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udouEuni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oudouEunice

博文

孕妇营养代谢基因(叶酸+钙)科普知识

已有 311 次阅读 2024-3-13 14:35 |个人分类:叶酸检测|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孕妇营养代谢基因(叶酸+钙)科普知识手册

引言

一、叶酸与孕妇

1. 什么是叶酸

叶酸(folic acid)也叫维生素B9,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叶酸(folic acid)维生素B复合体之一,相当于蝶酰谷氨酸(pteroyl glutamic acidPGA),是米切尔从菠菜叶中提取纯化的,故而命名为叶酸。有促进骨髓中幼细胞成熟的作用,

 image.png

2. 叶酸缺乏造成的人体疾病

其实,在生命的所有阶段,叶酸缺乏对人体健康都有深远的负面的影响,并且是多种失调症状的病因,包括女性及男性不孕、自然流产、叶酸缺乏性贫血、冠心病、肠易激综合征、老年人认知障碍等。

image.png

目前有研究表明,人群中叶酸缺乏会导致胎儿先天性异常,特别是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s)的发生,也可以导致其他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上升,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以及唐氏综合征等,并可使胚胎发生严重多发畸形,导致胚胎在发育早期即死亡,此外,叶酸缺乏还可以引起早产、流产等不良妊娠的发生。

image.png

3. 叶酸的来源

叶酸分为天然叶酸和合成叶酸

image.png

天然叶酸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类食品中,尤以酵母、肝及绿叶蔬菜中含量比较多。含叶酸的食物很多,但由于天然的叶酸极不稳定,易受阳光、加热的影响而发生氧化,所以人体真正能从食物中获得的叶酸并不多。叶酸生物利用度较低,在45%左右。合成的叶酸在数月或数年内可保持稳定,容易吸收且人体利用度高,约高出天然制品的一倍左右。当人们对叶酸的需求不能从食物中满足时,就需要从药物中获取。

image.png

4. 叶酸的吸收与代谢

叶酸的水溶性很低,而且不能为人体直接所用,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形成最终的代谢产物——5-甲基四氢叶酸(5-MTHF),才能被人体吸收。叶酸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

image.png 

不难看出,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 MTHFR )、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酶基因(MTRR)、还原叶酸载体基因RFC(SLC19A1)是叶酸代谢途径中的核心基因。三个基因中的四个遗传位点发生突变将会直接影响叶酸代谢,将改变酶的活性,从而导致宝宝出生缺陷以及孕妇疾病风险的增加。世界10%人口受亚甲基四氢还原酶多态性影响,在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可达20%。换句话说,即便有些人补充了叶酸,身体也无法充分利用。

当与叶酸代谢有关的酶发生多态性后,要适量的补充叶酸,但不同的人群需要补充的叶酸量不一致,主要取决于个体基因型决定的叶酸代谢能力。

image.png

 

二、钙与孕妇

1.什么是钙

钙是生物必需的元素。对人体而言,无论肌肉、神经、体液和骨骼中,都有用Ca2+结合的蛋白质。钙是人类骨、齿的主要无机成分,也是神经传递、肌肉收缩、血液凝结、激素释放和乳汁分泌等所必需的元素。钙约占人体质量的1.4%,参与新陈代谢,每天必须补充钙;人体中钙含量不足或过剩都会影响生长发育和健康。

image.png

2.缺钙对孕妇与胎儿有何危害

胎儿缺钙易得肋骨串珠、鸡胸或漏斗胸等佝偻病、出生后还极易患颅骨软化、方颅、前囟门闭合异常、新生儿先天性喉软骨软化症,产生鼾声,因为当新生儿吸气时,先天性的软骨卷曲并与喉头接触,很易阻塞喉的入口处,并产生鼾声,这对新生儿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如果母体缺钙严重,可造成肌肉痉挛,引起小腿抽筋以及手足抽搐或手足麻木,还会导致准妈妈骨质疏松。此外缺钙还表现为头晕、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牙齿松动、四肢无力、腰酸背疼等症状。

孕妇过度补钙,会使钙质沉淀在胎盘血管壁中,引起胎盘老化、钙化,分泌的羊水减少,不利于胎儿发育且有损胎儿颜面美观、宝宝头颅过硬。过硬的头颅也会使产程延长,宝宝健康受到威胁。宝宝也无法得到母体提供的充分营养和氧气。

image.png

3. 钙的补充来源

1钙片

2食物摄取多食用钙质含量高的食物,如:牛奶、酸奶、奶酪、泥鳅、河蚌、螺、虾米、小虾皮、海带、酥炸鱼、牡蛎、花生、芝麻酱、豆腐、松籽、甘蓝菜、花椰菜、白菜、油菜等。奶和奶制品是钙的优质来源,其钙含量丰富且吸收率高。豆类与豆制品、海产品、肉类与禽蛋等都能提供丰富的钙质。

3)多做体育运动:运动可使肌肉互相牵拉,强烈的刺激骨骼,加强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减少钙质丢失,推迟骨骼老化,同时有利于人体对饮食中钙的吸收。

4)多晒太阳:紫外线能够促进体内VD的合成利于钙的吸收。但紫外线不能穿透玻璃所以不能隔着玻璃晒太阳。或者使用ZZ-2紫外线治疗仪照射皮肤促进钙的吸收。

4. 孕期钙代谢能力与基因的关系         

1988Komm在成骨细胞上发现了雌激素受体 ,明确了雌激素对骨细胞的直接作用。1990Penlser又在破骨细胞上发现了雌激素受体 ,更加明确了雌激素与骨细胞的直接作用关系。雌激素受体基因与钙代谢的关系主要确定为ESR1基因多态性,研究发现该基因的多态性严重影响了钙代谢。

image.png

 

科学家对VDR基因多态性与孕妇骨密度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在VDR基因的部分基因型个体中平均骨密度较高,在另一部分基因型个体中骨密度较低,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所以遗传基因型的多态性类型与孕妇骨质密度等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通过对个体遗传基因的差异性进行检测后,评估缺钙风险型个体成为可能。如下图所示,维生素D受体与雌激素受体基因在骨组织发育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image.png

什么是基因型?

人的遗传物质有两套,分别来自于父母。在父母传递给子女的遗传载体物质(我们叫他染色体)相同的位置上,有同一个基因的不同类型,我们叫他等位基因。等位基因的组合,就称为基因型。

image.png

 

如何知道自己的基因型?

基因检测可以使人们了解自己的基因型信息。通过基因测序的方法,查找疾病相关的基因中存在的变异类型及分布。依据国际有关基因型-表现型(如基因-疾病易感性、基因-药物反应、基因-营养剂量)的公开研究成果和数据库,对实验结果基因型进行分析,计算出受检者某种特定表现型的概率。

image.png

基因检测流程

根据基因检测的结果,可以明确病因,指导个体化用药,预知身体患某种疾病的风险,也可以用于疾病风险的预测,指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基因检测如何指导营养补充与健康生活?

image.png

患者经过基因检测,获取自己的基因型信息后,进行解读,针对特定基因的基因型,判断自己的营养代谢基因属于哪种类型,进而选择合适的营养以及剂量。

image.png

 

基因检测指导个性化叶酸与钙的服用,可以大大提高营养利用效率,减少不恰当补充叶酸与钙,节约个体成本,减少过量服用的不良反应,降低出生缺陷

孕妇营养代谢基因的科普

育龄妇女增补叶酸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核心目的是为了预防神经管缺陷的发生。我国是神经管缺陷高发国家,长江以北地区尤其高发。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开展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大规模人群研究,证明妇女从孕前3个月开始至怀孕满3个月期间,每日增补0.4mg单纯叶酸可以有效降低胎儿神经管缺陷的风险。

原国家卫生部于20096月启动了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为农村户籍有生育计划的妇女免费提供叶酸增补剂;此后,有生育计划的城镇户籍妇女也被纳入叶酸增补剂发放对象。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出生缺陷防治与分子遗传分会组成专家工作组,在参考国外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围受孕期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指南(2017)》。指南指出,叶酸代谢关键酶的基因突变影响叶酸的吸收和代谢,宜根据叶酸代谢酶关键基因突变情况等因素,对叶酸增补剂量和增补期限进行个性化调整。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速查手册》提供了孕妇钙质与维生素D补充剂量,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发布的《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第一版)》提供了钙质补充剂量,美国国家脂质学会提供了孕期和哺乳期妇女维生素D的补充剂量。有相当数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研究,表明骨组织发育不良与VDR(维生素D受体)或ESR(雌激素受体)的基因型密切相关。

目前,权威机构推荐临床孕妇营养代谢基因检测的关键酶。叶酸代谢过程的关键基因为MTRR(甲硫氨酸合成还原酶)、MTHFR(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RFC(SLC19A1, 还原叶酸载体基因),钙代谢过程的关键基因为VDR(维生素D受体)或ESR(雌激素受体)

1. 叶酸代谢与关键酶基因型的关系及营养补充

叶酸代谢是主要受MTRRMTHFRSLC19A1三种酶基因型的影响。根据三种酶基因型的具体作用能力,可将叶酸代谢能力的遗传评价分成四类,如下图所示:

 

 

叶酸代谢能力的遗传评价

image.png

 

个体的叶酸相关基因型与遗传风险评估

image.png

2. 钙代谢与关键酶基因型的关系及营养补充

钙代谢是主要受ESR1VDR两种酶基因型的影响。根据两种酶基因型的具体作用能力,可将钙代谢能力的遗传评价分成三类,如下图所示:

钙代谢遗传风险区间与计量补充

image.png 

 

 

个体钙代谢基因型与遗传风险评估

image.png

参考文献

[1] Andre´ G. Uitterlinden, Yue Fang, et al. Genetics and biology of vitamin D receptor polymorphisms. Gene 338 (2004) 143–156

[2] Anne M. Molloy, Faith Pangilinan, Lawrence C. Brody. Genetic Risk Factors for Folate-Responsive Neural Tube Defects. Annu Rev Nutr. 2017, 37: 269-291.

[3] Asma Arabi, Laila Zahed, Ziyad Mahfoud, et al. Vitamin D receptor gene polymorphisms modulate the skeletal response to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in healthy girls. Bone 45 (2009) 1091–1097.

[4] Hui Deng1, Fen Liu2, YiHuai Pan, et al. BsmI, TaqI, ApaI, and FokI polymorphisms in the vitamin D receptor gene and periodontitis: a meta-analysis of 15 studies including 1338 cases and 1302 controls. J Clin Periodontol 2011; 38: 199–207.

[5] Ju Wu, Depeng Shang, Sheng Yang,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vitamin D receptor gene polymorphism and osteoporosis. BIOMEDICAL REPORTS 5: 233-236, 2016

[6] Liang Zhang1, Xin Yin2, Jingcheng Wang,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VDR Gene Polymorphisms and Osteoporosis Risk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Scientific Reports (2018) 8:981.

[7] Mami Hiraoka , and Yasuo Kagawa. Genetic polymorphisms and folate status. Congenital Anomalies 2017; 57, 142–149.

[8] Nobuyuki Takeshige, Guang Yin, Keizo Ohnaka,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Vitamin D Receptor (VDR) Gene Polymorphisms an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and Effect Modifications of Dietary Calcium and Vitamin D in a Japanese Population. Asian Pac J Cancer Prev, 16 (5), 2019-2026.

[9] Poon, Audrey H., Li Gong, et al. 2012. Very important pharmacogene summary for VDR. Pharmacogenetics and Genomics 22, no. 10: 758–763.

[10] Wanda Horst-Sikorska, Joanna Dytfeld, Anna Wawrzyniak, et al. Vitamin D receptor gene polymorphisms,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fracture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osteoporosis. Mol Biol Rep (2013) 40:383–390.

[11] Yiwei Lin, Qiqi Mao, Xiangyi Zheng, Hong Chen, Kai Yang Liping Xie. Vitamin D Receptor Genetic Polymorphisms and the Risk of Urolithiasis: A Meta-Analysis. Urol Int 2011;86:249–255.

[12] Yufei Li, Bo Xi, Kanghua Li , Chunyu Wang. Association between vitamin D receptor gene polymorphisms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Chinese women. Mol Biol Rep (2012) 39:5709–5717.

[13] Zhang T1, Lou J, Zhong R, et al. Genetic variants in the folate pathway and the risk of neural tube defects: a meta-analysis of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PLoS One. 2013, 8(4):e59570

[14] 安胜军, 杨学辉, 李恩. 雌激素与骨质疏松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1999, 5: p77.

[15] 国家卫生部, 2009,  “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16]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出生缺陷防治与分子遗传分会专家工作组,《围受孕期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指南(2017).

[17]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速查手册》

[18]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第一版)》.

 



https://m.sciencenet.cn/blog-3140696-1425170.html

上一篇:叶酸代谢相关科普
下一篇:端粒&APOE科普知识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