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jfs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jfsy

博文

中国科学院,寻路灯火阑珊处

已有 3168 次阅读 2014-12-6 17:01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发表时间:2011年07月06日作者:张凯军【字号:
div{padding-bottom:12px; font-size:14px;}

  科学视野告诉我们:中国科学院可以按照以下科学发展思路来进行其现有国际学术水平整体竞争力的系统升级工作。微积分视野、新时期发展战略、新时期发展战术等“系统程序”是学术水平系统升级的“核心技术”。整体学术水平的跨越式提升进程是中国科学院新时期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微积分视野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健康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崇高智慧准绳。在科学发展观的微积分视野模型观之下,我们可以对中国科学院的更高水平发展提出科学式的参考意见。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微积分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初、知直也。知之为知之,不知易可知,是知深、知曲也。知之为知之,不知少有之,是知高、知静也。知之为知之,不知恒有之,是知理、知动也。” 自然界万事之变莫不涵盖于“平直与弯曲、静止与运动、离散与连续、宏观与微观、局部与整体”之辩证关系的“混沌湍流”之中。微积分视野可以有效地展望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发展模式。

  微积分视野是沿用数学思维,不用数学符号,对社会现象的发展系统工程中的诸多变化因素及其相应的可能轨迹进行科学规律性的分析与决策的科学发展观的一种软科学和社会问题科学化意义下的数学模型观念。

  科学发展观的力学视野、化学视野和生物学视野等科学视野也都是类似于微积分视野的透视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模型观念。

二、新时期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建院六十余年的巨大辉煌成绩是载入中华民族科技腾飞事业的伟大史册的。与时俱进的发展机遇是挑战,宏伟蓝图的科学奋斗是成功。中国科学院的“星际航行时代”所需要的真正发展牵引动力是有效保障中国科学院研究水平整体系统升级的 “CAS-科学发展模式”。这一科学发展模式的有效建立与成功实践分别需要微积分视野下的科学观理论(科学发展微积分)和管理观理论(行政管理微积分)来大力支撑。

  “CAS-科学发展模式”是至少应该包括“管理精神”、“学术环境”、“评价机制”、“学术心理”和“人才功效”等基本因素及其有机组合的一种科学发展模式。

  在近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内,中国科学院本土的最一流科学家与世界一流学术大师的距离还会是大于零的。但通过“CAS-科学发展模式”却可以把中国科学院的学术发展势头迅速递增化,并且在科学大师级人才待出的等候时间内,可以确保中国科学院的世界一流学术竞争力整体上与世界发达国家近似同构,进而为二十年后的中国科学院实际位于世界科技一流强林铺垫出成功之路。

三、新时期发展战术

(1)管理精神

  中国科学院现行的管理机制还是有很大的实效性的。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这个机制还是需要进行改进的。管理机制包含了管理精神。管理精神就是管理高层和相关人员对管理变服务与服务促管理之间的科学平衡关系的一种“掌控思维”。如果管理层的管理意识强于服务意识,那么实践层的创新性和积极性将可能受到严重伤害。如果管理层缺乏管理建树而一味地服务于实践层,那么就可能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布朗运动式的无序状态。管理精神在一个社会动力系统中的平衡调解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科学院管理精神的有效呈现需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行政管理微积分”的全面培训。通常的管理决策人员会在初等数学或者小学算术的潜意识思维中进行相关工作的制定、排除、分类和评估等事宜,即所谓的“行政管理加减法”模式。即使是受过微积分高等教育的管理决策者也鲜有按照“行政管理微积分”模式进行管理工作的。

  例如,从一些决策部门制定的一些人才计划、科技项目和“钱学森之问”的应对办学方式等等示例中所体现出的都是“行政管理加减法”的思维痕迹。从大学新生的高分录取者中选择一小部分学生,冠以响亮的名字标签, 配以特别的培养计划,施加特别的国际交流政策等等就变成回答“钱学森之问”的主体工作了。岂不知这样的“杰出人才培养模式”是违背了“教育最大可能成才原则”、“教育公平原则”、“教育无标签原则”和“教育值域占优原则”等等教育的一般科学规律的。没有微积分视野是无法看见和理解这些一般教育规律的。科学管理问题也是类似的微积分视野问题。

  作为科学的园地,中国科学院应该有兴趣和有胆识进行“行政管理微积分”意义下的管理工作的科学改革尝试。

(2)学术环境

  中国科学院的“学术精神”应该是科学研究的学术纯真,而“学术身躯”应该是科学研究的学术环境。学术环境是一流人才学术生存和一流成果成功出现的基本前提。学者荣誉与经费支持是构建一流学术环境的核心条件。

  学者荣誉就是以拥有“中国科学院金质研究员”的头衔为学术自豪。“金质研究员”的工资待遇、学术贡献都必须与国际接轨,并且同时赋予“金质科研专项”支持。“金质研究员”必须是正在科学研究领域做一线研究工作的顶尖学者。“金质研究员”的候选范围应该是全球性质的。

  经费支持应该持续性和有效性兼顾。在工资待遇与国际接轨的前提下,“金质科研专项”的支持力度要恰到好处:过多和过少都未必好。“金质研究员”承担“金质科研专项”期间,不容许同时承担其它任何的科研项目。主持过的其它重要科研项目可以作为申请“金质科研专项”的有利因素。项目经费的拨款可以采用具有科学模式意义的“三段式拨款模式”:40%的必要拨款、40%的成果换取拨款和20%的项目完成奖励。“金质科研专项”的项目期不预设统一完成时间,只按照项目的实际完成时间为期限。得到项目立项只是第一个荣誉和责任(此时项目启动),完成成果换取拨款是第二个荣誉和责任(此时项目完成),在发表成果沉淀期的5年时间后的项目完成奖励是第三个荣誉和责任(此时项目经费结束)。科学研究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应该是并存的。     

(3)评价机制

  任何评价机制都可以按照食品健康的评价逻辑来科学地制定。诚如原生态的纯粹自然食品对人类健康最有益一样,科学成果本身是科学进步的最大动力。最重要的科学成果才可能被授予“人为学术添加剂”最少的诺贝尔奖或菲尔兹奖。除了原始创新的科学成果本身,其它的任何学术载体都有一定的“人为学术添加剂”成分。对科学研究要进行奖励,但却是越少越好!“提倡大奖励,取消小奖励”是推动科学发展和消除科学功利的基本原则。科学检验和科学评价的区别就在于科学以外人情因素的存在与否。科学检验对应真理度。科学评价对应奖励度。“奖励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真理度”,但“奖励度”的运用犹如运用“食品添加剂”一样,必须科学与慎重。

  数学成果是在正确的前提下,而自然科学成果是在实验可重复的前提下,看是否意义重大。科学评价的八级要素是:一流成果本身、顶尖学术期刊、学术重大奖励、最高学术会议报告人、顶尖学术期刊编委、与一流学者合作的研究成果、一流学者的经费支持邀请、重要研究项目的负责人。

  评价机制的科学化是促进科学研究的根本保障。功利性和初浅性的评价机制必须取消。

(4)学术心理

  学术心理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关键要素之一。中国古代的科技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科技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足以视为当时的“诺贝尔奖”工作。在现代科技事业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学者与诺贝尔奖距离大于零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非研究式教育模式”导致了中国学者的“崇拜式学术心理问题”。无论自己多么优秀,中国学者无形中“崇拜与跟随”国际学术权威大师的科研现象却普遍存在。除了部分的文化因素,中国学者很难成为世界顶尖学术大师的原因主要是在学术心理上受到了学术大家的成败式约束。最一流和最有能力的权威学者都没有取得成功的科研问题,中国学者就会无形中产生心理学术研究限制。心理学上的一个极其微弱的心理意念完全可以导致研究效果上的成效巨大落差,即所谓的心理蝴蝶效应。

  天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的一个故事足以说明学术心理的重要之处。麦克斯韦读书时就是个超级聪明的学生。只要有答案的问题和老师可以解决的问题,麦克斯韦都一定可以解决。在一次考试中,教授把一个自己没有解决,但从科研直觉和经验推断可能是正确的问题以考试题的形式让学生“解答和证明”。因为事先没有一丝一毫的困难心理约束,并且受到只要是老师会做的问题自己一定可以解决的心理鼓舞,通过一流的聪明才智,麦克斯韦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进而验证了教授的科学推断。但是,如果一开始教授就告诉麦克斯韦这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那么无论多聪明,麦克斯韦就很可能一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研究式教育”包含了“打功底式教育”,并且还多加了一个学术心理优势结构。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主要把学生养成了模仿和训练功底的学术习惯,即使是日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也会强调打功底的重要性。我们的一流科学家难以超越国际一流大师和“钱学森之问”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研究式教育”。如果中国以研究式教育模式培养人才,在尊重学术同仁和大师的同时,在学术研究的纯真境界却是可以对一流大师的成果提出疑问的。这样一来,学术平等、纯真、心理松弛的科学境界就会形成了。我们中国学者的智慧绝对不比别人差,只要注重心理因素和教育模式,中国就能够培养出一批批杰出人才和获得诺贝尔奖等世界一流科技奖项。

(5)人才功效

  中国科学院的财富之一应该是人才。如何拥有一流人才却是需要微积分视野透视的。

  人才问题的本质是功效问题。人才不是摆设,更不是商品。真正的人才是无价之宝,因而是不能买卖的。值多少钱的我不是人才。给多少钱就去的我也不是人才。真正的科学人才是以科学纯真为第一追求,而有别于商人的最高经济利益追求的。必要的经济支持和充分的学术环境支持是形成、吸引和拥有一流人才的微积分视野准则。“行政管理加减法”意义下的“金钱+待遇+美名=引进人才”模式不利于科学人才的真正科学追求。

  人才工作应该是以“纯真与奉献为先,待遇与支持为后”的自然吸引与稳定安居为原则的双赢人才战略。用金钱借来的“单脚踏人才”和“动态变易人才”都是不应该纳入人才工作范畴的。

  向国内外一流学者发放“中国科学院金质研究员资格证”是非常有效的一种人才全局积分战术。拥有“中国科学院金质研究员资格证”的荣誉学者和“中国科学院金质研究员”学者的学术影响合力是可以寄予科学厚望的。

  科学模式求变后的中国科学院必将以世界一流中国科学院和中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双面金币”的科学形象耀眼于世界一流科技之林。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https://m.sciencenet.cn/blog-865263-848933.html

上一篇:“钱学森之问”课程讲座
下一篇:从中国科学院到中国世界一流大学

2 曹聪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