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神的微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arofresearch 教学无止,教学相长。

博文

《劝导》,女性成长的一面明镜 精选

已有 7278 次阅读 2016-10-16 22:36 |个人分类:读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劝导》(Persuasion)是简奥斯汀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于她去世6个月后发表,虽然它被认为是奥斯汀最为完整的一部作品,但其知名度却远远低于她的其它更为所知的作品如《傲慢与偏见》《艾玛》等。然而对于我来说,《劝导》伴随我度过了青春期最重要的一段时光,从中学到大学,译林出版社的中译本我先后度过三遍,近期由于想要学习英文的缘故,又新购入了英文版再读过。不得不承认,每一次读都依然被它吸引,能有一些新的心得。今日读完英文版之后,特意重温了1995电影版,还原度非常高,颇为开心。


劝导的故事梗概非常明确,Miss Anne Elliot八年前与Mr Wentworth互相爱慕而订婚,父亲和长辈友人因Wentworth无显赫家庭背景且收入平平为由反对,故而悔婚。八年后,Wentworth从军归来功成名就,再次与Anne相遇,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小情节。归来后的Wentworth最初对Anne心怀怨恨,后在不断因缘际会和交往中重拾对Anne的热情,而Anne在八年中亦未改初衷,最终二人打开心结重新走到了一起。


简奥斯汀之所以能够被称为女版的莎士比亚,与其对女性心理的细腻把握是分不开的。劝导虽然故事线索清晰,但是在一个个小的场景中引人入胜地加入了对Anne的心理描写,包括其内心见到Wentworth的起伏澎湃,和对周围一切人的观察与思考。任何一个作家在处理内心世界的描述时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读者对于纯粹分析如果缺乏画面感常易于厌倦。然而奥斯汀以对话的形式,以观察者的视角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处理,使得它们显然成为了构成全书内容的主干成分,却并不枯燥无味反而栩栩如生。更难得的是,奥斯汀 巧妙地将自己对于时代对于贵族世界对于男性视角的批判都融入其中。


让我们截取一个场景,在书中第二卷11章,Mr Harville与Anne在窗边谈论Mr Benwick的新恋情时,Wentworth在相隔不远的桌上写着公文信件。可想而知,此时Anne和Wentworth共处一室却假装视而不见,而内心都异常激动并不平静。而奥斯汀并不直接地描述这种状况,而是略略提到房间布局之后,描写了Anne与Harville的对话,Harville表示男性比女性在感情上更强烈更具有一致性,而Anne表示,尽管男性的感情正如男性在社会生存中面临的场景一样是强烈的,但女性却并不因为缺乏考验而软弱,女性的情感亦是坚定的只不过表现形式上更为平和委婉。在Harville引入历史文学作品进行反驳的时候,Anne提出了历史故事和文章几乎都是由男性撰写的,这种天然男性视角并不能够支持Harville的论证。在Harville进一步提问如何才能分辨出孰是孰非的时候,Anne以女性的平和提出,也许证明这些并不重要,我们双方都带着自己性别的有色眼镜同时囿于自己的经历而无法完全做到客观,随后Anne进一步表述了对Harville的感情和主观感受的尊重,二人遂愉快地结束了讨论。


小说对于这一段的对话描写十分精彩,值得一读再读。再看这一段论述,简奥斯汀通过Anne直接指出了男性与女性在社会中的不对等(具体需参照原文),在教育与机会的不平等,随之而来社会境遇与成就的不对等,这在19世纪初的英国都是难能可贵的。更为难得的是,她在那个时代已经敏锐地感受到了男女思维上根本性的差异与情感的表达的不同之处,通过两人的对话清晰地展现了出来:男性的对抗性斗争性较强,易于陷入二元对立的讨论之中,也更自信于自身的成就与情感;而女性较为平和委婉,更加认同情绪本身而非结果或对错,容易反思因而更具包容性。奥斯汀对于男性视角本身并没有褒贬,只是直接陈述表现,对女性视角亦如此。我相信她本人对于不同视角各自的优缺点是有深入思考并谨慎地让自己保持在不偏颇的状态的,正如小说中的Anne,这点在其更早期的作品《理智与情感》中也可窥知一二。作为作者这种深刻的观察,融入到Wentworth由于失败怨恨做出一系列逃避情感的举动,也融入到Anne初见谨慎惴惴不安而后逐渐勇敢面对自己和Wentworth互动中。不得不说,在当时的时代,心理学研究尚在蒙昧之中,奥斯汀对于人性的把握和背后的思考是十分精准的,这亦是小说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这种精准的思考和巧妙的呈现贯穿全书,随便一个情节便可显现,例如Anne和Mr Elliot关于good company标准的讨论,又如Anne和Benwick的熟识细节,以及Benwick与Louisa的渐生情愫等等。作为一个女性,每一次读本书,都能够体会到极强的带入感,我不得不承认,在我的青春年代,未曾读过琼瑶未曾喜欢安妮宝贝郭敬明,《劝导》构成了我青春期对自己最初的映射和期许,我对自己的感情也希望如Anne和Wentworth一样,虽并不炽烈虽有险阻,却能够持续长久,彼此对对方的灵魂与为人都是倾慕欣赏难以取代的。


小说题为《劝导》有很多涵义。Anne因为Ms Russell的劝导而在八年前拒绝了Wentworth,在Mr Elliot向Anne示好之后,周遭人的支持与劝导,一切的环境会对人的行为造成极强的影响。八年之前,Anne听从了劝导,违背自己意志做出了一个safe,for duty的选择,八年之中,她逐渐成长,意识到自己犯了巨大的错误失去了挚爱。她虽悔恨,但并不消极,她依然从中达成与自己的和解,“19岁女孩在那个年轻尚未形成成熟世界观的阶段做出有偏差的选择并非不可原谅”,她从中反省并成长,在二次遇到Wentworth之后才能够勇敢地抗拒环境的诱导,而做出听从内心的选择。回想整部书对于Anne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描写,堪称是一部非常直白的女性成长与觉醒过程记录!


这一点尤其可书的原因,是在现时的教育环境下,女孩子面临的环境劝导无处不在:在稍小时对于学习的聚焦让很多女孩失去对性别的认知,在成年之后,面临就业压力不得不一再展示强势特征,再后来对大龄女性待嫁的偏见又往往让女性陷入自我认知的颠覆。于是,什么是依从内心的选择,为什么要尊重内心,怎样面对自己?对这一连串的问题的思考变得尤为重要,否则便很容易被环境左右。令人欣慰的是这些问题在书中已Anne作为范本做出了很好的提示。作为一个新时代女性,我深深感受到,我们面临时代的挑战与旧思维的桎梏,使得追求真正的内心幸福尤为艰难,从过去的错误中反省,勇敢面对新的机遇,坚持自己认为值得坚持的价值观,选择依从内心并不是简单可以实现的,需要进行持久的努力。这背后映射的,是社会制度传统女性权利等非常宏大的力量。


说来好笑,当初开始读《劝导》,仅仅是因为它是手边众多小说中字数比较少的一本。然而尽管小说简短,生活挑战艰巨得多,我依然感谢,在十几年前情窦初开的时刻,我读到了它,懵懂地意识到欣赏有洞见的头脑胜过赞扬标致的外貌,感受到了坚持内心所想的重要性,更从Anne的身上学习到了必要的节制和对同伴的善意。十几年后再看,这些想法曾在不同阶段让我受益良多。1995版的电影不仅选角和情节忠于原著,更由于有男神Ciaran Hinds的加持,显得格外牵动少女心。人们常说经典是永恒的,这一部描写女性爱情的小说以及95版的电影,都不虚经典之名。



读书荐书
https://m.sciencenet.cn/blog-889891-1009141.html


下一篇:博士日记 Part of the Game 20170115

5 xlianggg shenlu guhanxian eyetoeye anran1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