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76):先秦时期的疫病学(一)

已有 3082 次阅读 2020-9-12 21:37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华疫病学源流, 札记, 先秦时期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疫病学 

第一节  传说中的医学 

一、传说的医学家

所谓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即从旧石器时期到公元前221年。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在这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著名学者黄摩崖先生将先秦比作中华文明的头颅。

翻开先秦时期的医学神话,一个圣贤的世界扑面而来。尽管这些传说没有十分完整的情节,人物也没有系统的神系家谱,但它们却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尤为显著的是它的尚德精神。这种尚德精神在与西方神话特别是希腊神话的比较时,显得更加突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这种尚德精神,一方面源自于原始神话的内在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后代神话改造者们着墨最多的得意之笔。在西方神话尤其是希腊神话中,对神的褒贬标准多以智慧、力量为准则,而中国上古神话对神的褒贬则多以道德为准绳。这种思维方式深深地注入中国的文化心理之中。

(一)伏羲氏

一作宓羲、包牺、伏牺,亦称牺皇、皇羲。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易传·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第二个整理历代帝王世系的历史书典,其中讲到:

伏牺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六气、六府、六藏、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

我国医界千余年来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伏羲是先民对创始八卦理论借以丰富人体认识,并对保健作出贡献的氏族群体的概括。

(二)神农氏

一说神农氏即炎帝。中国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淮南子·修务训》:“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帝王世纪》称:“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古代文献论述神农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者相当丰富,正因为此,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药物的著作,约成书于汉代,被命名为《神农本草经》,即寓有尊崇怀念之意。

(三)黄帝

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为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所处时代为原始社会末期,传说他的发明创造很多,如养蚕、舟车、兵器、引箭、文字、衣服、音律、算术等,我国古文献也多有黄帝创造发明医药之记载。《帝王世纪》说:“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通鉴外记》亦说:“(黄)帝以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荡之于外,喜怒攻之于内,夭昏凶札,君民代有,乃上穷下际,察五色,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咨于岐伯而作《内经》,夏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而人得以尽年”。上述医学著作所以冠以“黄帝”之名,反映了人们对其尊崇和仰慕之心情。

(四)僦贷季

上古时之医学家。《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中,岐伯在回答黄帝的有关问题时指出,“色脉者,上帝(上古之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比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明代徐春甫撰《古今医统》认为,“僦贷季,黄帝时人,岐伯师也。岐伯相为问答,著为《内经》”。

(五)岐伯

中国传说时期富有声望的医学家。《帝王世纪》:“(黄帝)又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宋代医学校勘学家,林亿等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表》中强调:“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於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视今传《素问》基本上乃黄帝问,岐伯答,以阐述医学理论,显示了岐伯氏高深的医学修养。中国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

(六)俞跗

上古医家,相传擅长外科手术,黄帝臣。西汉时期三位文史学家都记述了秦越人所论之上古名医俞跗的事迹。韩婴,曾任文帝时博士,约生活于公元前二世纪中,他在《韩诗外传》卷10写道:“中蔗子曰: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跗,俞跗之为医也,榒木为脑。芷草为躯,吹窍定脑,死者更生”。史学家司马迁(约公元前135-?)在《史记·扁鹊仑公列传》中指出:“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鳢洒,镵石桥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练精易形。”因此,二人关于俞跗医疗事迹之论述,应同出一源。稍晚於二人的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在其所撰的《说苑·辩物》中记述,则与韩氏基本一致。

(六)伯高

传说上古之经脉学医家,黄帝臣。晋代史学家、医学家皇甫谧撰《黄帝针灸甲乙经》,曾指出:“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侯,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可知伯高之为医是以针灸之理论、临床和熨法等外治为特长,同时,对脉理亦多有论述。

(七)少俞

传说上古医家,黄帝臣,俞跗之弟,医术多与其兄同,尤精针灸术。黄帝因与他及岐伯等多名臣子论述医药而著《内经》。

(八)鬼臾区

传说上古医家,黄帝臣,擅于五行之说。唐,王冰住《素问》黄帝问于鬼臾区所答:“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时指出:“鬼臾区十世祖始诵而行之,此太古占候灵文,洎乎伏义之时,巳镌诸王版,命曰册文。”由此可知鬼臾区其人,当系神农氏后相传十世之世医。

(九)雷公

传说上古医家,黄帝臣、擅长于教授医学之道,以及望色诊断与针灸医术等。《素问·著至教论》:“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剔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在关于针灸论述上,与黄帝讨论了“凡刺之理”,以及望面色而诊断疾病的理论。从《素问》中以及《灵枢》内容来看,可知雷公从黄帝受业之关系。

(十)桐君

传说上古时药学家,黄帝臣,以擅长本草著称。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强调:“至於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至于桐雷,乃著在於编简,此书应与《素问》同类。”“又有桐君《采药录》,说其花叶形色;《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识”。

(十一)少师

传说上古时医家,黄帝臣,以擅长人体体质之论而闻名流传于世。少师回答黄帝关于人有阴阳等问题时指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少师对五种人的体质、性格、行为特点等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叙述,少师之论点近世为朝鲜医学家发展为“四象医学”。

(十二)巫彭

传说中之巫医,《山海经》有载。《说文》有“巫彭初作医”的记述。据考,巫彭乃黄帝臣,其医疗除用巫术为人治病外,还掌握有药物知识以治疗疾病。

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巫彭,《路史》:‘黄帝命巫彭、桐君处方盄(音招zhao)饵,湔浣刺治,而人得以尽年。’《逸周史》:‘巫彭初作医周官,曰:五谷五药养其病,五气五声五色视其生,观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五脏之动,遂有五毒,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气,养之以五味,节之以祛百病。’”(按:个别句读有误)

(十三)巫妨

传说中之巫医,儿颅囟经,以占夭寿,判疾病死生,世所相传,有小儿方焉,为占卜小儿寿夭疾病之巫医。

(十四)巫咸

一作巫戊,传说中之巫医。唐尧时臣,“以鸿术为尧之医,能祝延人之福,愈人之病,祝树树枯,祝鸟鸟坠”。《楚辞》记有“巫咸将夕降兮”。王逸注为“巫咸,古神巫也”。甲骨文中有咸戊,故有学者认为巫咸或即商王太戊之大臣。

(十五)苗父

上古巫医,一称弟父。《韩诗外传》有:“吾闻上古医曰弟父。弟父之为医者,以莞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之,发十言耳,诸扶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

按照《说菀·辨物》里那个中庶子的说法,苗父是一个“上古为医者”,即上古时代的一个医生。他所说的“上古”并非确指,但按他自己的相对说法,是在黄帝时代以前的某个时代。

综而言之,中国医学发展的启蒙时期,朴素经验的积累有过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即中国原始社会晚期“巫”产生前的若干万年无数代人们医疗经验的积累和口耳的世代相传。这些经验的积累被后世学者誉归于伏义、神农、黄帝、岐伯、俞跗、伯高、鬼臾区、少俞、雷公、少师、桐君等等。继之而起者,乃原始社会晚期生产、文化等之发展而诞生的“巫”,以及由之而起的巫医,由原始社会晚期到殷商,乃至西周前后,巫医在中国医疗保健中曾居於显要地位,俞跗、巫彭、巫妨、巫咸、苗父等是其代表人物。

二、传奇的断生死故事

先秦时期,有不少描述生动的神医诊疗故事,虽然今天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甚至不免荒唐,但是那个时代的人们似乎坚信不疑,因为那些记载者也是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一方面,如科幻故事一样,这些神话代表那个时代人们对征服疾病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他们对当时的“易理”“医理”也是坚信不疑的,那种充满着神秘的医道和“占卜”知识都存活在在那些鲜活的故事里。在这里面,扁鹊是一个传颂最多的神医(当然也包括其他人物),他们的那些断生死、决未来的故事,起死回生的故事,厚德载物的故事至今鼓励着我们医者,是我们努力实现人类健康愿望的精神动力。

(一)扁鹊脉诊赵简子

这个故事来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晋昭公时,大夫赵简子独掌国事。有一次,赵简子病了,五天不省人事,大家都很着急,于是请来扁鹊。扁鹊入室诊视病后走出,大夫董安于询问病情,扁鹊说:“他的血脉很正常呀,你们何必惊怪?!从前秦穆公曾出现这种情形,昏迷了七天才苏醒。醒来的当天,告诉公孙支和子舆说:‘我到天帝那里非常快乐。之所以去这么长时间,因为上天帝告诉我‘晋国将要大乱,会五代不安定。之后将有人成为霸主,称霸不久他就会死去。霸主的儿子将使你的国家男女淫乱’。公孙支记下来这些话,就是秦国史书上的记载。晋献公的混乱,晋文公的称霸,及晋襄公打败秦军在肴山后放纵淫乱,这些都是你所闻知的。现在你们主君的病和他相同,不出三天就会痊愈,痊愈后也会告诉你们一些话。”

过了二天半,赵简子苏醒了,告诉众大夫说:“我到天帝那儿非常快乐,与百神在天宫游玩,那里演奏着美妙的乐曲,跳着各种各样的舞蹈。突然有一只熊要抓我,天帝命令我射杀它,我射死了熊。又有一只罴走过来,我又射死了它。天帝非常高兴,赏赐我两个竹笥,里边都装有首饰。我看见我的儿子在天帝的身边,天帝把一只翟犬托付给我说:“等到你的儿子长大成人时赐给他。”天帝告诉我:“晋国将会一代代衰微下去,过了七代就会灭亡。秦国人将在范魁的西边打败周人,但他们也不能拥有他的政权。”董安于听了这些话后,把扁鹊说过的话告诉赵简子,赵简子赏赐给扁鹊四万亩田地。

(二)扁鹊神断桓侯病

这个故事也是来自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到齐国,齐桓侯把他当客人招待。他拜见桓侯后说:“您有小病在皮肤和肌肉之间,不治将会深入体内。”桓侯说:“我没病。”扁鹊走出宫门后,桓侯对身边的人说:“医生喜爱功利,总想通过没病的人来显示自己的神奇。”五天后,扁鹊见桓侯说:“您的病已在血脉里,不治恐怕会深入体内。”桓侯说:“我没病。”扁鹊出去后,桓侯就有些不高兴。又过了五天,扁鹊再见桓侯说:“您的病已在肠胃间,不治将更深侵入体内。”桓侯不肯答话。扁鹊出去后,桓侯非常不高兴。又过了五天,扁鹊看见桓侯就向后退逃走了。桓侯派人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疾病在皮肉之间,汤剂、药熨的效力就能达到;疾病在血脉中,针刺和砭石的效力可以达到;疾病在肠胃中,药酒的效力也就能够达到;疾病进入骨髓,就是掌管生命的神也无可奈何。现在疾病已深入骨髓,我就没有办法再为他治疗了。”五天后,桓侯自觉患了重病,派人召请扁鹊,扁鹊已逃离齐国。于是,桓侯就病死了。

此后,扁鹊总结了他的“六不治”原则:为人傲慢放纵不讲道理,是一不治;轻视身体看重钱财,是二不治;衣着饮食不能调节适当,是三不治;阴阳错乱,五脏功能不正常,是四不治;形体非常羸(léi,雷)弱,不能服药的,是五不治;迷信巫术不相信医术的,是六不治。

(三)医缓断晋景公病危

这个故事来自《左传·成公十年》:

晋景公是当时晋国的君主。在鲁成公八年的时候,他杀了晋国的大夫赵同和赵括。由于自己有病,晋景公就在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的五月,把大儿子立为晋国的君主。

随后,晋景公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恶鬼,长长的头发披散着一直拖到了地上,一边拍打着胸膛,一边对着他又跳又嚷:“你杀了我的孙子,这是不义的行为!天帝就要为我伸冤了!”说话间,那鬼打破了大门和景公的卧室门冲了进来。晋景公害怕了,跑到另一间屋里,那个鬼紧追不舍,又破门而入。后来有人说,这是赵括的爷爷的鬼魂。

晋景公吓醒之后,便把“桑田巫”召来,结果这位巫师说出的情况与他梦中所见完全相符。景公便问道:“那结果会怎么样呢?”巫师说:“你吃不成新收的庄稼了”。晋景公的病很快就加重了,于是派人去秦国求医。秦国的国君便派医缓来给他治病。

就在医缓到达晋国之前,晋景公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病显现为两个小童子。其中一个说道:“医缓他可是个良医啊,我怕他会伤害我们,怎样才能逃脱呢?”另一个说:“只要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他能把我们怎么样?”

医缓到了晋国,为景公看过病后,便对他说:“你这不能治了,因为病入膏肓,既不能攻伐,药力也到达不了那里。确实治不了啦。”晋景公说:“你真是良医啊!”于是赠送他丰厚的礼物,把他送回秦国去了。

到了六月间的丙午日,晋景公想吃新麦,便让管理田产的官吏献上麦来,让御厨做了面食。把桑田巫召来,让他看过了自己的面食之后,就把他杀了。但是,就在晋景公打算吃面食的时候,突然觉得肚子发胀。于是他就去上厕所,结果掉到粪池里去淹死了,还是应验了桑田巫为他卜定的命运结局。

三、治疗的神话

(一)俞跗摸脚定天下

传说五千年前,中华大地最大的两个部落展开了一场争夺天下的大战——涿鹿之战,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一个是以黄帝为统帅的炎黄部落,一个是以蚩尤为首领的蚩尤部落。两大部落兵马相当,势均力衡,这场上古时期最惨烈的战争,足足持续了十个春秋,每个阵营都是伤兵满营,但仍然是不分胜负。

黄帝让首席太医岐伯赶快想出一个快速医好伤兵、提高战斗力的好方法,岐伯推荐了俞跗。俞跗一不用针,二不用灸,三不用药,四不用酒,只在脚上找到一些神奇的特效穴,点拨之间就治好了伤病。俞跗首先治好了先锋大将军‘风后’寸步难行的腰伤,紧接着又医好了一批又一批伤兵,及时地补充了兵源,‘风后’很快领兵冲垮了‘蚩尤’阵营的防线,黄帝部落一举歼灭了蚩尤的部落,平定了天下,成为中华历史上第一位统一天下的帝王。

(二)扁鹊的“换心术”

该故事来自《列子·汤问》:

鲁国的公扈和赵国的齐婴,一起去找名医扁鹊看病。扁鹊给他们一一治疗,获得了很好的疗效。两人病情痊愈了以后,扁鹊对他们说:“你们先前的病从外侵入内脏,本来药物和针石就可以治愈的。但是,你们仍然有与生俱来的病,我现在给你们治疗,怎么样呢?”两个人说:“请先告诉我们的病症。”扁鹊对公扈说:“你的心志刚强而性格柔弱,计谋虽多,却缺乏决断;齐婴心志柔弱而性格坚强,缺乏计谋且又过于专断。如果对换你们的心,就都好了。”他们接受了建议,扁鹊就给他们喝了一种能够麻醉的酒,接着就昏睡过去了,随后剖开他们的胸膛,取出他们的心脏,进行了对换了。然后喂药让他们清醒过来,和从前一样健康,二人告别扁鹊回去了。但是,公扈回到了齐婴的家,妻子儿女却不认识他。齐婴也回到了公扈的家,妻子儿女同样也不认识。于是,两家人打起了官司,求扁鹊来分辨缘由。扁鹊说明了此事发生的原因,官司才解决。

人体器官移植技术是20世纪医学领城取得的重大进展之一,给许多终末期脏器衰竭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挽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我国人体器官移植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期逐渐发展起来。显然,这种高难度手术在扁鹊所处的时代是不可能完成的,但神话的作者已经懂得,做手术需要先饮“毒酒”麻醉,并滋生了器官移植的念头,其想象力也是值得赞赏的。

(三)扁鹊起死复生虢太子

该故事来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有一次,扁鹊路经虢国,正碰上虢太子死了。扁鹊就到王宫门前,问一位喜好医术的中庶子:“太子有什么病,为什么举行的祭祀?”中庶子说:“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失去规律,阴阳交错不能疏泄,导致内脏受到伤害。正气不能制止邪气,邪气蓄积而不能疏泄,因此阳脉弛缓阴脉急迫,所以突然昏倒而死。”

扁鹊问:“他什么时候死的?”中庶子回答:“从鸡鸣到现在。”又问:“收殓了吗?”回答说:“还没有,他死还不到半天呢。”

扁鹊连忙说:“请禀告虢君,我是渤海郡的秦越人,听说太子死了,我可以让他复活。”中庶子说:“先生该不是胡说吧。我听说上古时候,有个叫俞跗的医生,治病不用汤剂、药酒,镵针、砭石、导引、按摩、药熨等办法,一解开衣服诊视就知道疾病的所在。然后顺着五脏的腧穴,割开皮肤,剖开肌肉,疏通经脉,结扎筋腱,按治脑髓,触动膏肓,疏理横隔膜,清洗肠胃,洗涤五脏,修炼精气,改变神情气色。先生的医术能如此,那么太子就能再生了。不能做到这一点,却想要使他再生,简直是欺骗小孩子了!”

扁鹊一听,仰天长叹:“您说的那些治疗方法,就像从竹管中看天,从缝隙中看花纹一样。我用的治疗方法,不需给病人切脉、察看脸色、听声音、观察病人的体态神情,就能说出病因所在。知道疾病外在的表现就能推知内有的原因,知道疾病的原因就能推知外在的表现。人体内有病会从体表反应出来,据此可诊断千里之外的病人,我决断的方法很多,不会只停留在一个角度看问题。你如果认为我说的不可靠,你试着进去诊视太子,应会听到他耳有呜响、看到鼻翼搧动,顺着两腿摸到阴部,那里应该还是温热的。”

中庶子听完扁鹊的话,目光呆滞而眼不能眨,舌头翘起却说不出话来,然后才进去禀告虢君。虢君听后十分惊讶,连忙走出内廷在中门接见扁鹊,说:“我久仰大名而没有能够拜见于您。这次先生路经小国,希望您能救助我们。唯有先生才能救活我的儿子,否则他只能抛尸野外而填塞沟壑,永远死去而不能复活。”

话还没说完,他就悲伤抽噎气郁胸中,悲哀不能自已。扁鹊说:“太子的病,就是人们常说的‘尸蹶’。那是因为阳气陷入阴脉,脉气缠绕冲动了胃,经脉受损伤脉络被阻塞,分别下注入下焦、膀胱,因此阳脉下坠,阴气上升,阴阳两气会聚,互相团塞,不能通畅。阴气又逆而上行,阳气只好向内运行,阳气徒然在下在内鼓动却不能上升,在上在外被阻绝不能被阴气遣使,在上有隔绝了阳气的脉络,在下有破坏了阴气的筋纽,这样阴气破坏、阳气隔绝,使人的面色衰败血脉混乱,所以人会身体安静得像死去的样子。太子实际没有死。因为阳入袭阴而阻绝脏气的能治愈,阴入袭阳而阻绝脏气的必死。这些情况,都会在五脏厥逆时突然发作。优秀的医生能治愈这种病,拙劣的医生就会困惑而使病人处于险境。

随后,扁鹊让学生子阳磨砺针石,取穴百会下针。过了一会儿,太子苏醒了。又让学生子豹准备入体五分的药熨,再加上八减方的药剂混和煎煮,交替在两胁下熨敷。太子就能够坐起来了。进一步调和阴阳,仅仅吃了汤剂二十天,身体就恢复和从前一样了。

因此,天下人都认为扁鹊能起死回生。扁鹊却非常谦虚:“并不是我能够起死回生,而是他自己可以活下去,我做的只是促使他恢复健康罢了!”

四、巫及巫术的由来

要对巫术追根溯源是件希望渺茫的事情,但很多对此感兴趣的学者都没有放弃过努力。在学界,被认可的巫术起源说大致有三种: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诞生的天然存在说;万物有灵论;伴随人类情感和精神出现的心理学说。然而,最晚在八万年前左右的尼安德塔人已经开始安葬死者,并拥有灵魂的意识及信仰时,人类已有巫术信仰。

法国社会学学者涂尔干(1858-1917)认为,巫术源于人类开始有宗教意识。

德国社会学者马克斯·韦伯(1864-1920)认为,源于无文字时期的前泛灵信仰。

阿根廷神秘学学者猫帝(1886-1995)认为,巫术是属于生物界天赋中所蕴含结合大自然的能力。

法国人类学者李维史陀(1908-2009)认为,巫术是正常思维在尽力理解它所面对的宇宙,却又无法掌握它时,所产生了病态思维及解释来充实不足的现实。

在中国,传说巫术来自于舜帝部落,舜帝时为了给老百姓生产食盐,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舜就让他的一个儿子到巫咸国做了酋长,咸即善于煮卤土为盐而得名。巫咸国的人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龙,地处大荒之中,它与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称作十巫。巫咸国在安邑城南,传说有盐池,上承盐水,水出东南薄山,西北流,经巫咸山北。巫咸山在安邑县南。

山西运城的潞盐历史在上古时期已有。运城之“潞”名,最早称“卤”即产盐的“卤土”,后来因为音同,篡作“潞”。“潞”今作运城,地在古安邑西。

传说舜的儿子做了巫咸国的酋长。带领巫咸国生产食盐。因为当地的巫咸人掌握着卤土制盐的技术,他们把卤土蒸煮,使盐析出,成为晶体,外人以为是在“变术”。加上巫咸人在制盐的过程中,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希望南风为他们带来好的气候等,以利于析盐。他们的祭祀,有各种表演,并且附有各种许愿和祈祷的言语。最后,开始各道工序,直至生产出白色结晶的食盐。

这一整个过程,在别的部落,把它看成是在实施一种方术,于是,人们称这种会用土变盐的术为“巫术”。这就是“巫术”一词的由来。

实际上,巫是人类最早的知识分子,是远古文化的创造者。在他们创造的文化氛围中,也是专职负责沟通人与鬼神之间关系的联系人;说他们是社会的精英阶层毫不为过。汉代何休所注的《春秋公羊传》解释说:“巫者,事鬼神祷解治病,请福者也。”《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巫,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唐代《众经音义》称:“事鬼神曰巫。”

《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诸巫疗窫窳》:“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山海经·大荒西经·灵山十巫》:“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医,同毉。《集韵·之韵》:“医,《说文》:‘治病工也……或从巫。’”《广雅·释诂四》:“医,巫也。”

孔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列子曰:“医乎巫乎!其知之乎?”[杨伯峻,撰.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6]墨子曰:“举巫、医、卜有所,长具药,宫养之,善为舍。”[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16:574]淮南子曰:“病者寝席。医之用针石,巫之用糈藉,所救钧也。”[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548]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1250305.html

上一篇:《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75):医学发展观
下一篇:古人对传染病流行的认识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