来,一些哲学家比如皮考克(Peacocke1992)、屈森斯(Adrian Cussins1990)、克兰(Tim Crane1988)等人的跟进,当前普遍认为,传统观点是有问题的,即经验内容远非人们所认为的是透明的(transparency),它可以分为概念性内容与非概念性内容(nonconceptual content)。通过对知觉经验内容的考察,我们认为还可以对经验内容进一步细分出一种中间类型,即准概念性内容(李侠、王贝贝,2010),这种内容介于概念与非概念之间。概念性内容由于存在对句法的结构敏感性,在表征过程中易于计算,而非概念性内容对句法不敏感,因此很难计算,准概念性内容则介于两者之间,计算与表征都是不充分的。对于经验内容的上述简单介绍后,我们需要解决感受性在三类经验内容的表征与提取中的作用。美国哲学家徳雷特斯科(Fred Dretske,1932-)曾设计一个思想实验:假设有两块速度表,一块表的注册信息是78.00mph,命名为J,另一块表为78mph,命名为K。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两种仪器对于速度会经验到不同的感受性。如果“假定速度表J由于毁坏或者磨损,丧失了它的敏感性,它变得如同K一样不再敏感。尽管出现这种等同现象,但是对于注册为78.00J与注册为78K意味着一些不同的东西。J虽然不能再感觉到78.00mph的速度,但J仍可幻想或梦想到这个速度而K则不能,K从来不具备这种状态的表征内容。”【20】徳雷特斯科的这个思想实验明确暗示了感受性的经验基础问题,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况称为感受性对于经验的依赖性。从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构造出一个更为贴近问题实质的思想实验:饮酒实验,假设A只喝过北京二锅头,B只喝过茅台酒。那么,这二人对于酒的感受性的差异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其实,这是感受性所依附的经验的量的问题而不是质的问题(谁也不会把喝酒感受为听音乐)。感受性的这种性质对于表征与心理内容提取过程的精细化与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感受性在心理计算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心理内容表征过程中,目前主流的模式是这样的,把心理表征理论(RTMrepresentationaltheory of mind)的实质看作是一种计算过程,基于这种认识,心理表征理论就演化为心理计算理论(CTM),按照美国哲学家哈尼什(RobertM. Harnish)的总结,心智计算理论有两个中心预设:“1认知状态是具有内容的计算心理表征的计算关系;2认知过程(认知状态的改变)是具有内容的计算心理表征的计算操作。”【21】从这里可以看出,任何心智计算都是心理内容的计算。关于心智计算的内在机制,又可以分为两大流派,其一,如果要求计算结构和表征都是数字的,是一种有关数字的CTM理论,称之为心智数字计算理论(DCTM);其二,如果要求计算结构和表征都是联结主义的,则称之为心智联结计算理论(CCTM)。无论哪种心智计算理论都面临同样的两类难题,即意识难题和内容难题。其实,这种困境是心智计算理论本身固有的理论缺陷,它产生的原因是人类的经验中有一些是非计算性的经验,这也是强人工智能面临的主要问题。回到本文的主题,感受性在心智计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呢?通过感受性完成对经验的分类作用,以此弥补大脑皮质在计算中先天存在的计算介质缓慢的缺陷,从而实现从总体上加快心理内容计算的速度;通过感受性的量的变化(精细化)实现对心理内容表征的准确性。由此可知,感受性在人类认识的前端,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认知过程的高速与可靠性。

最后,还要对“哲学僵尸”与僵尸体做些简单分析,后者涉及人类的大多无意识活动。“哲学僵尸”由于缺少意识,无法形成感受性。而僵尸体仅是大脑系统内各子模块把各自的感受性沉淀了,不是不存在,而是无法意识到而已,并以此成为对行动的隐而不显的分类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脑的意识最好别参与那些自动化的过程。美国神经学家大卫伊格曼(David Eagleman1971-)认为:“脑包含两个不同的系统:一个快,在意识层面下自动进行,另一个则是慢一些的认知和意识。”【22】大脑内的理性系统与情绪系统都是基于感受性而得以完成神经回路的布线与计算,并在相互的竞争中优化人类行为的选择。通过感受性,意识问题与心理内容被有效连接起来,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我们的认知链条都是不完整的,而心理内容的计算与表征恰恰是感受性在起纽带的作用。拓展来说,这种努力对于未来心理障碍患者的心理内容修复也将是一种基础性的探索工作。

参考文献:

1】贝内特、哈克.神经科学的哲学基础【M】.张立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87.

2】【3】【4Tim Crane.(2000).The origins of qualia,(2000).TheHistory of The mind-Body Problem,London:Routledge,p1p5. http://www.timcrane.com/

5】约翰麦克道威尔.心灵与世界【M】.刘叶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7.

6Qual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Qualia#Michael_Tye

7】托马斯内格尔.人的问题【M】.万以译.上海:上译文出版社,2000.178-179.

8MichaelBeaton.(2009),Qualia and Introspection,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Studies, Vol.16,No.5, 88-110

9philosophicalzombie.http://en.wikipedia.org/wiki/Philosophical_zombie。(201110月查询)

10DavidChalmers.1995.Facing upto the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vol.2, no.3, 200–219.

11FrankCameron Jackson .1982.EpiphenomenalQualiaJPhilosophicalQuarterly, 32, pp. 127-136.

12http://en.wikipedia.org/wiki/Epiphenomenalism.2011-10-10查询)

13epiphenomenon.http://en.wikipedia.org/wiki/Epiphenomenon.(2011-105日查询)

14】【16】【17Ramachandran, V.S. and Hirstein, W. (1997),Three laws of qualia; What neurology tells us about the biological functions ofconsciousness,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Vol4,No(5–6), 429–57.

15Ramachandran, V.S. and Hubbard, E.M. (2001), Synaesthesia— a window into perception, thought and language,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Studies, Vol.8,No.12, 3–34

18】本杰明里贝特.心智时间:意识中的时间因素【M】.李恒熙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37.

19】克里斯托夫科赫.意识探秘:意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M】.顾凡及、侯晓迪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427.

20FredDretske.(1997). Naturalizing Mind.The MIT Press,1997,pp76-77.

21RM.哈尼什.心智、大脑与计算机:认知科学创立史导论【M】.王淼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Ⅺ.

【22】大卫•伊格曼.隐藏的自我:大脑的秘密生活【M】.唐璐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93.

The Study on the functions of qualia in process of mentalcontent representation

Li Xia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Shanghai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Abstract:The appearance of qualia which builds a bridge between consciousness andmental content. The two experiments of thought about philosophy of mindstrongly proved the existence of qulia in experience. Qulia has four crucial functionsin mental content representation: the assortment, abstract, computation, bridgeof  consciousness and non-conscioueness and they all advanced the speed and accuracy of mental representation.

Key wordsqualiaperceptual experiencesexperiment of thoughtmental contentrepresentation

作者简介:

李侠(1967-)男,辽宁省辽阳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研究方向:科学哲学与科技政策。



【博主跋】这篇小文章写于2010-2011年间,断断续续,现发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4),合作愉快,是为记。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https://m.sciencenet.cn/blog-829-886136.html

上一篇:老师与学生
下一篇:布尔迪厄墓

13 韩枫 吴跃华 黄永义 赵凤光 张正严 应行仁 周可真 icgwang fumingxu zhouxingrong shenlu bio2015 clp28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