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言相顧 學亦有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OLAND 三年插隊,四載學工,北雁南飛,奔忙西東,文有一籮,業無大成

博文

日本人為什麼不用英文名? 精选

已有 11344 次阅读 2009-7-27 12:16 |个人分类:科学劄记|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英语, 日本人, 英文名

                                                 曲津華
地球上的東、西兩大塊,相距遙遠,差別自然是蠻大的。在COMMUNICATIONS(代表通訊和交通两界)便利了之後,東、西的融合就是自然的了,西風東漸乃至東風西漸也都在意料之中。然我也漸漸地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來自西方的霸王英語對日本人的名字卻沒有什麼侵蝕能力,也就是說,日本人基本都不給自己取個英文名!
為驗證自己的這個發現,上網搜索了一下“日本人、英文名”,結果很少有人提及。網上資料的稀少,無法為我釋疑,讓我有些遺憾。
在學英語方面,同为东方人的中國人一直頗有看不起日本人的架勢。據有些國人的分析,日本人學英語的軟硬件都有些問題。軟件的不足是沒有中國人重視,沒有中國的唯英語為上之“國策”;硬件方面是說,日本朋友的口腔肌肉群被日語發音固化了,不便於發英語的音,所以日式英語會把茶TEA讀成“地”,把田中TANAGA讀成“大拉嘎”,把東京TOKYO讀成“豆哥油”,不一而足。其實,這樣的分析帶有很大的偏頗,本人就難以苟同。君不見,日本人擔任了大量國際組織的中高層官員。而中國呢?少得可憐!百多年前,日本人的英語就遠遠超過了中國,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人家有了明治維新。英語與明治維新,二者的關聯是很明顯的。
再看當代,中國人(主要指CHINESE MAINLANDER)都在痛定思痛,發瘋般大學英語,英文名大行其道。本人曾在外企做過HR,就很為不斷加盟的新員工的英文名而傷腦筋過——一要“查重”,二要勸人改名,都是很可笑的工作(一個真實的笑話是,有位新同事原英文名叫ILISA,報到後勸其改名以免與ELISHA混同。然其並不情願,在多個場合仍然在用。後午餐時說起這事,有人建議把早来一步的白皮膚的ELISHA叫“伊莉莎白”,嚇得這位新員工ILISA再不敢用其原名了)。港臺同胞沒有經歷過閉國階段,其英文名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已把英文名用得理所當然兼理直氣壯,這種出神入化的境界遠非大陸同胞可望其項背。而同為東方人的日本人,卻是另外一種路子——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呢?!
說來也怪,日語中有很多很多的來自英語的外來語——懂英語的中國人可以比較容易地看出日文科技文章的梗概,而日本人的名字卻一直在對英文堅辭不受。他們也有用羅馬字母拼寫的名字,用於國際交往的場合,即使其很長、很相似、很難記,用起來很不便,卻也矢志不改。這是一種什麼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精神嗎?我看,是日本人的自信心使然。
總體而言,日本人給國際社會的印象是經濟發達、科技領先、守秩序和有禮貌。有這樣的實力,日本國民就會自信滿滿,當然也就不會在乎自己名字給外人所帶來的不便。不知日本政府是否為此有過紅頭文件來規範國民不用英文名,反正現實中人家挺齊心的,所以在日本人中你很難找到PETER、TOM或SUSAN。
未盡事宜,留給留過日的同胞來補充,或斧正。
2009-07-27


https://m.sciencenet.cn/blog-247430-245857.html

上一篇:老外眼力好?網文字太小!
下一篇:我设计的LOGO

9 朱晓刚 武夷山 朱志敏 王号 梁建华 吴飞鹏 杨秀海 刘颖彪 王林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