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jfs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jfsy

博文

大学指导中学生是什么教育含义?

已有 2429 次阅读 2016-2-23 03:5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刚才看到教育新闻“英才计划”,读了细节才知道是一种“大学指导中学生”的人才计划。


虽然从事教育研究多年,但是对 “大学指导中学生”的相关事宜觉得很是奇怪和费解。尤其是看到众多名牌大学校长和院士牵头参与,更加感觉一头雾水。


国家科学大会提倡的创新精神是完全正确的强国教育战略性指导政策。在重视科学创新的具体战术方案方面,相关实施部门确是应该遵从教育规律和科学规律,脚踏实地地耕耘相关工作。着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是常识,所以过于浮躁功利就会出现一些常识性的技术错误的。


中学生毕业考入大学,广义上也是“大学指导中学生”的含义,狭义上是大学指导大学生,最平常的本分工作。“英才”其实应是这条途径的教育优化结果所致。所看到的教育新闻所说的应该是狭义的“大学指导中学生”。如果是这样的话,教育成才规律的扰动性问题就会出现,相关振幅过大的结果很有可能破坏学生的自身潜能生物运作周期,于是或者“虚像成才”,或者学生的“后续发展平庸”的二择一现象就会出现。那样一来的结果不言而喻。

 

所以说,“错位教育”的错误不可重复地犯。相关专家应该对职能部门提出的好意但有时未必科学的工作计划予以负责任地刹车,不能附和赞扬随意乱用。


这个“大学指导中学生”的深入推广结果就是院士和教授在中学兼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教师不知应该做些啥工作?虽然这有些调侃,但是推广之后还就是这种极值状态。


总之,人才工作要整体耕耘,不能拔苗助长。基础教育的做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做好高等教育。二者优化连接就可以培养出批量的优秀人才了,当然也包括少量的自然方式形成的“英才”。


国人的成才心理与文化习惯经常是喜欢起上一个赫亮的名字,但是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往往是显赫的人才计划名头却会让受培养者在成功之前就陶醉在名利的喜悦之中,于是心意大乱,精力不专注,就算原来素质好后来也不能得到诺贝尔奖的。功利浮躁模式必须规避才好。


中国学生多数获得过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人后来数学成就一般或者根本拿不到菲尔兹奖的一个主要心理原因就在于时刻记得自己的奖牌。


其实,任何有效的人才计划都不是用显赫名称能够驱动成功的。专注和没有虚荣杂念是成才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中学做好中学的,大学做好大学的。就这么简单。

 


 




https://m.sciencenet.cn/blog-865263-957946.html

上一篇:中国灯节
下一篇:“心感波”指导人生

1 吕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