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我看教学(5)教科书 精选

已有 5870 次阅读 2024-1-4 08:44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我看教学(5)教科书

学校教学一般都需要教科书,教科书中刊载有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

过去购买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所需要的主要费用之一。我从小上学,需要缴纳的费用有三项:学费、书费与杂费。后两项总称代办费,表示是学校代理学生购买的。

我国一直很贫穷,国家没有足够的教育经费来让学生购买书籍学习,所以,学生学习所需要的书籍(主要指教科书)只能由学生家庭出资购买。但是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都有困难。这样,我们的教科书往往很薄,只能刊载教学所需的基本内容,用这种方法来尽可能降低教科书的价格。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纸张的缺乏,教科书的纸张质量也相当差。为了重点保护青少年视力,中小学教科书一般还能够用白报纸印刷,大学的书籍印刷用纸就相当困难。在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高等学校所用的一些教科书甚至用再生纸印刷。在字里行间常常能看到没有被完全粉碎的原来的残缺铅字。

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改善,现在我们的各类教科书用纸的质量已经大大提高。

高等学校教科书用纸的质量虽然提高了,但是大多数教科书中讲述的内容却还是很少的,仍然只是教学的最基本内容。大概是这个习惯已经养成,要改也很难。

教科书内容 “少而不精”,很不利于学生的自学。这样的只有“筋骨”的书籍,往往需要教师的详细讲解才容易理解。让学生自己看就会有很大的困难。许多教科书只是把概念列出来,说一些定理、定律,而这些内容往往缺乏来龙去脉,学生常常不知道学了这些是做什么用的。一些概念名词的出现非常突兀,让人莫名其妙。

我们的教科书,对于很多理论的叙述,需要增加一些背景材料,还要有一点科学史方面的介绍。对于一些名词概念,也需要说一点历史背景,介绍这些名词是怎么产生的,包括中文词汇是怎样被翻译成的,原始意义与现代意义有什么差别等等。知道了这样的知识,便于宣传科学思想,可以知道科学研究是怎样进行的,可以懂得科学讨论的意义。

对于一些理论,需要略微叙述一点它的应用,可以是科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可以是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这可以增加初学者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学会科学理论的应用。

对于近年来的新发展起来科学理论、学说,该学科的教科书应当作介绍。虽然可能由于新理论、学说比较深奥,并不需要学生深入学习,但是也尽可能地进行大致介绍,也便于他们继续学习。

科学理论、学说的应用是在不断扩充的。对于该学科理论学说在生产生活中新的应用,作某些介绍可以使得学习者感到亲切,增加学习的动力。

有人会说,课时就这么多,现在都嫌不够,又增加这么多内容,怎么讲?

问题是,教科书里的大量材料,如果是学生容易看懂的,就并不需要教师讲授,应当由学生自己去学习。我们现在有一个习惯,就是什么都教师去讲,学习为了考试,教师讲授些什么,画一个小范围,学生就学这些,考试就考这些。这是我们从小学、中学就养成的一个很糟糕的习惯。

有的学生从中学到大学,仍然自己不看书,只是听教师所讲的,现在都不记笔记了,只是拷贝教师的PPT。就学习PPT上面这些内容,做这些方面的习题。不深入理解这些理论的实质,也不管其应用。不少化学专业的学生,遇到生活中很简单的化学问题,常常不知所措,很大程度上也是自己不看书学习、没有真正弄懂这些化学理论和化学知识的缘故。

应当使学生从小就逐步养成自己能够学习的习惯。因而在中小学的教科书中,也应当逐步增加自己学习的篇幅。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减少那些简单重复的“刷题”。

各类考试的内容也应当大大扩充,不能老是限制在这么一点内容之中,去比赛谁做题更熟练。不能只是去做一些选择题、填空题,要多做需要思考、需要用自己语言表述的论述题。

我们现在的考试搞得太拘泥于细节,而不注重学生到底是否在总的方面掌握了学科的理论。其实,很多细节在考试完了之后,很快就会遗忘的,而对学科理论、学说总的理解是最重要的,也往往是可以经久不忘,甚至一辈子都随时可以拿出来应用的。我们的教学,就应当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些学科的根本性的内容。而实际上,也只有多知道一些应用,知道多一些应用的领域,才能够更深切地理解理论的实质。

教科书上的内容可以多一些,教师只是介绍和讲解比较难的部分,讲解重要的理论部分,让学生弄清楚概念,理解理论的实质。其余大部分应当由学生自己去看。

我们现在的教科书,大多是没有参考文献的。这里所说的参考文献,决不是在书的最后,列上几本参考书目以塞责,而是在讲解某一个问题,一个主要概念、观点时,就列出它的参考文献,阅读这些文献,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方面的内容。这样,对于某些问题,可以不详细介绍,而是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去阅读这些文献以深入了解。有了这些参考文献,可以使得好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提高。

还有一个比较简单的技术问题也需要解决,就是教科书也应当有索引。一本好的教科书,不是为了考试,考完就可以扔掉的。它应当有随时查阅的功能。人的记忆力总是有限的,总有要遗忘的内容,有了索引才容易查阅。我们现在的教科书,往往没有索引。其实现在有计算机,弄索引比过去容易多了。

要把教科书做成上面所说的那样,需要教科书的编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他们应当是不断学习者,与时俱进者,不但自己在做研究,而且对于整个学科领域的新成果有足够的了解。这样的学者,确实比较难得,但总还是有的。

问题是,他们有没有这样做的动力,如何使得这些优秀的学者有这样的动力。

另外,人往往是有惯性的,我们的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于他们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他们中许多人就是靠拼命刷题熬出来的,要想改革,往往困难。这里也需要解放思想,认真学习,大胆革新。

当然随之即来的问题还有,这样的教科书,要比现在的教科书在成本上要大大增加。人们能不能适应这样的价格,也需要考虑。

能够有一本好的教科书是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如今为了评上教授,一些水平不够,不做研究,也不了解学科发展状况的教师,也常常拼凑一本教科书。这样的书,即使没有什么大的错误,也是平庸得很,缺乏先进性,有关学校却也算一个教学成果,以示他们是重视教学的。这样的“成果”,只是浪费社会资源而已。

总之,教科书的质量是教学的一个大问题,需要大家去考虑,必须改革的地方,一定要认真去改。



https://m.sciencenet.cn/blog-612874-1416591.html

上一篇:年终说冬
下一篇:有关反式脂肪酸的问题

23 刁承泰 王安良 武夷山 贾玉玺 崔锦华 尤明庆 许培扬 李学宽 郑永军 王德华 周忠浩 吴斌 曹俊兴 赵庆龙 夏向阳 吕洪波 王伟周 王凌峰 陆仲绩 鲍海飞 王成玉 杨正瓴 白龙亮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