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h196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ish1968

博文

凌志军重生带给我们的启示

已有 3673 次阅读 2013-2-16 11:31 |个人分类:癌友心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心理, 癌症, 观点

    凌志军总结的就诊中少犯错误的10条原则:

  在疾病袭来的最初一段时间,癌症患者和他们的亲属很容易犯下一些错误。我由于自己的亲身体验,明白这些错误是很难避免的,都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其中有很多看上去也不是什么严重问题。然而我们仍须时时提醒自己,小错误集合起来,常会导致可怕的结果。摆脱这些错误,是我们康复之路的真正起点。

  1.不让医生的话左右自己的心情——不论是乐观的话还是悲观的话。

  2.尽可能仔细、客观地体会自己身体的变化。有没有新的不良感觉?老症状是更严重了,还是减轻了?通过医生的临床检查来验证自己的感觉是否准确,并把自己的感觉与医生的诊断加以对照。

  3.记住每个医生都有犯错误的可能,也会有失败的病例。了解他犯错误的概率和了解他的成功概率同样重要。通过直接观察和间接调查,对其医术和医德做出评估,以确定医生的可信度。

  4.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与自己疾病有关的信息。

  5.把所有信息综合在一起,判断哪些是无关紧要的,哪些有可能是错误的,哪些是正确的。哪些事应当尽快去做,哪些事应当暂缓和等待,哪些事根本不能做。

  6.对那些正面作用很小、副作用却很大的治疗措施,特别慎重。

  7.对那些不能肯定有正面效果、却肯定会带来副作用的治疗措施,更要慎重。

  8.对那些有明显或潜在利害关联的医生提出的治疗建议,保持警惕。

  9.对那些特别关心你的身份和钱包的医生提出的治疗建议,冷静面对

  10.对那些名气虽大却过于自信轻率的医生,切不可盲目追随。

                                     凌志军

   人物言论
   1.在死神面前任何人都会恐惧,我也一样。像大多数健康人一样,我对癌症的认识,就是它是一个绝症,也目睹身边很多人绝望、痛苦地死去。当医生宣布你是癌症,而且只有三个月时间的时候,你可以想象,那时候恐惧是很强的,而且想到后世、想到死神降临,甚至想到了遗书,也想到了很多在健康状态下你根本没有办法想象的事情。
    2.重新体验了一把生命,跟过去感觉不太一样,过去很多自己觉得很重要的事情,现在觉得不那么重要了。
    3.生命是不断增加又不断减少的过程。如果在50岁之前你是不断增加,到了50岁之后,你开始慢慢减少。你在50岁之前不断地获取,每一次获取都有成功;50岁之后你不断地失去,你的身体越来越坏,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少,力量越来越小,朋友也越来越少。一生病,你会觉得这个进程非常清晰,但大多数人不会感觉到这个清晰的过程。实际上有时候减少比增加还要美好。这也许就是“知天命”的一个道理吧。人生美好的东西不光是灯红酒绿、功名利禄、成功、鲜花、喝彩、赞扬,有时候,安静、没有人打扰,就像这里,一片湖水、一个山坡,一片绿草地,其实也很好,都是生命中美好的东西
                           凌志军
   回来后知道有本书很红,这是一个癌症患者从身陷绝境到逐步康复的亲历记,也是一位著名记者对当今中国癌症医疗体系种种利弊的观察和剖析,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勇气和乐观精神的励志书,这就是<重生手记>,原来我放在个人网页上的<一个癌症患者的心声>也是他写的。2007年,凌志军被诊断为“肺癌,脑转移”,即“肺癌晚期”。北京、上海两地名医会诊,几乎一边倒地判定,活不过三个月。他和家人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惧中。真的没有生路了吗…… 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一个人最难的是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我也在检讨我在诊治中肯定有自己的思维定势,患者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患者不可以忽视的是自身的力量。我也一直想为我活着的还有逝去的还有可能成为我们患者的人写点东西,有一个肿瘤内科的主任说过:整个社会都患了癌症,我也听一个神经内科主任说过:现在人人都有神经病,癌症已经成为我们的时代病,而关于癌症的治疗一直有争论.面对任何困境,我们不要自怨自叹,生活以形形色色的方式教导着我们也滋养着我们,体制下我们习惯把思想压在内心深处,经常挥洒的是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我们身上加持着许多本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好象总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我们怎样才可以不这样无奈的生活? 我们怎样才可以安静的生活?象一片湖水,象一片绿地......


https://m.sciencenet.cn/blog-832549-662213.html

上一篇:我所知道的高华
下一篇:有心人的世界--荀海书法印象

1 曹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4: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