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mlyn 地学大厦的一块砖,科技蓝图上的一笔画。

博文

【转】申请国外博士后的一些常识

已有 15168 次阅读 2008-11-20 09:26 |个人分类:留学相关|关键词:学者| 研究生, 留学, 申请博士后

一、申请博后需要Gre,托福或者雅思成绩吗?
        呵呵,这个好像很多刚申请的人都会问,在这里明确答复:不需要!当然你的外语水平起码要应付的了国外生活!

二、CV是什么?陶瓷或者套磁是什么意思?
        CV是curriculum vitae的缩写,就是简历;CV是cover letter的缩写,这个一般用在信件中,就是标题、作者单位、联系地址等信息。

        所谓套磁,就是和国外教授主动通过书信往来建立联系和彼此印象,从而加大录取和
拿奖学金的一种行为。简单的说:申请phd的要比申master的有用,因为master是没有导师带的,申请理工科的比文科的有用。因为对于理工科的同学,你所拿到的奖学金其实就是教授的研究经费的一部分,因此说是学校给你发奖学金不如说是教授给你发。而对于文科,情况完全不同,是系里在决定经费,教授可以起到的作用很有限。
一些技巧:国外教授时间都很宝贵,不要问一些有没有钱之类的话题(这些问题问小米助教就行了)。而应该通过网页了解对方的研究内容,和对方探讨问题,有人曾经挑出对方教授文章中的一些毛病,这很容易引起对方的重视。当然陶瓷时也要适当的表达一下决心。总之:如果有精力,不套白不套

三、一般phone review会问些什么?
        电话面试一般就是问一些和专业方向有关的东西,有时候还会问一些你对你到对方那里以后有什么研究计划什么的。当然事先得了解对方的研究了,这个可以从对方的主页和所发表的论文里面看出来。另外可能会随便聊一些了,放松一下气氛而已。结果一般不会当时就和你说了,现在联系博士后的人非常多,教授也得仔细的选择一下,毕竟大家都想挑最好的!

四、如何联系导师?
        (1)自己老板帮忙介绍;(2)有朋友在国外,推荐或提供信息;(3)找和你专业相关的人陶瓷(套磁说白了就是跟教授联系,让教授知道你这个申请者。);(4)上各大学的主页搜,查看教授的研究方向,研究经费等;(5)在google上面搜索!在精华区里面有一帖子“大家都是怎么联系读博后的?”介绍很详细,可以参考一下!

五、有时候不一定非要申请博士后不可,还可以申请Reserach Assistant之类的!

 

申请国外博士后的一些经验

       博士后申请是实力与机遇的结合。实力当然是第一位的,通常由你的publications, awards等体现。机遇是指要能遇见对你有意的老板以及适合你的位置。仅有实力是不够的,必须还要善于主动出击,去发掘和创造机遇。以下我结合自己的博士后申请经历,
谈谈我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 申请前的准备
        申请前的准备包括两方面,实力的准备和申请材料的准备。众所周知,实力是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对实力的准备越久,越充分,将来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4-5分流的学生从本科就可以开始啦。关于怎样准备实力,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就用不着我来婆婆妈妈教育大家了。
       有一点想提醒大家,除第一作者的论文外,也要尽量争取一些co-auther 的论文。因为我的publication list里的论文全是第一作者,所以曾有国外老板好意提醒我可以加上非第一作者的publication。可惜我没有,由于老板的原因,我们组里同一方向的研究生的paper彼此之间互不署名,现在很后悔啊!:( 所以大家要吸取教训,一定要对老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争取(同一方向,课题)研究生之间论文相互署名。特别是对于那些高影响因子的期刊,象nature,science,即使你的排名在十几位也会把对方唬一跳的。:)
     申请材料的准备其实很简单,一份resume/CV和3-4封推荐信。推荐信非常重要,如果你的推荐人很牛的话,你将会获得很大优势。当然,有一个推荐人得是你现在的老板,主要表扬你在科研中的出色表现和高超的智力等等。Resume的范例可在BBS上轻易找到,主要是experience要写得详细一些,另外publication中除了把所有co-author的papers全写上,也可以把submitted, in preparation以及国内发表的文章加入,虽然可能作用不大,但一个很长的publication list总是引人注意,并且表明你科研工作的活跃和积极性。


二. 申请的时机
      博士后申请的时间通常是在毕业前的倒数第二个学期,但具体时机还需要结合个人的情况仔细斟酌,并不是越早越好。根据我的经验,申请时间太早主要有两方面弊端,一是实力尚在增长中,早期的publication当然
没有后期的那么诱人。以我为例,2000年10月初开始申请时是4篇paper,到12月中是7篇,到2001年3月是10篇。二是申请时间太早,即使来了offer,你也可能由于时间的原因无法满足对方的要求。我曾收到Rice和Berkley Lawrence Laboratory的准offer,问我2001年3月能否开始工作,我只好faint. 个人觉得,如果是在7月毕业,可以在前一年12月左右开始正式申请。当然,申请材料的准备以及相关信息的查找可以提前做好。


三. 申请信息的来源
        博士后申请的信息可以来自三方面:
1.博士后招聘网站。物理类的如www.aip.org(美国), www.iop.org(欧洲).
2.各大学的系主页。查教授的介绍,发现有合适的,直接跟教授联系。
3.各种参考文献。可以从自己平时查阅的参考文献中找到一些熟悉的名字,觉得象老板的,就直接跟他联系。
第一种方式目标明确,信息准确,但由于是公开化的,面向全世界,竞争非常激烈,对实力的要求自然很高。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往往会从后两种途径得到意外的惊喜。


四. 申请的方式
      一般联系可以通过email.但是email不能寄推荐信(除非让你的推荐人亲自发email)。所以对于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老板,最好通过正式书面邮件联系,可以把推荐信同时附上。


五. Phone interview
     一般老板在给你offer前,会有一个phone interview。就我的3次interview来看,不同老板的侧重点不同。有的会对实验细节问的很多,具体到实验仪器是什么型号,持续半个多小时;而有的只是简单地聊几句,大概6,7分钟,似乎是在考察你的口语和听力。想当初我花了两天时间准备了4大张纸,其中关于我目前的研究工作的介绍已经能够流利地背诵下来,结果所有的老板都没有给我机会,让我背诵一番我的research work. 不过我觉得对这方面还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防万一,其他的只好*临场发挥了,关键是要听清对方的问题,不要答非所问。
        在最后,通常会问你是否有什么问题。一般准备4-5个问题,前3个为学术方面的,后1,2个可为一些题外话,以调节气氛,轻松一下,如气候,地理等,还可以问问他以前是否来过中国,如果no的话,就可以乘机欢迎他来我们伟大的中国一游。个人以为,千万不要问salary, 会给人以重dollar轻学术的嫌疑,这些问题可以在以后商谈。


六. 美国与欧洲比较
       根据我的经历,申请欧洲博士后比申请美国要容易得多。我总共往欧洲发过5,6个email, 结果收到3个准offer,荷兰,法国,比利时各一。
        如果觉得对申请美国没有把握的话,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欧洲,其实欧洲的很多实验室条件都是一流的,只是在欧洲生活,语言是个大问题。


七. 其他注意事项
1. 记住在元旦以后,1月10号左右吧,给联系过的老板发email,确认是否收到你的申请材料,并询问一下结果。这主要是给老板们提个醒,别把你的材料扔到废纸篓了。
2. 如果可能的话,让老板在3月份之前给你寄正式的offer, 因为每年3月份召开美国物理学会年会,届时将会有大型招聘会。有好几个老板(包括我现在UIUC这个老板)都说想在3,4月给我最后答复,原因就是想在参加
完APS March meeting后再作决定。在没有拿到正式offer前,即使email 通知你,也可能在3月份后变卦。
3. 老板比学校更重要。博士后申请是在找老板,不是在找学校。小学校里的大老板比牛校里的小老板要更有利。而且,找老板跟找lp正好相反,不能找太年轻的,最好不要跟着assistant prof. 或associate prof., 将来一旦出了重要成果,他们会跟你争第一,你会受到很大压制的。
4. 对自己的定位。对自己合理的定位以防止心存侥幸,当断不断,结果西瓜没捡到,芝麻也丢了。我认识的一位博士兄弟,本来台湾大学已经有意要他了,他却对美欧帝国主义心存幻想,迟迟不肯委屈下嫁,结果台湾大学已经明媒另娶了,美欧加也把他给拒了。
最后,我把我的case介绍一下,以便给后来人作个参考。:)
publications:
10篇第一作者的SCI论文(实际申请时只有7篇)。
其中, 影响因子大于4.0共2篇,3.0-4.0 4篇,1.0-3.0 4篇
收到的offer:
UIUC,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38800/year.



https://m.sciencenet.cn/blog-90759-47574.html

上一篇:[转] 社会生存的N条忠告(修改版)
下一篇:【转】地理学在美国的发展史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4: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