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54):阿维森纳医典

已有 4276 次阅读 2020-8-16 10:15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华疫病学源流, 札记, 阿维森纳医典

《阿维森纳医典》是201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阿拉伯)阿维森纳,译者朱明。本书问世后即被世界医学界奉为“医学经典”。从12-18世纪的600年间,欧洲很多大学都采用本书作为医学教科书。

(一)内容简介

阿维森纳(980-1037)素有“中东医圣”、“阿拉伯医学王子”之美誉,是中世纪医学和阿拉伯医药学最高医药学成就的代表。其与希波克拉底及盖仑并称为西方传统医学三巨匠。阿维森纳《医典》是其医药学成就的集中体现,也是医学史上最著名的一本独一无二的、系统的医药学百科全书。《医典》直接继承了古希腊的医学遗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尝试着将希波克拉底和盖仑的医学论著综合整理,其中还包括亚里士多德的生理学著作,同时也吸收了中国、印度、波斯等国的医药学成就,汇集了欧亚两洲许多民族的医学成果,体现了当时世界医学和药物学的先进水平。

《医典》问世后即被世界医学界奉为“医学经典”。从12~18世纪的600年间,欧洲很多大学都采用《医典》作为医学教科书。著名医学教育家奥斯勒博士(1849~1919)对《医典》的评价是“被当作医学《圣经》的时间比其他任何著作都要长”。《医典》也是现代医学产生的重要基础之一。

本书首次被翻译成中文,对我国的读者来说是了解、学习、研究《医典》的绝好文献,希望本书的出版对中医药学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作者简介

阿维森纳Avicenna,公元980-1037亦称伊本·西纳Ibn Sina。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医学家。塔吉克人。生于布哈拉Bukhara附近的阿夫沙纳Afshana,卒于哈马丹Hamadan,在波斯萨曼王朝与突厥喀喇汗王朝伽色尼王朝时代的花剌子模和波斯工作他的著作达200多种,最著名的有《哲学、科学大全》,在当时是高水平的百科全书另一部巨著是《医典》,直到17世纪西方国家还视为医学经典,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在他的著作中,包含大量的几何、天文、算术和音乐理论方面的内容有关几何学的章节讨论了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基础,可以认为是对欧几里得Euclid的《几何原本》的评注在对定义、公设、公理、定理的次序安排和对定理及问题的证明方法方面,都具有独创性他还曾试图证明第五公设。

(三)著作目录

前言

引言

第一部书

第一部分 基本生理学

论题Ⅰ 医学的定义

论题Ⅱ 元素

论题Ⅲ 论配属

论题Ⅳ 体液论

论题Ⅴ 脏器论

论题Ⅵ 身体的功能

第二部分 病理学

论题Ⅰ 健康失调

论题Ⅱ 引起疾病的原因

论题Ⅲ 疾病的表现

论题Ⅳ 疾病的症状

第三部分 摄生法

序言

论题Ⅰ 营养学

论题Ⅱ 成年人的正确摄生法

论题Ⅲ 老年摄生一般常识

论题Ⅳ 采取正确的养生方法治疗配属异常

论题Ⅴ 气候变化

论题Ⅵ 不同环境下防护措施

第四部分 一般治疗学

阿维森纳生平传记与主要著作

(四)谢德秋. 阿维森纳他的生平、学说和巨著《医典》. 医学与哲学,1986,(2):48-50

1. 生平及学说

阿拉伯名医阿维森纳(Avicenna 980~1037),被他的同时代人称为“”医学之王“”;他是阿拉伯文化学术之花,并作为医学、哲学家、科学家、诗人、政治活动家而闻名于世;他是与意大利的达·芬奇和德国的歌德一样的一个全才。

他于回历所370年2月,即公元980年前后,诞生于阿拉伯布哈拉(Bokhara)王1一个叫做阿笑西纳(Afshena)的乡村。后来全家即迁居首都布哈拉,该城当时是世界穆斯林的中心之一,并以具有较其征服者降克森人更古老的文明面著称于世。阿维森纳由一位家庭教师指授,他的早慧,很快就使众人称异他十岁就熟记了《可兰经》和许多阿拉伯文诗歌。他还向一个果菜商人学习数学,又向一个从医、教营生的游方学者学习更深的学科,此人教阿维森纳读了《玻菲里学说入门》和《欧儿里得几何学》。但学生很快发现了其师不过是一个江湖人士,故决定弃师自学,依靠评注之助,研究起逻辑学、几何学和天文学。在16岁以前,他不但掌握了医学理论,还通过免费行医,独立发现了一些新的疗法。在他17岁之末,当时的各种学术门类,都已一一领略,学生生涯即此告终。自此他就以导师身份而展其雄才。

阿维森纳受任的第一个职司,是给郡王(Lmis)当医生。这位郡王风闻这位青年奇才的名声,他的一种危险病症就是阿维森纳治好的。阿维森纳所得的主要酬谢,是被准许进入王室图书馆。这个图书馆有好几个房间,每一房间都藏有各学术门类的大量手稿。沙马尼兹(Samanides)是学术和学者的著名赞助者。当时,郡王总要带一批图书和一位常随不离的学者,即使战时亦复如此,而沙马尼兹则更为突出。阿维森纳在这样一座图书馆里可以博览各种珍本,研究科学的进展。

在居留许尔卡尼亚期间,他便开始编撰《医典》。随后在紧靠现德黑兰的宙伊(Rai)定居了下来。据说阿维森纳的约30 篇著作就是在宙伊写成的。局势动荡不安使他不得不离开宙伊来到哈马丹(Hama-dan)。不久,郡王闻知阿维森纳来到,就命他任御医,甚至还委以首相(Vizir)之职。但这时爆发了有科尔 兹(Koords)和土耳其兵参加的剧烈兵变,反对徒有其名的郡王,并要求将新任首相阿维森纳处死……。就是在这如此动荡不宁的时期,阿维森纳也仍坚持研究和讲授。他每晚都向自己的弟子诵读和讲授自己的两部伟大著作(《医典》和《摄生学》)的摘要讲授完毕,就和学生们为伍,与歌手、演员一起,饮宴作乐,通宵达旦。风暴过去以后,阿维森纳继续他的学术活动。但是,最后,他携带自己的兄弟,一位得意的门生和两名奴仆,打扮成修道者,离开了哈马丹儿经艰险以后,抵达了伊斯法字,受到国王的隆重欢迎………。在这些年中他开始研究文学和语言学。他死于1037年6月,终年58岁,葬于哈马丹的基勃拉(Kiblah)附近的棕榈树间。

阿维森纳在自己一生无可比拟的活动中,挤出时间,写了大量神学、哲学、逻辑学、语言学著作和诗歌,还写了同样大量的医学著作。

阿维森纳的哲学著作,使他进入了阿拉伯哲学家的最前列也许只有阿弗罗伊一个人可以与之匹敌。他的哲学体系,基本上是亚里士多德学说的法典化,根据新柏拉图派的观点作了一些改动,并力图与神学相谐和。

在逻辑学上,阿维森纳从区分各个单独的概念和判断出发,由此得出知识的两种要素,再依靠定义和三段论法,推导出完全的、科学的知识来。但是,他的学说对于逻辑学史的主要意义却在于,他论述了抽象思维的性质和作用。他将抽象意义上的一般和与许多个别关系上的一般的本质作了区别。

2. 《医典》及其它

在中世纪的学术界,阿维森纳作为哲学家的地位,远不如其作为医生的地位更为重要。从12至17世纪,阿维森纳的学说一直统治着欧洲的医学教学,并使雷塞斯(Rhazes)、阿里(Alibn Abbas)、阿凡佐尔(Avenzoar)等人的名字为之逊色。其实,阿维森纳的学说与雷塞斯、阿里等人并无根本不同,都是以盖仑学说为法,并通过盖仑而取法于希波克拉底,又根据亚里士多德体系作了一些修改。在中世纪的西欧医生中,阿维森纳的威望甚至超过盖仑。他无疑是一个伟大的临床医生,但他不象盖仑那样是通过研究和实验而做出伟大发现的。他的崇高威望在一定意义上是有害的,因为他鼓励医生将知识哲理化,而不是发现新的事实。

阿维森纳的《医典》,在其所有一百部左右的著作中,是最光辉夺目的一部。这是自古迄今最著名的医学教科书它作为医学圣典的时间,较其它任何著作为长。(奥斯勒Osler语)

《医典》是一部约一百万词的巨著。在这部书里,阿维森纳试图给现存的全部医学知识立一法典,正如同法学家们想替全部现存的法学知识立法制典一般。这部巨著之所以久负盛誉,可能与该书所用方法之伟大有关,而这又得益于阿维森纳深湛的逻辑学造诣。阿维森纳想遵循确切的逻辑规则,写一部无所不包的巨著并以数字的精确性,将每一部分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和治疗学知识,都纳入一个恰如其分的地位。这座最终建成的庞大“”建筑物“”是有许多缺陷的,因为它的解剖生理学基础是错误的。解剖学,对于伊斯兰医师们来说,主要还仅是一部死书。他们(除了个别冒险人物以外)并不从事解剖,因为解剖为他们的宗教所禁止。据说著名的伊乌哈纳(Yuhanna)曾解剖过猿猴但这仅是个别事例,而且伊乌哈纳又是基督教徒。阿维森纳的解剖学著作,也和他的穆斯林同道们一样,是以希腊解剖学著作为依据的。至于生理学,自从700年前先由爱拉西斯特拉特斯,后由盖仑开辟了道路以后,还没有一个人敢于再踏上这条路。

《医典》共五大卷。第一、二卷写生理学、卫生学、病理学第三卷和第四卷介绍治疗疾病的方法第五卷描述药物的成分及其制法。最后一部分中包含了一些他亲自研究的实例。

阿维森纳的许多医学观点,都显示出一种预言家的洞察力。《医典》所载的许多治疗方法,其表达方式之清晰及逻辑推理之严密,在医学文献中都堪称瑰宝。他讨论了矿物的、动物的和植物的毒素讨论了狂犬病、静脉切开术、乳腺癌、水囊肿、肿瘤、分娩,等等。一句话,讨论了全部医学问题。《医典》中还有他对糖尿病和关节炎的精彩描写。谈到难产时,他在介绍了几种处理方法以后说当这些方法失败后,可用钳子把胎儿钳出。这句话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证明阿拉伯医生们是熟悉产钳的虽然他们(如某些人所相信的那样)仅在胎儿已死亡时才加以应用。阿维森纳对脑膜炎作了出色的临床说明,将它与某些急性疾病时的虚性脑膜炎作了区别。他讨论了慢性肾炎和面神经麻痹,并指出了后者有中枢性和外周性两种类型。他描述了幽门狭窄、胃溃疡和三叉神经痛。他特别认真地讨论了黄疸的问题,指出黄疸可能是阻塞、血液破坏的结果,或是毒蛇、昆虫噶咬后毒素作用的结果,或是摄入毒物的结果。他对虹膜的扩张和收缩非常熟悉,他还描述了眼球的六对运动肌,并讨论了泪腺导管的作用他还首次记载了一种豚鼠寄生虫(Guinia-worm),这种寄生虫钻行皮下而引起脓肿。

他赞同了希波克拉底用强力牵引使脊柱畸形复位的方法,但他十分轻视外科的作用,这是他医学学说的一大缺陷。他主张用烧灼法而不用手术刀。

对于《医典》一书,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做了不同的评价。有的认为它是知识的宝库,有的(如阿凡佐尔)则认为其价值等于废纸,瑞士人帕拉赛塞斯(Pala-celsus)则以当众焚毁阿维森纳著作的行动来显示他与传统权威的彻底决绝。也许正是《医典》一书的神圣不可侵犯性,阻碍了进步医学的发展。在科学上,不可侵犯性是与进步不相容的。

(五)刘虹:盛名之下的阿维森纳及其《医典》. 医学与哲学2013.3

1. 文化背景:“百年翻译运动”

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短短100年时间里,穆斯林的国土覆盖欧亚非三大洲广袤的土地,庞大的阿拉伯帝国卷起的文化闪电撕裂中世纪的黑暗,震撼了世界。从公元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为适应帝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发展的 需要,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策划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文献。这一规模空前的翻译盛事史称“百年翻译运动”。公元830年巴格达兴建了集科学院、图书馆、天文台和翻译局为一体的学术机构“智慧宫”,阿拉伯帝国的学者云集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文学创作和典籍翻译等学术活动。

“百年翻译运动”的成果几乎包括西方古典时期所有学科的重要文献。阿拉伯人翻译了希腊、波斯、拜占庭、中亚、印度及中国大量的医学文献。阿拉伯翻译家侯奈因·伊本·易司哈格(807年~873年)历时50年,将几乎所有重要的希腊文医学文献包括希波克拉底的著作,特别是盖伦的著作全部译出。“百年翻译运动”传承了古希腊罗马文明,典藏经典文本,造就了阿拉伯文化辉煌。阿维森纳和《医典》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走进医学发展的历史画卷。

侯奈因·伊本·易司哈格译出希波克拉底和盖伦著作时,两位西方医学先哲的学说已逾越千年,其自然哲学的理论体系与医学进步的矛盾逐渐凸显。中世纪是文艺复兴的前夜,医学需要回归理性而不是皈依信仰,需要传承,也更需要创新。《医典》传播希波克拉底和盖伦学说并将之理论条理化、精致化,将其影响延伸至文艺复兴曙光来临。900多年来,《医典》久盛不衰的声誉竟使得对阿维森纳其人其书的赞誉成为习惯思维模式,学术界对其史迹真实性的质疑、对其历史局限性的批判性思维几乎整体性窒息。这一现象值得警醒。

2. 阿维森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阿维森纳(Avicenna980年~1037年)原名伊本·西那,公元980年诞生于中亚细亚布哈拉城附近的阿夫沙那镇(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境内)。阿维森纳被誉为“学者之冠”、“尊贵的阿拉伯医学王子”,与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和罗马名医盖伦并称为西方医学史上的三大不朽人物。据传,阿维森纳10岁时就能记诵《古兰经》,16岁已成为当地的名医;17岁那年,他治愈了萨曼国王孟苏尔的疾病成为御医,因而获得饱读皇家藏书的机会。阿维森纳说:18岁时,我已学完各门学科,在这期间我所以获得这些知识,依靠的主要是我的记忆力,今天我只是更成熟了。”阿维森纳的著述涉及领域之广、数量之巨令人叹为观止。著名医史学家李涛说:“阿维森纳氏曾经给我们留下许多伟大的著作,竟达99种之多,其中属于神学和哲学者68种,属于科学与天文学者16种,诗歌4种。”公共卫生学创始人胡宣明说:“阿维森纳所著书大小共有105种。”朱明说:“阿维森纳的著作多达200余种 …… 涉及数学、法学、哲学、医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音乐、文学以及语言学等丰富的学术内容。”有一位作者介绍阿维森纳著作的数字使人震撼:“据统计,有用阿拉伯文写作的著作456 种,用波斯文写的著作23 …… 其中至少有160种被列入世界图书馆目录。”这一数字打破了传说中盖伦著述的记录。

阿维森纳受教育情况有其父为师、邻居为师等不同说法,但基本属于自学成才。胡宣明介绍:“阿维森纳跟父亲请的先生读《古兰经》;跟半通的读书人邻居学地质学、几何及天文学;跟一位江湖先生……,最后,还是决定多买些参考书自己研究。”有学者介绍,“他的医学老师是一位基督教徒,名叫伊萨·伊本·耶哈也”。但这位医学老师详情不可考。自学成才的阿维森纳39年间所撰著作数量巨大,几乎涉及当时所有学科。阿维森纳时代各门学科经过千年发展不似亚里士多德时代混沌一体,百科全书式的学术研究已经不具备条件。假设阿维森纳名下有200种著作,是著述还是编辑?是亲著还是托名?真伪如何?质量如何?专家们已经宣告:除了《医典》,阿维森纳的200多本著作已散失无存、无法实证。所传阿维森纳著述数字,从实证角度而言,只是无法证实或证伪的假说或曰传说而已。

面对复杂的医学,阿维森纳极为自信:“医学不像数学及哲学那样难懂。我进步也极迅速;不久之后居然成为一个卓越的医生,可以免费医病,籍以获得治病的经验”。自习医学数年的17岁少年阿维森纳显为名医,虽希波克拉底和盖伦亦不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长期以来,学术界不仅赞美阿维森纳天资聪慧、才学过人、著作等身,对其人格和品质褒奖有加;甚至还为争他的国籍打笔墨官司。郭沫若盛赞:“阿维森纳是中世纪辉煌的阿拉伯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大师。”我国医学教育家沈克非表示:“向阿维森纳学习:学习他克服困难努力钻研的精神、不断追求真理力辟邪说的革命精神、不把学术作为私有的精神。”胡宣明赞美阿维森纳的人格:“他像天上一颗大星,昼夜奔驰,一刻千里,而贞明则万古不易。”前苏联学者声称阿维森纳不是阿拉伯人,已经证明阿维森纳是苏联人民的骄傲。文献中的阿维森纳与现实的阿维森纳谁是真正的实在?胡适先生说:“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学术界以神话和美化之笔塑造阿维森纳,是对阿维森纳及其思想的一种扭曲。

3. 《医典》:一部汇编性质的文集

《医典》第一卷总论;第二卷药物学;第三卷病理学、症候学和治疗学;第四卷叙述各种疾病及其症状;第五卷处方与制药法。中译本《医典》是其中第一卷的内容。《医典》的医学思想师承希波克拉底、盖伦、亚里士多德。《医典》第一卷以条例形式成文共1 130条。其中直接引用盖伦、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一些哲学家”、“一些人”的条目计有几十条,如第五十四条有“盖伦的教诲———盖伦反对这两种理论……”;再如第一千零一十条有“希波克拉底每月引导一次呕吐,并连续两天。在第二天导吐时,第一天遇到的困难就消除了……”贯穿《医典》始终的“体液配属学说”是希波克拉底、盖伦医学思想的总结和整理,与“四体液学说”一脉相承。国内学者几乎一致认为,《医典》吸收了中国医学的内容。著名近代医学史家宋大仁说,“《医典》记述了一些中国医学知识,如关于糖尿病患者尿有甜味、高热病人有循衣摸床的征象等;提及了麻疹的预后以及用水蛭吸毒等治疗方法,并记载许多中国药物”。这一观点被写入医学史并广泛流传。医学史家范行准这样说:“据阿氏书中脉诊方面,则在48种脉中有35种与《脉经》相同。我想他是很早已知中国的脉诊的。

《医典》辑录了很多前人的正确观点,如《医典》讨论了疾病的复杂性,甚至分析了疾病的首发症状与继发症状、无症状、并发症等问题;将致病因子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这些思想在希波克拉底、盖伦和巴格达名医拉齐的医学思想中都有体现,如关于麻疹的论述来源于拉齐的著作《医学纲要》。《医典》因袭谬误的现象明显。如《医典》认为,“动脉发源于心脏,静脉发源于肝脏”这种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恰恰不是阿维森纳的独创,而是《医典》汇编希波克拉底、盖伦医学思想的痕迹。希波克拉底和盖 伦持有这 样的观点:“静脉和肝脏同一来源,动脉和心脏同一来源”。在《医典》中,阿维森纳用71条的篇目讨论尿液的颜色、气味、沉淀物等征象与疾病的联系,这些论述倍受赞誉。可是尿检颜色、气味、沉淀物等问题在《希波克拉 底文集》中已有出色的研究。例如希波克拉底在分析一例产后高热的产妇时就明确记录着“寒战后尿浓、色白、浑浊”。文献记载拉齐对尿检的认识水平也很高。但是,《医典》关于中尿检的文字却有不少明显的错误。例如《医典》第六百三十六条说:“洗肉水样的尿液,它意味着肝脏渗出了不健康的血液。”第四百五十三条和六百二十六条等多处重复这一错误的观点。同样是传承,拉齐在研习盖伦的医学书籍时没有食古不化,而是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他专门撰写《盖伦医书中的疑点和矛盾》的论文告诫天下:盖伦的医学著作并不是金科玉律。相比之下,《医典》的文字处理者对“源文献”中的内容有良莠不分兼容并蓄之虞。

《医典》是否汲取了中国古代医学(确切地说是唐代以前)的内容?目前,国内学者证实古代中医学是《医典》编写的“源文献”的工作,尚无实证材料支撑。唐代与阿拉伯有过密切的商业交往和文化交流并无疑问。宋大仁例举中医文献和《医典》都对“糖尿病患者的尿有甜味”、“麻疹的预后”有记载,藉以说明《医典》中有源于中医学的内容,其理由不够严密,因为上述现象除了中医文献,古希腊医学也有记载。至于《医典》的脉诊是否来源中国的问题,范行准的观点获得不少支持。英国学者李约瑟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谈到,中国的脉学的“一部分可能由伊本·西纳传入西方。”如何传入的实证材料李约瑟并没有提供。马来西亚南华大学蔡源林持有这样的观点:盖伦写了16本关于脉搏的书,认为脉搏之强度、频率、速度等脉象反应疾病症状。2005年中国学者发表实证研究文章指出:“《医典》的脉诊内容与中医脉诊没有直接关系,而与古罗马名医盖伦的脉诊有着密切的关系。”

4. “体液配属理论”:准科学性质

有学者指出:“《医典》的贡献并不在于枝节的临床经验,而是将医学创立系统。”“体液配属理论”是阿维森纳用以统领《医典》全书的基本内核,也是分析阿维森纳医学性质的重要依据。阿维森纳“体液配属理论”的内容是:人体是由水、火、气、土等基本元素构成,这些元素具有相反相成的寒、热、湿、燥四种原始性质。

体液配属理论包含人体动态平衡的合理思想。体液配属“决不是一个意义上的某一种稳定或者不稳定的状态。体液配属的均衡分布是关乎人体整体而不是某个脏器”;构成人体的“元素精密地混合在一起,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们的互为相反之力交替性地制约着对方或者被对方制约,直至达到整体上的一种均匀的平衡状态。这种结果即所谓的 ‘体液配属’。”体液配属的平衡态不仅内受寒、热、湿、燥4种原始性质相互作用的制约,同时还与生活环境、季节、营养物质等元素的影响。

体液配属状况决定和影响着人们的机体功能、体质状态、生理过程与成长周期:“体液配属偏干性能引起虚弱”,“青春期和青壮年时期均 衡的配属 均为 ‘热’性,而进入衰老与老年两个时期的配属则是‘寒’性的”。“如果发生了与正常的均衡相抵触的情况,即体液配属失调”,体液配属失调可能成为疾病诱因或病因诱发或导致疾病,因此,阿维森纳很注意在症状和体征表现中捕捉体液配属失调的信息,例如通过尿检:“若体内黄胆汁过剩,出现热性的配属失调,这时尿为白色;而当黏液过剩时,尿为红色”。考量体液配属是否正常的标准有“功能”、“感觉”、“肤色”、“体型”、“头发”、“皮肤”、“睡眠”等十重维度。

“体液配属”理论是病理分析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依据。用于病理分析,“决定身体某个部位状态和性质的体液配属发生了质变,从而引起了疼痛”。解释疾病罹患率差异:“黏液配属的人容易患癫痫、瘫痪、中风、破伤风、惊厥和相类似的疾病,特别是在寒冷的季节”,“胆汁质配属的人在炎热的季节容易患谵妄、躁狂、急性高热、急性炎症肿胀”;用于鉴别诊断:不同配属的诊断证候可划分为“生理功能状态的体征”、“排泄物性质的征象”、“心理状态的征象”等10类,以供临床辨别;用于药物治疗:“药物同 样具有热、寒、湿、燥4种原始性质”。针对不同的人并可以改变人体的配属的药物才能够发挥疗效:“同一种药物可能在不同的人身上所产生的热力效果不一样。当我们要选择药物来改变人体的配属时,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用于指导养生,“采用正确的养生方法治疗配属异常”,如对热性配属的纠正他的建议是“不宜激烈活动”、“只宜进半流食”、“合理安排沐浴”等。

阿维森纳的体液配属理论的源头是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有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些要素决定了人体的性质。人体由此而感到痛苦,由此而赢得健康。当这些要素的量和能相互适当结合,并且充分混合时,人体便处于完全健康状态。当这些要素之一太少或者过,或者分离出来不与其它要素化合时,人体便感到痛苦。”四体液分别具有四种性质:“它们的冷、热、干、湿各不同。”希波克拉底这段话中的四体液“相互适当结合”、“充分混合”、“过多”、“太少”等表述,已经蕴含着“配属”的含义。

“体液配属理论”具有准科学性质。准科学主要凭借直观认识、有限经验、猜测思辨而缺乏实证的方法,具有合理的成份和错讹同在、基本范畴并非科学语言、理论无法实证、实践无法实施等特征。郭沫若认为:“阿维森纳对人的生理和病理进行了完全是科学的研究。”这一评价是不科学的。“体液配属理论”是贯穿《医典》全书的理论内核,其准科学性质决定了阿维森纳的《医典》和他的研究属于准科学性质而非科学研究。

5. 历史的评说:不同的声音

《医典》问世后,质疑和批判的声音一直被贬抑或忽视。瑞士人帕拉塞尔苏斯(1493年~1541年)是敢于挺身而出批判盖伦和阿维森纳的医生,他认为,病因不是人体内部体液失调,而是由于“一种特别和有生命性的力量,是一种基原或一粒种子,当其侵入人体后,人体器官的基原会与其作战。矿物和植物的基原可用来压制疾病基原”。帕拉塞尔苏斯焚烧了盖伦著作和阿维森纳的《医典》,抨击所谓的“液体学说”是想象中的虚构之物,对学生宣布他所教授的医疗课程应以治疗疾病的经验为基础。在《医典》被顶礼膜拜的16世纪,这种离经叛道的观点倍受攻击,他被迫 四处流浪,英年早逝。《医典》缺乏独创性的特点曾遭到人们的质疑。德黑兰大学雷扎·达瓦里教授写道:“阿维森纳在各方面的贡献都较逊一筹。阿维森纳作为一名哲学家只是恢复并发展了前辈法拉比的思想,而他自己并没有做出多大的贡献。”

《医典》问世后即被世界医学界奉为“医学经典”,有学者这样写道:“在15世纪后30年里,《医典》被出版了16次。从12世纪~18世纪的600年间,《医典》是被当作医学圣经的时间比其他任何著作都要长,《医典》也是现代医学产生的重要基础之一。”中世纪的欧洲将该书作为权威性的医学教科书一直沿用了700 余年。据统计,在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医典》印刷次数之多,仅次于《圣经》。我国有学者在2006年撰文向学生这样介绍:“阿维森纳恰似一盏明灯,照亮了欧洲和其他一些国家医学界的道路。直到今天,我国新疆维吾尔族医学界仍把《医典》作为必读课本。”

面对同一部《医典》有这样两种不同的声音的原因是《医典》是一部正误互见的文献,对医学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如果研究者只顾一点不顾其余,片面强调某一个方面就会产生盲人摸象效应。盛名之下的《医典》在医学史上的影响几近登峰造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欧洲文明受到双重蹂躏的历史背景。中世纪欧洲统治者贬抑古希腊罗马文明,用暴力蹂躏传统的精神财富,阿拉伯人的译著恰恰发挥了保存历史文献的功能,《医典》文献汇编丰富成为被推崇的对象。基督教控制一切精神活动,用宗教蹂躏欧洲文明,致使文化凋零,学术低迷;当时,西方医学依旧被束缚在自然哲学理论框架中,实验医学革命尚未到来,医学未见重大突破、临床诊疗处于处理乏术的低谷之中。《医典》生逢其时。

第二,正误互见的《医典》中具有相对的合理成分。例如,在论及癌肿与硬结的区别的时候,《医典》这样描述:“癌肿体积则会进行性增大,具有破坏性,根系渗入周边组织内部。”虽然这些论断并不是严格地建立在解剖学和病理学意义上的科学描述,而只是一种自然哲学的猜测或者来自临床的直观表达,但依旧具有指导临床的意义。

第三,《医典》被选作大学教材一直用到哈维时代。《医典》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就是其鲜明的逻辑性。有学者指出,“在逻辑学上,阿维森纳从区分各个单独的概念和判断出发,由此得出知识的两种要素,再依靠定义和三段论法,推导出完全的、科学的知识来”。《医典》全书应用逻辑划分方法的有近30条,其中第四百六十五条~四百九十一条将不同配属的诊断证候分为肤色、睡眠表现、排泄物性质、心理状态等十类。应用定义方法的有近20条。《医典》文字逻辑性强的特点使之受到教授们的青睐是情理之中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1246555.html

上一篇:[转载]吴佩蓉:评赵洪钧著《中西医比较热病学史》
下一篇:[转载]赵洪钧:我为什么和怎样写比较热病学史?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9: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