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满足的猪”与“不满足的人”

已有 6819 次阅读 2010-3-27 08:20 |个人分类:探讨幸福|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文化, 幸福, 满足

    只要思考着,我们就不是满足的动物;但是为了幸福,我们必须学会“相对满足”。 

    幸福是一种满足吗?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快乐主义”认为,幸福是欲望的满足,而且一个目标达到之后,还要寻求新的目标,人生是一场不停地满足欲望的长跑;“虚无主义”指出,人的欲望是满足不了的,所以应该远离欲望,幸福只存在于上帝的天堂;“理性主义”主张,只有理性和意志,才能引导我们走向幸福,“使灵魂充满一种合理的欢乐和一种伴随着光明的快乐”,而不是“混乱的感官快乐”;“道德哲学”表明,幸福是至善,即通过终身的奋斗,而达到的最高的、最完美的、终极的善。针对以上各种不同的“幸福论”,19世纪英国著名的功利主义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宁可做不满足的人,而不做一头满足的猪。”

    穆勒的观点来源于两个前提。一是“快乐不仅存在量的区别,而且存在质的差异”。因为经验论者大都强调快乐的数量,认为感官感知快乐的次数越多,幸福就越大。穆勒认为,不能盲目追求快乐的数量,而应该注重快乐的价值,“宁吃好桃一个,不吃坏桃一筐”。二是“心灵的快乐高于肉体的快乐”。因为,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应该选择高质量的快乐,即精神快乐。感官的暂时满足是低级快乐,它与兽类的满足没有什么不同。

    穆勒的幸福论,对当时盛行的“追求凡人幸福”和“快乐就是目的”,是一个有力的抨击,其进步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区分了“满足”和“幸福”的含义,满足并不是幸福,不满足并非就不幸福。因为“享受能力低的人,有最大的机会得到完全满足,而一个天赋高的人,无疑将会觉得世界既然如此,它所企求的幸福永远有缺陷。但是,如果这些缺陷仍是可以忍受的,他能练习忍受它”,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快乐。其次,强调了为实现人的价值而奋力向上的进取精神,督促那些竭尽全力去寻求感官刺激的纵欲主义者清醒过来,人生还有更加美好的东西。

    不可否认,穆勒的“宁做不满足的人,不做满足的猪”,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作为一种“幸福论”,它的理论有其薄弱之处:

    第一,快乐虽然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但从幸福或快乐的角度来看,其程度并非与“级别”成正比,即高级快乐能获得更多更大的快感(或幸福感),低级快乐只能获得较少的快感。因为,一个人的幸福程度与他所实现的愿望有关,即这种愿望是否代表个体当时的最迫切愿望。快乐是变化着的万花筒。首先,由于人生际遇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幸福观不可能强求一致。就个体而言,一个人认为的高级快乐,可能另一个人会感到莫名其妙;而另一个人的莫大快乐,很多人却常常嗤之以鼻。其次,一个人的快乐往往因为时间、地点、条件而变化,高级快乐也会事过境迁,低级快乐有时又变成最迫切的愿望。当中世纪的臣民沉醉于上帝的崇高信仰中,人类最基本的愿望却受到最沉重的压抑,人性解放成了当时最重要的革命。由此可见,穆勒应用的这种区分带有明显的机械主义。

    第二,人是自然选择的高级动物,他们善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环境条件来调整人生态度。有人说,青年是激情主义,中年是理性主义,老年是自然主义,这是不同年龄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所决定的。对于年轻人,他们是一张白纸,要描绘宏图远景,要走很长很长的路,激情是催人奋进的号角,是长途跋涉的力量源泉;他们不可能满足,也不应该满足。否则,那真是“满足的猪”了。然而,对于老年人,生理和心理机能都已经衰退,要让他们继续马不停蹄地奔跑,也实在是勉为其难。老年人顺应自然、“知足常乐”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其“满足”也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另一种情况是,孩提时的天真、单纯,质朴和悠然自得的混沌状态,往往更是成人所怀念的。因为现实社会的激烈竞争,通常使人渴望清纯和闲适。人们正是从一种偶尔的“满足”中,获取“宁静”和“超脱”的幸福。

    第三,所谓“高级快乐”和“低级快乐”,不能截然分开,而是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喜新厌旧”是“不满足的人”的本质特征,无论是何种“高级快乐”,随着时间的推延,都会变得平淡无奇,有时甚至还夹杂着许多庸俗、市侩,以及无可奈何的争夺,让人恶心和烦恼。而且,“低级快乐”也可以升华为“高级快乐”。比如性欲升华为爱情,就变成了人类最美好的东西,也能给人强烈的幸福感。至于在追求性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意志体现,无不包含着人们的精神力量。

    第四,“满足”的概念是相对的。只要思考着,人就不是满足的动物;但是为了幸福,我们必须学会“相对满足”。人生可以分解成许许多多不同的时间片段,情绪和心态不断地变换着,“满足”和“不满足”也在交替着。即使是“满足”,也存在着程度和内容的差异,也有顾此失彼的时候。记得是爱因斯坦,他在科学上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但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也仍然觉得一生中失去的很多,巴不得能重新生活一次。是呵,人们的需求那么丰富,又往往追求完美,怎么能够达到呢?的确,天下的好事,永远不会只对一个人开放,更不会同时对你开放,那么人注定要处在绝对的不满足之中。但是,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一定的相对满足,人就会处在一种经常的焦虑和紧张之中,最终会掉进悲观失望的陷阱和苦海里。我想,我们必须学会“相对满足”,承认自己的努力,承认生活的收获。如果在生命终结的时候,我们曾经努力地追求过,又相对地满足过(并非一定要达到什么程度,要实现什么目标),我们就无愧于自己,就可以是幸福的人生。因此,幸福是一种好心情,也是一种善于保持好心情的技巧。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306555.html

上一篇:人民利益是最大的国家利益
下一篇:沧桑西贡

2 曹聪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6: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