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拾贝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sxbhxf

博文

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四:影响中国科技期刊论文被引用的主要因素

已有 6475 次阅读 2008-11-26 00:58 |个人分类:观点辨析|关键词:学者| 论文, 科技期刊, 引用

  已经发表的中国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次数低是广大国内外学者认同的事实,尤其是在中国科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的平均引用次数更低,这也是广大中国科技期刊编辑们承认的事实。虽然在国内外多家文献计量指标统计机构的数据中,这项指标的数值有差异,但总体比较来看,这个事实显然是存在的,而且与统计机构收录期刊的种类和数量无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想这是广大科研人员和编辑们感兴趣的问题。

  最近几年我也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结合国内一些编辑发表论文所提出的观点,我在这里汇总为以下几个因素:

1 在中国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限制下的科研论文的绝对学术价值较低,也可称为总体质量和水平较低,我个人认为这也是个事实,科学网上的学者们大多应该也会认可存在这样的事实。因此,我不再展开论述了。

2 中国科技期刊的可见度或显示度较低,这也是事实。虽然中文科技期刊由于语言的限制,在全世界的可见度低是相对于非华人学者而言的,但即使对于看得懂中文的学者来说,在国内外要获得中文期刊的全文还存在一些门槛问题,如中国没有免费的大型全文数据库对全体华人学者开放,各期刊编辑部的网站上OA内容有限而且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没有跨库的检索系统能完全和准确地覆盖国内所有的OA期刊内容。国内的英文期刊除了和国外出版发行机构合作的期刊外,其可见度与中文期刊几乎一样,仅仅是在语言上对所有的海外学者较为方便一点。无论是印刷型期刊还是网络版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内容的传播范围和传播形式都是非常有限的。这也是很不利于中国科技论文被引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单篇科技论文的平均学术价值含量不高,我认为这是造成中国科技论文引用次数低的最主要的原因。一项科研活动的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是一定的,但其应用价值却多少不一,因此科研成果的公开形式一般只有两种:一是专利,科研人员通过申请专利来保护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和知识产权;二是科技论文,包括学位论文、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甚至是博客论文,科研人员通过写作和发表论文来进行学术交流。我在与王志明主编辩论时曾说过:“无论我们在科研活动发现了某种新的现象、规律或原理,还是发明了某种产品或开发了某个新的生物品种,最核心的成果是人们由此获得的新的认识、知识或方法,如果一篇科研论文包含了人们对此新事物的全部的新认识、知识或方法,那就是说,这篇论文就是这项科研活动的成果,而由新认识、知识或方法延伸而获得的具体物品或软件只是这项科研活动的衍生品,即科技产品。”但在实际写作时,一项科研活动产生的科研成果往往会被科研人员分成几篇论文来发表,以便从几个方面来表述科研成果。如果这样的写作行为只是出于表达的需要,应该说是很正常的。令人遗憾的是,在从目前全世界的论文发表情况看,有很高比例的科研人员为了增加自己的论文数量而有意把不该分割开的的科研成果分成了几篇论文发表,这样的行为在中国科研人员中发生的比例相当大。这种出于利益考虑而进行的科技论文写作行为无疑又在质量较低的中国科技论文的引用方面产生了雪上加霜的效果。我想打个比喻来直观地说明这样的道理:一颗1克拉重的钻石可以卖1万元,但把它打碎成一万颗钻石碎屑时,就只能当工业磨料来卖,也许就只能卖1000元或着更少了。

4 中国科研人员在论文写作时的文献引用偏好,这也是与中国科研人员有关的因素。科技论文的被引用与否最主要还是与科研人员有关,科技期刊编辑的干预还是很有限的。因此,目前中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低是许多中国科研人员有这样一些文献引用偏好造成的:喜欢引用国外作者的文献,喜欢引用名家的文献,喜欢引用中国的中文文献而不是中国的英文文献,不喜欢引文献,有意少引文献等等。这样的偏好反映在国内统计机构的数据中就是中文期刊的平均论文引文数量少,被引用的中文文献数量在总体的引文数量中所占比例偏低,中国的英文期刊的同类数据更是难看。

5 中国科技期刊的规模也限制了论文的引文数量,很多期刊对论文的引文数量有限制性规定,当然也有部分期刊是鼓励作者增加引文数量的,其中很受批评的是要求作者多引自家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的不当规定。

个人认为,以上几点就是影响中国科技论文被引用的主要因素,欢迎大家评议。



中国需要高水平的科技杂志
https://m.sciencenet.cn/blog-90441-48377.html

上一篇:2002年:论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估
下一篇: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七:是谁在制造学术垃圾?

3 孙学军 张旻浩 hetianwei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