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jsun123 Major: (1)Fluid Mechanics in Petroleum Reservoir Rock; (2)Development of low-permeability oil/gas reservoir.

博文

杭州富家子弟飚车与《教父》

已有 2489 次阅读 2009-7-30 10:31 |个人分类:个人日记|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飚车, 富家子弟, 教父

  注:本文原是5月29日发表在网易博客上的一篇评论,现全文转载到此,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中午吃完饭早来了一会,花了一点时间在忧酷上把“杭州富家子弟飚车”这个持续了将近一个礼拜的重大新闻了解了一下。想起已经是上周周末和和研究室里的师兄弟出去吃饭的时候有人谈论了这些事情,由于大家对此事的了解程度不同以及对交通法的了解都不同,大家均未达成一致意见。当时我只是在登录雅虎邮箱时瞥见一行“富家子弟飚车”但是并没有去看个究竟,未想到竟是如此一桩惨剧!

    为什么给自己的博文起这样一个名字呢?富家子弟飚车与美国电影《教父》有关系吗?应该有!富家子弟飚车与《美国教父》的关系不是该电影的主题!二者相联系的只是《教父》中一些涉及的的细节问题。富家子弟飚车为什么会在全国引起这么大的震动,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社会贫富的巨大差距导致弱势群体以及中产阶级对少数富人的“仇恨”是此事扩大的根本原因。试想如果当时是一个一般的工薪阶层或者是一个农民也是开着很快的飚车将谭同学撞了,当然也会激起民愤,但是不会像今天这个令人作呕的富家子弟一样群情激愤;

    第二,富家子弟扭曲的人性与下车后对自己违反交通法的行为不但拒不认错反而出口:“是他撞了我!”因为此话所以当场就有很多群众要施以暴力于他,幸亏警车来了将他“保护”入车。这些只是表面现象,看来是我们的老百姓很有法律意识,一时的冲动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给人一把柄。富家子弟由于其成长环境的特殊及其父母对孩子的放纵导致的对社会正义、法律、道德的蔑视而出口的“是他撞了我”是引起群情激愤的导火索;

    第三,最起码的情理之中能够避免的惨剧却不幸发生了,这是该悲剧的典型特征。如果不是飚车,如果他们能够错开那一瞬间或许逝去的人不是谭卓但或许总有人还要倒在富家子弟的车轮下。咱们的同胞,或者说我们每一个接受中国历史文化熏陶的人具有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将道德与法律结合起来对待,甚至把道德看的比法律更重要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遵守、去维护。我对交通法不了解,但是如果从交通法上来看待这件事情极有可能是按照超速进行处罚,这仅是一种可能性而已。但是如果按照咱老百姓的道德准则,这变态的富家子弟完全应该被枪毙!!老百姓的道德底线与人性的善良激起一重又一重的大浪。

    一个记不清细节但是确有此事的消息是最高院院长与广东(或者是南方沿海某省)地方法院负责人谈话中提到说现在我们法院执法要以老百姓的要求(或是希望)为标准。此话一出即便引起了有关学者甚至是政府官员的非议,他们可能认为法律和老百姓心中无形的“法律”相去甚远,所以这种提法可能不妥。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或许我们做的是要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这样建设和谐社会才不会空喊号子。

    再来谈谈飚车与《教父》的关系。《教父》里边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就是每一位“教父”都或大或小的帮助过弱势群体,帮助过那些受到坏人或富人欺负却没有得到法律保护的人,以暴力甚至是残杀手段除掉坏人。这多少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美国社会掌权的或者上层人士是一些大财团,几乎掌握了整个社会的公检法与政府权力。在金钱与腐败的诱惑下自然穷人、弱势群体无法获得应有的保护,他们只能求助于暴力(实际就是教父)。我们现在的社会虽然名义上不是有钱人的社会,但是由于各级官员的腐败,金钱已经能够办到一切你想办的事情,更加之社会法制不健全这样只能导致更多的正义不能被保护,怎么办?如果我们还不能保护好弱势群体和大多数中产阶级的生命与财产安全,谁能保证我们身边不会出现《教父》中的现象!实际上在东北某些地方发生的惨杀案虽然令人发指但的确有其社会根源!

    呼吁各级政府官员和执法部门,多考虑考虑给你们提供衣食的老百姓吧!

    最后,为同龄的谭卓默哀,一路走好,活着的人一定为你伸张正义!



https://m.sciencenet.cn/blog-85480-246430.html

上一篇:被我们遗忘的一支功臣军队—中国远征军(1)
下一篇:翻译了一部分:Fractal geometry and mercury porosity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