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教学-学习之间的张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ikeliu 求是育英,海纳百川。 教我育我,终生难忘。

博文

转贴 浙大校长杨卫:研究生教育追求“协同式创新”

已有 2827 次阅读 2009-9-18 12:47 |个人分类:中国大学领导文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研究生教育, 一流大学, 大学管理

杨卫:研究生教育追求“协同式创新” 
 

    我今天来讲讲研究生教育和学术创新。大家来到大学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研究生的教育和科生的教育有什么不同?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你们和老师的关系,在本科生阶段有什么不同?
   
    研究生教育本质上是创新教育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提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保证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必须有源头的活水,为了我们国家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有研究生教育。陈至立同志说,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讲,研究生教育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渠道。我们大家都知道,本科生教育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当然也有一些创新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教育,而研究生教育是以研究作为最主要的内容,研究就是以创新为目标的,所以研究生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对大家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
   
    在本科生教育里头,一门课有多少章,每章有多少知识点,它是检查老师有没有把知识点有效地传授给同学,同学有没有领会。对研究生来讲,掌握新的知识是重要的,研究生应该掌握更高深的课程,但是掌握创新的能力更加重要。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你掌握100知识点,不如创造0.1个知识点。你创造0.1个知识点,你就有重大创新。我们一般一个知识点是一节的内容,如果你们对这个一节的内容有所贡献,你就为人类的知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你要创造0.1个或者0.01个知识点也不是那么容易,必须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继续前进。
   
    高等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的主要优势,在于其优质和大量的研究生生源。培养研究生可以同时实现两个目标,即在培养研究生人才的同时实现知识的创造。对老师来说,研究生教育不是单纯付出和传授知识的过程,他在教育中同时有所收获的过程。每位老师如果能够指导研究生的话,他都很希望自己能够指导研究生,因为指导研究生,除了培养人才之外,同时对老师本身的学术水平、知识、形成的知识积累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换句话说,很多老师看到培养研究生不仅当前对他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而且过几十年还是非常有用的。对一个老师来讲,桃李满天下是他所能实现的最大追求。
   
    协同式创新三要素: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培养环境
   
    研究生教育来跟本科生教育相比,除了有本科生教育的所有内容外,还包括两个新的维度:第一,研究生教育是整个教育面的最顶端,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交织在一起,互相补充互相支持,因此我们需要在一个学科的空间里头讨论研究生教育。我自己本人是搞力学的,我想了一个研究生教育动力学,在时空的坐标下去描述研究生的教育,时间很容易,我们叫做牛顿时间,空间肯定不是物理空间,可以在学科空间上讨论研究生教育,研究它的动力和动力产生的行为。同时,研究生教育是和创新连接在一起的,是资源增值的过程,对研究生教育来讲,我们的研究生包括人、包括知识、包括投入的资金,不仅仅是投入,还有产出,产出人才,产出知识,产出专利。所以它是一个非保守系统。
   
    研究生教育有三个要素。第一个是我们在座的研究生群体,这是一个研究生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第二个是导师群体,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第三个要素是研究生的培养环境,研究生的培养环境包括管理机构,比如研究生院以及它的职能部门,包括研究生思想教育体系,包括我们学位监督和保证体系,比如各个分学科的分学位委员会,学校的学位委员会等,还包括对研究生的资助和奖助体系。这种培养环境,是由于规模化的研究生所引起的必然要求。由于规模化地培养研究生,以往简单的师徒式传授方式越来越显得不够,希望在导师和研究生以外,能够新加入第三个要素,就是培养环境的要素。70年代到80年代,西方的一些主要国家,包括日本,有过一次比较大的研究生规模的扩张,简单的老师带学生的模式就觉得不够,因此引进了像研究生院这样的机构。所以现在很多国家的大学都有研究生院来负责这方面的情况。
   
    这三个要素,每个要素作为角色来讲具有两重性。在座的各位既是创新的主体,又是受教育的客体;对导师来讲,既是教育研究生的主体,同时又是受到培养环境约束的课题,导师的某些行为在宏观上要受到培养环境的约束;我们的培养环境既是一个约束体,又是一个激发体。
   
    我们谈到研究生教育时说要自主创新,这不能理解为研究生自己单独的创新。而是在导师的谆谆教诲下,在培养环境的激励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创性意识,走通创新实践的过程。研究生的自我创新教育,不论从学术范畴,还是从教育学的范畴,对研究生本人及其导师都是一次新的经历,对研究生本人当然是开天辟地的头一次,即使对导师来讲,指导这个学生和下一个学生,在学术上完全是不一样的,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和研究的问题在教育学上的结合点。研究生教育的自主创新,也是研究生培养环境,包括研究生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所全力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称之为协同式创新,也就是在研究生,研究生培养导师,培养环境三者和谐发展的学说。兼顾三要素的研究生教育创新。
   
    和谐、激发、多赢——协同式创新的理念
   
    协同式创新式应该有若干条基本的理念,我在这里暂时抛砖引玉,介绍我想到的三个理念。第一个是和谐理念,第二个是激发理念,第三个是多赢理念。
   
    和谐理念应该有两项原则。第一个原则,在研究生教育在三个要素里,要避免任何一个要素过强。如果研究生权力过强,就会引起研究生“放羊”,导致研究生质量的下降。如果导师权利权力过强,学生什么事情都听导师的,导师可能异化成为老板,部分研究生就无法发挥创新才智。有些导师在这方面很有经验,在另一方面可能不如其他导师有经验,因此使得他的研究生丧失了可以借鉴其他导师知识和指导的可能。如果管理机构的权力过强,对从事自由探索的研究生和导师就会造成压力,许许多多的规章制度,某种程度上可能抑制自由探索的创造性,而且过于繁琐的管理,有可能抑制创新的个性。
   
    第二个原则是不能让任何一方过弱,不能形成任何一方的权利被抑制,如果研究生的权力被抑制,你们就会变成很被动的、沉默的,但是缺乏作为的群体,失去创新的火花;如果导师的权力被抑制,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活动就失去了指导的基础;如果管理机构的权力被抑制,在当前这样大规模的研究生的教育下,管理的减弱会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危害到整个浙江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品牌。品牌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比较弱的研究生来决定的。
   
    第二个理念是激发的理念。要实现三个要素的相互激发,导师一方面是点燃研究生创新之火的火把,另外导师本身也应投身创新的熊熊之火,导师应该向研究生们提供传递好奇心驱动或事业心驱动的创新激情,成为视野高,学问精神,治学严谨的楷模。从培养环境来讲,应该尽可能以激发来代替约束,以挑战代替强加,使得环境所设计的一切举措都是为了激发绝大多数研究生的创新活动。而对研究生来讲,你们在今后创新的工作中,要完成三个转变:第一,是要从被动式的创新到主动式创新转变,第二要从孤独的创新个体到活跃的创新团体的转变,第三要从继承式创新、借鉴式创新到原始创新的转变。大家刚来做研究生,导师可能给你两三个题目让你挑一个,然后给你布置文献让你阅读,给你介绍题目的背景,给你一点思想,你沿着思想去往下探究,做一些计算,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比较被动的,被导师引导的,但做的可能是以前没人做过的。到了你们研究生的后期,你就是通过这个过程,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训练,知道怎么做研究了,然后可以逐渐的有自己主动式的创新出来了。每一个同学做不同的题目,一开始时可能都不一样,在各自的题目上孤独地探索,探索到你们有一定的程度时,同学间的交流和互动会对你们产生很好的影响。
   
    最后给大家介绍多赢理念。三个要素,如果研究生能让导师和培养环境实现双赢,你们就可以多赢了。为什么能实现三赢呢?因为研究生,导师和培养环境三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研究生的创新活动。对于任一要素来说,其他两个要素的双赢,就意味着全部三要素的多赢。而其他两个要素的失败,均意味着本身蒙受损失。所以对于研究生的培养环境,应该通过对研究生培养机制、资助机制、招生机制、评价机制的优化设计,使得研究生和导师形成双赢的利益共同体。这个时候我作为研究生的管理部门,我就赢了。陈至立曾经讲过,要大力推行研究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因为导师很大的目标是研究,而研究生主要的目标也是做研究,如果这两个能形成合力,那么培养环境就赢了。他们成果出得多,研究生院的工作就做得好。导师应该更好利用培养环境,共同建立和营造能够更好激发研究生的培养环境,从而实现研究生与培养环境的双赢。对在座的研究生来讲,如果你能让你的导师高兴,让管理部门也高兴,那么你本人也必然受益无穷,在经济上会得到奖助,在未来事业发展上也会受益无穷,大家的目的是非常一致的。
   
    研究生创新教育的8个要素
   
    研究生创新教育应该有8个要素:一是尽快进入学术研究前沿,你先了解你从事的这个领域最前沿的东西在什么地方,你先得知道前沿在哪;第二掌握研究的方法,包括分析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这些方法不是你们在大学能掌握的一般性质的方法,而是能够出大家公认成果的手段和方法。如果你是搞计算的,你得知道计算的前沿是以什么样的算法,什么样的计算机体系能算出大家公认的水平,这是让大家把武器磨得比较锋利。第三个是让大家形成创新意识。要审问现有的知识是不是对,对现有的知识进行反复的审查和质问;第四要形成激励的环境,互勉。今年入校有6000个研究生,大家在同一个方面的伙伴很多,形成一个有激励的环境,互相挑战,互相支持,非常重要。第五要处于高激发态。你怎么产生保持创新呢?一般性 的思维低强度的思维没办法产生创新思维,按照认知心理学,你的脑神经的联络有一种新的模式的出现,必须在不断的同学之间的讨论、自我之间的讨论中让思维处于高激发态,才能形成新的东西。第六要进行专注性的思维,要进行静思,也就是“慎思”,第七,要注重演绎推广交流,最大程度把核心的学术思想推向更多。通过逻辑推理,跨学科交流,把你的成果达到最大的伸张。最后是总结凝聚所升华,叫集成。把你的工作用论文的形式清晰地表达出来,同时要充分尊重他人已经有的知识产权。
   
    (杨卫校长在2006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报告录音整理/整理:涵冰 ) 
 
 



https://m.sciencenet.cn/blog-93131-256382.html

上一篇:转贴 科大校长朱清时:“办大学要去官化、去行政化”
下一篇:转贴 浙大校长杨卫:对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的思考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0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