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ing--与岁月成正比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sing 普世无关我,孤心送远行。月眠风滞两栏凭,莫道惯于长夜数兰清。

博文

物理人生(44)--人乎体制? 精选

已有 6762 次阅读 2008-2-28 23:26 |个人分类: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本文主题涉及一个在这里看起来是想找“抽”的话题:我国基础研究资助的体制。文中所涉及的“体制”严格限制在基础研究资助这个小范围内,这样招惹的责难可能要小一些。而如果论及国家各行各业的体制问题,一是远超出我的认识和能力,二是大概要被吐沫淹死了,呵呵。

 

说到准备挨“抽”,是因为看起来众口一词都觉得我国科研资助体制千疮百孔,需要根本改革。很多博主都在这方天地为文论述过这一“热点”问题,似乎我国的体制已到了“暗无天日”的程度,也的确有不少事例说明我国基础研究项目资助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负面后果在公众群中发酵得很厉害,得出的结论就是我国的体制改革非进行不可了,否则的话就多半要危及国家基础科技的进步、声誉、效益和由此波及到各行各业的“微扰”。

 

敝人观点与上述看法稍有差别。我认为体制本身似乎没有多大问题。这么说当然是在相对意义上的,因为好像很多人都不敢不认为美国的相关体制应该是目前最好的,所以我们就以美国体制作为这个相对性的基准。

 

本人坐井观天,对于美国NIH的资助运作不熟悉,只是知道美国NSFDOE体制的一些皮毛。事实上,我国1980年代建立国家基金NSFC制度和1990年度建立科技部攀登计划和973计划制度都不算是国人的原创,在很大或者极大程度上是借鉴于美国的NSFDOE项目的评审和资助体制。虽然经过这些年来的运行和评估,NSFC973之类从立项、申请、评审、资助和结题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若干具有中国特色的改进(这无论如何应该不是倒退!^_^),但是您去看其主干与NSF/DOE没有什么特别不同。看君愿意的话其实可以将NSFC/973NSF/DOE做一番对照比较。在指导原则、政策和规则层面上看,我们并没有发现NSFC/973就那么一塌糊涂。美国NSF/DOE的网站很容易登陆,NSF: www.nsf.gov DOEwww.doe.gov

 

既然拥有这些不是那么一塌糊涂的体制,为何又的确出现那些个问题?!这些问题当然可以归因于体制,但是也可以归因于执行这些体制的人。如果我们不再去管前者(如果还是要继续彻底改革体制,此文作废!),只是来看看后者,那么还可以将执行体制的人分为管理层面和评估层面两部分。

 

NSFC在各个项目层面基本上都是遵循所谓“依靠专家”的原则。实话说,与其它部门机构相比较,NSFC是比较紧凑的,块头很小,内容扎实,外表看起来就是北京双清路边的那栋很有特色的小红楼和不断发出的邮件、不断运出运进的资料文件而已。我们其中有些人都是NSFC组织的各种活动之偶尔参加者,而很多人更是与NSFC神交已久,每年都有机会领命完成NSFC指派的各种任务。NSFC这个体制就是在这些活动和领命之中悄悄完成的,效率看起来也算不错。

 

MOST与基础研究资助体制相关的部门似乎体积也不大,虽然具体模式与NSF/NSFC不同,但与DOE的差距也不算天上地下。

 

所以,我们每个人或热血沸腾或痛定思痛后大声疾呼要改革体制之时,是否先来梳理一下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在我看来,已然出现或者长期存在的“大”问题似乎出在执行评估的“专家”层面。对于一个看起来不错的规则与体制,如果占主导环节的层面存在问题,那么我们将责难洒向体制,似乎有些搞错了对象。这就像消防队员忙乎乎都去抗水灾雪灾去而留着旁边的熊熊大火燃烧的境况有些类似。

 

其实,越是复杂的体制相关问题,越是能够简单处理为如下关联:作为执行的人们之素质和处事之道是决定体制好坏或者成败的关键,虽然体制创新也是重要的。这一关键如果继续存在,换一套体制(比如有人提出评审实名制^_^)本身不会产生什么新结果。如果某些专家履行职责不够好,换任何一套体制并不能保证解决问题。而素质和处事之道的巨大涨落在我国古老悠久文化发扬光大和大行其道的大环境下不大能够避免,完全是DG<0的过程,虽然这对NSFC/973等体制还是长期和艰巨的挑战。

 

因此,问题可能在于“体制人乎”或者“人乎体制”。在目前的状况下,追求创新性的体制就像政治家追求政绩一般,不知道政绩工程有几个是得到拥护和青睐的。在目前的状况下,追求合理圆满的体制就像我们尽管按照CNS格式要求投寄文章,即便文章英文不错、语言优雅、图表醒目优美,可结果依然如陈年老窖一般,文章是不大可能发表的。在目前的状况下,追求补足东墙同时也补足西墙的体制可能存在,可是却看不见摸不着它根基下可能存在的蛀虫,到头来体制还是可能要漏风渗雨。而在未来好的状况下,这些问题不再明显存在了,也就不需要更多创新性的体制,因为目前存在和运行的体制离optimized也打差不差。

 

那么,目前这样一个“饱受诟病”的状态如何能够得到改善呢?在人际关联和文化诟淀的背景下,也许通过精英改造从而慢慢溶解这些诟病是唯一可行而又“和谐”的途径。我们能够从过去二十年短暂一眸中看到这种精英改良的结果的确是正面和渐进式的,到头来当体制成为唯一的老大时,最佳就自然达致了。

 

这可能是现代精英改良主义吧,就象倡导和谐一般。

 

 

 

 



https://m.sciencenet.cn/blog-915-16523.html

上一篇:物理人生(43)--为什么呐?
下一篇:物理人生(46)--您国粹了吗?

0

发表评论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6: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