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ing--与岁月成正比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sing 普世无关我,孤心送远行。月眠风滞两栏凭,莫道惯于长夜数兰清。

博文

物理人生(89)--心中的树蔓 精选

已有 8267 次阅读 2009-8-25 11:30 |个人分类:絮语|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物理人生

 

 

心系绝愁似无愁,千骄笔著拒后娇。

 

香港的夜晚总被温暖海风层流般抚慰着、被维港的海水周期拍打着、被现代都市霓虹灯光致发光着,因此显得比南京美丽。从机窗望下去,灿烂星溪不老,啾啾石林比高。高楼之间灯光闪烁,相互干涉成左右旋转的“焰火”,让人回想小时候在阳光下往破旧窗户玻璃泼洒肥皂水后映在眼膜里的七彩斑斓。可惜我的瞭望不能长久,哪怕是痴痴地发呆。空巴330将我与心里的咸湿味带上夜空,直插云霄,去与黑暗周旋和颤振。

 

() 五道口

这次去北方,是要去观摩参与“2011~2020年材料科学战略发展规划”的研讨。在群贤毕至、老少咸聚的五道口会所,听与看着智者深思广谋未来二十年材料科学的森林是哪样色彩、是何等风华。在我心中,那些色彩就像窗外与夕阳吻别过的夜空一般难以捉摸、却也依稀可辨。也许规划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知道有必要画一画二十年后那森林形态,从而为我和很多人的海市蜃楼把脉,为目前也许变形了的研究工作洗一洗垢面蒙头。毕竟,我自认为做不到像圣人一般等待那长夜漫漫、晨曦遥遥的枯萎。

 

为未来作画是重要的,不是因为画作本身有超时代的荒诞、也不是由于色彩有醉人心弦的混沌、更不是源于画家有画龙点睛之功力,而在于坐古而抚今、拥近而望远。虽然很多人说规划未来总归在很大程度上如海滩雕塑、未及而溃,但规划是科学研究投入的一种姿态、一汪溪水。我们做规划,就像在诊断繁华都市里的红与黑。我们每天在都市里迈步,来来往往,在轨道中画起伏与弧线。规划中的部落与眼前的都市不同,它比都市模糊、清淡、简陋,却比眼前的都市新颖、独特、前卫,是建设二十年后新都市的一方地基,我们因此称之为都市里的村庄。这座村庄应该革除现代都市的弊病与陋习、拥有比现代都市更完备、更智能、更平和、更和谐的生命与环境,虽然它还算不上是一座村庄。这是都市的雏形。

 

() 浅水湾

站在山顶望浅水湾,很多人都会说这是香港的美丽景观。来回几趟望望海湾,能够大致判断这美丽景观之源。浅水湾坐北朝南,背靠的山体像一面巨大的凹透镜镜面,将海湾半抱入怀,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海湾南侧,除了海天相连之处,就是几座岛屿如透镜的焦点,将陆地与大海的风光聚焦在弹丸之地。这里有趣的现象是,尽管蓝天碧云,但浅水湾的海水呈现的是厚厚的藏青色而非天空下的蔚蓝色。藏青色的海面给人沉重而相对压抑的感觉,连海水翻腾似乎都显得粘滞非常而逶迤不清,远不像蔚蓝海水浪花白的视觉享受。

 

站在山顶揣摩这藏青色的根源,就像揣摩我喜爱的藏青色长裤上看不见的荧光。浅水湾背靠山体上布满的是1960年代以后香港政府推动的山背植树计划之成果:主要是藏青色的马尾松和殼斗科灌木树林。很显然,因为浅水湾背山的这种透镜效应,树木的藏青色色彩经过镜面与焦点岛屿的多次交替反射散射,形成这种少见的藏青色海湾。站在山顶再远望,藏青色垂直向南衰减,到了外海方成海天一色的寻常景象了。

 

浅水湾再漂亮、风光再原始,香港人都不会轻易放过,一定要显示出人比自然强,因此很早就对港岛山和浅水湾等进行规划。规划的成果之一就是太平山顶和海洋公园了。

 

太平山顶的开发很早,陆陆续续几十年,到现在已经基本定型。我们知道的有登山缆车和观景台,近些年有了杜莎夫人蜡像馆。坐缆车上山,给我们的感受更多是中学物理中的斜面牛顿运动,可以感受地球重力是如何沿斜面方向产生压力分量的。而轨道两侧的景观犹如光的散射,一处干涉长,两处干涉消,灯火忽悠间,消长任人愁。到了山顶,您能够看到维港像一条丝巾,沿东西方向随风在飘忽不定。港岛的水泥堆砌出长夜的海市蜃楼,将热浪和悲欢离合离散化成星星点点,在丝巾飘忽的一侧优雅地开启与闭合着。

 

浅水湾藏青色透镜的焦点那里耸立起闻名于世的海洋公园,吸引了众多孩子和童心未泯的大人。公园大量启用物理创意,将透镜规划成一个硕大的物理实验台。热气球自平地上升到100多米高,让您看浅水湾的黑水与山腰的豪宅,体会由平凡视角到大手笔的快慰。所有的运动都是重力与转矩的运用,包括海豚表演也是如此。海洋公园的玩家们在焦点处纵横激越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外海那条黄金水道:来往的远洋巨轮一艘艘沿藏青色与白水边界处吃力地游弋着,将牛顿力学从大转盘、大冲浪、魔幻转椅等等眼花缭乱的极端映射到缓慢的匀速直线运动。而背后的人生道理是:物质劳动创造财富很缓慢,而疯狂的运动让金钱如流水一般在浅水湾快速流走,瞬间变成了一种模糊印象。这就是浅水湾的价值,那藏青色透镜因为海洋公园而有了新的诠释。

 

海洋公园还能够让人留恋的大概就是那条登山索道了,因为索道让您能够从天空俯瞰浅水湾的立体结构。这时您最能够看清浅水湾海面藏青色与蓝天白水之间的清晰界面,真的是一种震撼。

 

() 红磡

很喜欢位于九龙半岛最南端的红磡,我访问的香港理工大学就在这里。喜欢红磡还不如说喜欢这所大学和这所大学的应用物理系,这是我第七次访问应用物理系。

 

我不知道红磡与香港理工的红楼有没有关系。理工的红楼是一大片连通的建筑群,高度差不多,只有超人李嘉诚楼最高,16层。除了这一片红楼,理工大学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地盘了,标志着一所袖珍大学在寸土如金的红磡之地耸立着。与理工类似,香港城市大学也算袖珍大学,也是一楼连通南北。不过,这两所袖珍大学的研究并不袖珍,而且据说理工的学生人数在香港却是最多的,所有教室白天晚上轮番上课,很有那种绵绵之力如千钧一发之意,让人感佩。

 

这个袖珍校园一切都是那么井井有条。红色的大楼作为理工的LOGO标志给人温暖和勇气,非常适合于摄影。一楼的空间让处在高能级的准粒子们偶尔能够BEC一下,作为全同粒子在那里会聚与分离。因为课程安排的技巧,您看不到吃饭时间满地都是湍流图案,而这里的食堂娱乐场所似乎也没有关门与歇业之时,除了周末总在那里开放着,因此将冲击波平抑为缓缓江水、娓娓东流。

 

理工应用物理系和香港所有大学的系科一般,有很多来自全球各地的访问研究人员,我算是其中比较老朽的一位。每次访问这里时间很短,与这里的所有教职友好相处、相得益彰、相谈甚欢。他们坐一个不足10平方的小屋子,我们这些人坐一个稍微小一点的挡格子,大家也许各怀心事也许各揣快乐,让生活像极坐标一样每天360度旋转。

 

这里的Host Professor(HP)待人友善,明白为学之道在于内紧外松、以人带学、以是带事、以心带行。这一套学术合作与交叉的作法我很受用,也进益良多。在这里,我没有感受到压力和迫切,全凭HP对我的信任与友善。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也是学术合作之一种模式。

 

每次来这里的使命都差不多,但是心里历程是不一样的。每天早晨从红磡火车站冒出来,穿过天桥到达校园时,我都会靠近校园中心花园的那只时钟。每天我都是9点多一点靠近她,不是因为我要关注时间,而是想看花园里的树蔓。每天晚上,子夜花落之时,我离开办公室回去那间笼屋,也会路过花园,也会再看一眼树蔓。红楼在那里,一切有形无形的规范与线条在那里,没有多大变化。而生机勃勃的总是中心花园里的那些树蔓。别看年复一年那么生长着,形态却总是不同,不管周围是何等人来人往、雨打桑华,树蔓仍然在那里倔强地生长着。

 

是以为每天生长着的树蔓而写!

 

 

 



游记
https://m.sciencenet.cn/blog-915-251313.html

上一篇:Ising乱语(10)--杂绝并贺生辰
下一篇:物理人生(91)--将费德勒指标化!

15 武夷山 刘全慧 徐磊 鲍得海 刘玉平 郑融 关燕清 郭向云 王安邦 王德华 钟炳 马丽丹 杨芳 王力 李泳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