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ozh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ozhen

博文

数字货币发行刍议:铸币权还是资本积累矛盾?

已有 4280 次阅读 2020-7-22 09:41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数字货币发行刍议:铸币权还是资本积累矛盾?

——从比特币到LibraDCEP

骆桢

    数字加密货币是货币发展到今天的新形态。最早因比特币而爆红,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真的假的区块链数字货币。当人们渐渐将数字货币看作“庞氏骗局”的时候,Facebook的“天秤币”(Libra)横空出世,一开始的调门直接超越加密技术本身,提出颠覆美元体系直接成为全球货币。随之而来的是各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大型打脸现场,使得Facebook一退再退,最后甚至同意与某货币,也就是美元,直接挂钩。这实际上和中国央行最近低调推出的数字加密货币DCEP一回事了。DCEP很低调,可数字加密货币的光环它不允许呀!国内媒体上几乎很难找到其详细介绍,但是标题党却层出不穷,以至于我也来蹭蹭热度。

image.png


虽然不同的数字加密货币技术各不相同。比如,央行数研所发文指出,虽然DCEP应用了区块链部分组成技术,例如利用智能合约实现资金的定向流通,利用非对称加密认证身份等,但是中央银行提供的支付服务需建立在央行的中心化系统之上。因此,官方媒体一再说,它与现有货币体系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M0(也就是纸币)的新形式。DCEP的发行和流通是基于“央行-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运营机构)-公众”的双层运营体系。央行将数字货币发行给商业银行的数字货币银行库,商业银行/运营机构向央行缴纳100%准备,相当于电子纸币。从发行机制和运行来看,DCEP并不是颠覆性的,但其技术提高了支付体系的效率,降低成本,资金流动路径清晰,可离线支付,不仅会推动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助推人民币的国际化。

就这样吗?似乎有些令人失望,好像也就这样了。比特币的崩塌,Libra的退却和平平无奇ECDP……难道这是数字加密货币的宿命?是的,然而这并没什么好失望的。幻想家们忘记了,数字加密货币,首先是货币。货币有其自身的本质规定和运行规律。货币是什么?大部分人熟悉的概念是马克思经济学里提到的,货币是作为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主要是针对贵金属货币。实际上,马克思还说了,货币的本质是经济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交换关系、信用关系都要依靠货币进行,当缺乏足够信任的时候,这样的关系只能通过被广泛接受的“商品”依靠其内在价值来背书。但是,随着交换关系和信用关系的发展,国家权力的背书取代了“实物货币”,世界进入信用货币时代。

黄金的非货币化,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其有限性。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趋势是无限扩大其规模,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价值的无限增殖。然而,黄金作为价值符号和尺度却是有限的,这意味着随着交易手段缺乏,大家对黄金的追逐会使得金价过高,商品价格过低。当窖藏黄金和通过生产以实现盈利和资本积累一样划算时,资本积累就会停滞。因此,“通缩货币”和资本主义经济天生八字不合!

image.png


比如,市场均衡时有100单位黄金和10000单位商品,不考虑流通速度,一单位黄金能交换到100单位商品。如果经济发展了,生产了20000单位商品,考虑到工资的增加,利润增加肯定小于10000单位商品。如果所有交换必须得通过黄金,则一单位黄金至少在短期内能换到200单位商品,一单位商品价格变为原来的1/2,产业资本可能会亏损。

(这里说短期,是因为并不将其作为均衡状态,马克思经济学对均衡关系的分析是基于劳动生产率和单位价值量进行的。当然,黄金不够也意味着黄金的劳动生产率下降,这同样导致黄金价格上升和商品价格下降,结论并不会不同。)

 

比特币,因其算法的约束,总量有限。因此,作为通缩货币永远不可能在资本主义时代成为真正的货币。所以,我们看到,比特币一开始还能买买游戏点卡,随着币值升高,现在除了非法交易,已经看不到用比特币的支付行为了,比特币成为了纯粹的投机标的。

image.png


那么, Libra(天秤币)为什么会受到各国政府打压呢?Libra的设想是通过世界上最强大的财团组成联盟,用其资产为天秤币的发行背书,货币政策由其成员委员会决定,机制尚不明确。原有的设想是,该货币有足够强大的信用背书,技术先进可靠,会被世界各国的交易者接受,成为超越各国主权货币的世界货币。

很多人认为是因为政府不允许其他机构夺走自己的铸币权,进而打压Libra。铸币权关系到铸币税,也就是你有权印钱买东西,就可以几乎于零的代价占有别人的商品和服务,就像收税一样。当然,谈到铸币税,必须要黑一下美国。因为,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国印美元也就是向全世界征税。这是否就是美国政府反对Libra的原因呢?不完全。当然,更不是因为什么监管问题,这些技术上都好解决。

虽然Libra并不是通缩货币,但其症结也在发行机制上。这里要首先问一下,怎样的货币发行机制和发行量是合理的?假设只存在实体经济,如果实体经济运行和增长是平稳的,那么货币量的增长理应与之同步,保持价格水平和盈利预期的稳定。然而,实体经济本身存在内在不稳定性,也就是马克思分析的资本积累的矛盾。简单地说,资本积累,也就是投资,目的是盈利,因此衡量盈利能力的指标——利润率就影响着资本积累意愿。那利润率受什么影响呢?我们分解一下:

 

利润率=总利润/总资本=(总利润/总产出)*(总产出/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总资本)

 

其中,总利润/总产出=利润份额;总产出/潜在产出=产能利用率;潜在产出/总资本=资本生产率。于是有:

 

利润率=利润份额*产能利用率*资本生产率

 

和西方流行经济学不同,马克思经济学认为劳资分配是一场复杂的博弈,受到失业率、工人组织程度、劳动保护和福利制度、劳动可替换程度与生产技术等的影响。根据利润率的分解公式,随着积累的进行,工资高了,挤压利润份额。为了保住利润份额,打击削减福利,工资低了,却会造成需求不足,产能利用率下降。或者,使用机器取代工人,但又可能使得资本生产率下降。利润率在劳资博弈一来二往的过程中波动,经济就呈现出内生不稳定性。经济一旦出现较大下滑,宏观调控就要求增加支出,补足需求。货币政策就必须做出相应配合。

实体经济的内生不稳定性会使得预期不稳定,而预期的不稳定性会被金融市场放大。金融离实体经济越远,锚定效应就越弱,不稳定性就越高。近年来,金融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金融部门占GDP的比重也越来越高,这被称作“经济金融化”。这不仅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也增强了货币政策“稳预期”的重要性。现实远不像理论那么冠冕堂皇——货币政策千万条,央妈放水第一条。市场低迷的时候,所有稳住资产价格的举措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放水。

到此为止,我们知道货币发行是要配合相应的宏观调控进行调整的。问题是,为什么Libra作为世界货币就不能满足所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呢?这意味着,不同国家存在着宏观调控需要的差异性,这是不平衡发展规律的体现。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仅仅有互利共赢的一面,还存在着“经济剩余”或者财富在世界范围内的非均等分配的问题,老一点的分析有不平等交换理论和“中心-外围”理论,比较新近的是全球价值链。这意味着,部分国家的相对贫困是富国获得大量剩余并积累财富的条件,而且赢者通吃的马太效应会固化这一差距。比如,离美国很近的墨西哥相比其他地区并没有获得更快的发展,欧盟一体化这么多年,东欧和西北欧的差距依然醒目,最穷和最富国家的经济差距在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多年里反而扩大了。这意味着,在相同的冲击下,不同国家面临的困境和希望采取的货币政策是不一样的,一如当年欧债危机时的欧盟内部矛盾。面对经济放缓,德国等债权国并不希望过多发钞,这会使得债权贬值,而且德国经济竞争力强,受冲击小,债务负担不重,宏观政策空间大;然而,希腊等国却早已负债累累,迫切希望发钞稀释债务减轻负担,并借债以续命。欧盟尚且如此,其他国家之间呢?现有的世界货币——美元的每次政策调整都会对小国金融市场造成冲击,那么Libra要以何种规则协调货币发行机制以实现对美元的超越呢?

答案是不行,这不是货币技术的问题,这是货币的问题,是资本主义内在不稳定性和不平衡发展的问题。而且,还没有出现迹象表明该问题可能会得到解决。所以,DCEP的平平无奇才恰恰是对数字加密货币本质的准确把握,但愿DCEP行稳致远。


更多更新请见微信公众号:读点不一样的宏观经济学

image.png



https://m.sciencenet.cn/blog-932630-1243058.html

上一篇:财政赤字货币化争论的核心是权力
下一篇:脑洞系列|《三体》中的高维空间认知与动作谬误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5: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