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和谐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oman

博文

与伟人对话系列之三 : 请教生态学家

已有 2915 次阅读 2010-8-20 13:34 |个人分类:管理科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生态学, 人类, 生态系统, 消费者, 生产者

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生态系统分别是由德国博物学家E.Haeckel1866年)、美国社会学家R.E.Park1921年)、英国生态学家A.G.Tansley1923年)提出的,至今已有1438886年的历史。这一百年来,人类发起了工业革命,社会发生了巨变,自然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平衡惨遭破坏。
基于一百年前的自然环境和生活背景总结出来的生态规律,尤其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及其生存环境间的协调共生关系,受人类近百年迅猛发展影响的程度有多大?是处于量变、还是质变阶段?人类模仿生物间的运动规律开展生产活动,能恢复生态平衡、实现持续发展吗?就此问题,请来各位前辈亲临指教。
主题,商务,环境,概念,全球商务_创意图片_Getty Images ChinaHaeckel先生:这些问题我很难给你个明确的答复,原因就在于我没有你们的经历和感受,这里只能谈谈我的看法,所有观点都是我的预测,没经过证实,更不是对客观事实的总结,也无所指,若有冒犯之处,还请多多包涵。我们这代人总结的生物间的运动规律已处于被现代人颠覆的边缘,即达到了质变的程度,试图通过模仿生物间的运动规律来恢复生态平衡的做法,和用“耦合”、“共轭”等词不刨根问底的敷衍解说,都是欠考虑的。因为不仅生物依存的背景环境发生了剧变,而且人类活动的内容已远远超出了生物的范畴,且逐渐加大,如化工生产、机器制造等活动,是生物运动规律概括不了的。
Tansley先生: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及其环境间的关系,是对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时期生物运动规律的总结,人类作为生物中的一员,生活消耗品主要是野生动植物和种植与养殖动植物。工业文明时期现代人的消耗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非野生和非生物品的成分越来越多,如衣服、手机、电视、电脑、汽车等,该关系受到了严重挑战。有人将生态系统分成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凸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但研究视角仍是以生物(包括人)为主体,关注点局限在生物间的关系,没有跳出来把人、生物同非生物因素一并系统考虑,探讨人、生物、非生物(或人、人工物、天然物)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Park先生:人类早就认识到了自己是一种特殊的动物,在探讨生物运动规律时,自己作为研究主体视其它生物为研究对象,忽视了自己的特殊作用,在生态系统中把人的功能简单地类同于其它生物。我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人类生态学,后来又有人将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扩大化,简单地将生物间的物质和能量关系移植到生产系统中,并提出了产业生态学的概念,认为产业间遵循生态规律可实现持续发展。即使该结论是正确的,但其机理不完全相同,产业间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不一定是利用生物原理来实现的。
结论:人类既然承认自己是一个特殊的动物,而且这种特殊性越来越明显,就应在考虑其共性的前提下,考虑到其特殊性及其行动或行为方式,用一分为三的哲学观和系统论的研究方法,以人为主体考察其与生物及其环境(或人、人工物、天然物)三者间的关系或作用规律,而不能泛泛地研究人与自然二者间的关系,将普通生物间的作用规律简单地套用到人类的产业活动中(定义生态产业)。中国是一分为三哲学观的发源地,具有系统思维的优势,生态和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理论的完善和未来的发展寄托于中国。


https://m.sciencenet.cn/blog-462965-354725.html

上一篇:与伟人对话系列之二 : 请教老子
下一篇:落实

2 王应宽 魏玉保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