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习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berfrank

博文

交通需求分析的第二和第三阶段

已有 4361 次阅读 2011-8-4 11:25 |个人分类:TRANSPORTATION|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发展阶段, 范文博, 交通规划, 交通需求分析, 非集计

第二节 交通需求的分析方法

 

第二阶段 交通规划时期

大约在20世纪中期,交通规划(transportation planning)发展成为独立而重要的专业领域。这一过程主要由土木工程师、城市规划师、调查和统计学家推动,他们从各自学科背景贡献和融合了许多理论和方法(cite),进一步加速了交通需求分析有关研究的发展。许多国家和城市,如美国芝加哥、底特律,英国伦敦,日本东京等,开展了各种样本级别的实证研究(cite)。


这一时期的工作仍是宏观的,以横截面数据(cross-sectional data)为研究对象,相关的需求预测模型,Ortuzar称为第一代模型(first-generation model),也被称为传统模型(traditional approach)、集计模型(aggregated model)、经典模型(classical approach)、横截面模型(cross-sectional models)和四阶段模型(four-step models)。称为四阶段模型是因为,人们认为交通需求是分为四个阶段依次进行的选择决策,即出行生成、出行分布、方式划分和交通分配。每阶段的交通需求分析,可以独立进行,其结果直接应用到下一阶段。于是,各阶段的交通需求分析在完全不相关的理论基础上分别进行。其中一些方法和模型,很难归属于前述交通需求分析的范畴,其存在的意义更多是为了尽可能得到一个预测结果。这一代模型的应用,直至1970s之前都是广泛而无异议。


总得而言,这一阶段的研究关注于外生(外源的)数据的集计处理,分析单位为区域的交通信息,例如出行强度、方式分但率、平均出行距离等等,而非出行者的出行行为,而后者才是交通需求的内生(内源的)原因。今天,关于这一研究方法的反思与担忧集中在,不以个人为统计依归的区域交通数据能否平均地代表一组出行者,交通需求能否按照四个阶段或阶段式地独立分析等问题上。


第三阶段 非集计行为时期


从1980s前后至今,在引入经济学需求定律的分析架构上,个体作为所有交通需求分析的基本单位和出发点得以强调。区别于上一时期以区域为单位进行集计,这一时期的研究,认为宏观交通应是以个人为单位加起来的。以个体为对象的分析,被称为非集计行为分析方法,得到的模型为非集计模型(disaggregate models)。值得指出,非集计模型的应用,一般也是集计的,只不过集计的方式按照人群进行,例如一组收入3000以下的人群或年龄在30~45岁的男性人群拥有两辆小汽车的家庭等等。


传统上,对出行者选择行为的描述是定性的,例如心理学方法表现人对交通服务系统的感知,perception,以及无法以基数标度(cardinal scales)表示的个人选择偏好preference等。对这方面进行量化分析的尝试是最重要的突破性进展。代表性的工作有,Hensher(1976),Nicolaids、Wachs和Golob(1977),Recker和Golob(1976)以及Kitamur(1981)等。非集计模型重视对出行者的感知、预期、信息、学习等这类可观察到的个人相关因素的处理[注],使我们有可能更好地理解交通需求及交通代价,构建更具一般化解释力(explanatory power)的需求模型。


虽然,显而易见经济学架构的引入使得交通需求分析的解释力突飞猛进,但这条路并非平顺通畅。关于经济学理论的取舍,关于经济学基本假设的坚持,以及处理与其它外来理论的关系,仍没有公认的结论甚至仍存在激烈的争议。各种不同学科基础的理论在交通需求分析领域上纵横发展,至今没有形成清晰而完备的理论架构。



https://m.sciencenet.cn/blog-92473-471720.html

上一篇:第二节 交通需求的分析方法
下一篇:第三节 基本假设与约束条件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8: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