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feich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ifeichen

博文

寻找心理定律:二十三、动机的目的牵引机制

已有 2067 次阅读 2014-7-17 06:51 |个人分类:心理定律论|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心理定律意识动机决策

虽然过程牵引机制可以解释很多人和动物的动机成因,但是人类之所以为“万物之灵”,绝对是因为人可以有超越过程、指向目标的行为控制能力。我们的远祖因为有了这种能力,才会靠近燃烧的火焰观察火的规律,冒着过程中的生命危险驾驭了火种,头一次征服了自然,进而成为了世界的主人。不过,这并不代表只有在英雄式的行为当中才有指向目标的动机,事实上我们成年人在清醒的每时每刻都有可能产生忍受过程、指向目标的动机,它是人类这个群体极其寻常的心理能力和表现。

科学家们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对一些从三岁到六岁的儿童进行奖励糖果的测试,发给每个孩子一个果汁软糖,同时告诉孩子如果他(她)能够坚持十五分钟不吃这个糖果,就会得到另一个果汁软糖,然后这两个糖果他(她)都可以吃;如果还不到十五分钟时间他(她)就把发的糖果吃了,那就不会再得到另一个糖果。结果三、四岁的孩子们大都受不了手中糖果的诱惑,先把它吃掉了;六岁的孩子基本上都忍受住了十五分钟的等待过程,得到了双倍的糖果。这就是说,当人的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到六岁以上时,就可以产生忍受过程、指向目标的动机。

目标动机中的目标可能像上例中那么容易达到,也可能非常困难才能达成。著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就是一例。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使越国强大起来,并最终找准时机,灭掉了吴国。在这个故事中,勾践复国报仇的动机目标如此宏大,如此艰难持久,经得起这般忍辱负重,实为罕见,成为了后人的一个榜样。

实际面对一个要实现的目标,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你都会首先搜索一下可能的应对方案。当搜索到两个以上的选择方案后,就会在其中进行权衡,这是一个融合了记忆、思维和情绪等各方面意识活动的综合过程,也就是个决策过程。在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了决策过程中的思维特点,可决策的最后抉择则是通过权衡来完成的。根据心理学研究的意见,人的决策依赖于三个标准的权衡:准确性最大化,认知努力最小化和负性情绪最小化。

所谓准确性最大化,就是尽量使将要进行的行动计划得准确性高,以期得到最佳的结果。比如棋手在慢棋对奕当中,会对下一步的走法尽可能计算清楚,使后续的局面对自己最为有利。

认知努力最小化可以节省脑力和时间。有个“堕甑不顾”的成语故事:东汉时一个叫孟敏的人,背着甑(古代瓦制器皿)行走,不慎失手,甑坠地打破了,孟敏头也不回继续向前走。这事被当时的名士郭林宗看见了,问他,他回答说:“甑已经破了,看他有什么用?”郭林宗觉得他不一般,就劝说他去游学。十年以后,孟敏名闻天下,位列三公。这里,孟敏就体现出了认知努力最小化的决策智慧。

负性情绪最小化就是尽量使行动的结果带来最少的负性情绪、或者带来最多的正性情绪。有个“秦琼卖马”故事:隋朝末年,在济南府当差的山东豪杰秦琼受命来潞州办事,不幸染病于店中,所带盘费俱已耗尽。无奈之中,牵着他心爱的坐骑黄骠马到西门外的二贤庄去卖。秦叔宝将黄骠马拴在庄南大槐树下,二贤庄庄主单雄信听说有人卖马,便去相马。秦叔宝早在山东就听说单雄信是一条好汉,只是眼下穷困潦倒,羞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偏偏单雄信听说卖马人是济南来的,便请他到府上吃茶,还顺便打听仰慕已久的山东好汉秦叔宝。秦叔宝谎称:“员外打听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闻知他与叔宝是朋友,就付了非常好的价钱给他。这里,秦琼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的动机,就是负性情绪最小化的结果。

非常不理想的是,生活中所遇到的决策问题常常在上篇中的三个变量之间互有矛盾。比如在“去餐馆用餐还是下厨房做饭菜”这个问题上,最多的情况是你并没有餐馆的折扣卷、或折扣不够多。这样,去餐馆虽然使你认知努力最小,但却带来了多花钱的负性情绪;下厨房做饭菜能让你省钱,但却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因此,现实生活中你只能在不同的变量之间有取有舍。

还有些动机的目标牵引机制实际上是由过去的过程牵引机制转化而来的,是一种记忆效果。比如说在第二十一篇的事件中,曾经的跳线操作带给了姑娘们某种兴奋的经历,这个事件与当时的情绪在她们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形成了记忆,对比一次次重复的操作,她们宁愿去重新体验跳线的兴奋,于是再次体验那种兴奋过程就成了动机的目标。

参考阅读:

[32]   陈志飞,《心理定律论——人类本性的科学还原》第六章:动机定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2月。

[33]     Lise Eliot, What’s Going On In There?: How The Brain AndMind Develop In The First Five Years Of Life (Bantam Book, New York, 1999),Page 291, 415.

[34]    李晓明、傅小兰,《情绪性权衡困难下的决策行为》,《心理科学进展》200406期第801~808页,科学出版社。



https://m.sciencenet.cn/blog-859583-812335.html

上一篇:寻找心理定律:二十二、动机的确立及过程牵引机制
下一篇:寻找心理定律:二十四、动机定律

1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7: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