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pengj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pengju attosecond pulse generation and application; ultrafast excited-state dynamics in liquid; time-resolved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elec ...

博文

春天里

已有 3288 次阅读 2010-12-14 15:3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还记得许多年前的春天 那时的我还没剪去长发 没有信用卡也没有她 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 可当初的我是那么快乐 虽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 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 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 在那时光里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还记得那些寂寞的春天 那时的我还没留起胡须 没有情人节也没有礼物 没有我那可爱的小公主 可我觉得一切没那么糟 虽然我只有对爱的幻想 在清晨在夜晚在风中 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 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 在那时光里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凝视着此刻烂漫的春天 依然象那时温暖的模样 我剪去长发留起了胡须 曾经的苦痛都随风而去 可我感觉却是那么悲伤 岁月留给我更深的迷惘 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里 我的眼泪忍不住的流淌 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 在那时光里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在这春天里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春天里

如果你认真地看完了以上的歌词之后,内心也没有什么悸动的话,那就试着听一下汪峰的这首《春天里》吧,或许有所触动,如果听了汪峰的演唱之后,内心依然没有什么感触的话,那就听一下旭日阳刚版的《春天里》吧,会有收获的。

我依旧是后知后觉,在这首民工版的《春天里》水银泻地般流传开来的时候,我还在坚持汪峰的原唱,一样的歌词,一样的旋律,不一样的歌手,没想到内心的反差如此悬殊。

汪峰的原唱,歌词本身蕴含了一种回忆与现实的撞击,现实中折射着过去的美好与单纯,心中的春天寂寞又值得留恋,现实明媚的春天里,眼泪却忍不住流淌,流淌的是记忆中的迷茫还是过去岁月带来的悲伤呢?这种矛盾的心理,正是大都市生活的一大批底层民众的一种真实内心世界的写照,无论是现实中如何烂漫,过往的春天如何寂寞,如今的感觉竟如此的悲伤。这种悲伤是对记忆中春天的思索和惦念,是对现实春天的嘲笑与无奈,感情真挚饱满,汪峰沧桑的歌声诠释了他们内心的独白,感同身受,听众又怎能情何以堪呢?当我们在为汪峰的歌声动容的时候,内心却粘连着自己对春天的追忆,这种感动似乎也无可厚非了。当同样的歌词,同样的旋律,由旭日阳刚演绎之后,这种感动顷刻间凝聚成震撼,这种震撼是一种内心呐喊般的激荡,一个普通的民工,喊出: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在这春天里的时候,我的眼泪淌落下来,可能是我多愁善感了吧。实事求是地讲,有许许多多的农民工不知道情人节的礼物,不知道信用卡怎么用,但是他们都是从春天里来的,他们感受过太多的过往的快乐的春天,他们生活在这个烂漫的春天里。

如果我们此刻依然认识到,在中国还有许许多多的农民工的时候,若还能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60岁的中国还处在一个相当贫困的阶段的时候,好吧,如果你还能认识到,我们的富强,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的时候,或者你可以接收这些占中国大部分人口的农民工的一员用歌声呐喊的时候,你就能够想到,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在这春天里这句歌词,这声喊叫带来的震撼了。60岁的中国,是一个春天的季节,一个国家的春天,一群社会底层的喊声,一句老无所依的请求,埋在这个春天里。过去的这几十年中,有太多的民工被埋在这个春天里,一个个悄然离去,无论是在寂寞的还是在这烂漫的春天里离去,都已被埋葬,生存下来的这些人,希望以后老无所依的时候,能够被埋葬在这明媚的春天里,这难道是一个奢侈的愿望么?或许早已被深埋在这明媚的春天里了?这个春天里,有太多的人被埋葬了,掘墓者的数量远远超出了逝者,墓地里的春苗贪婪地汲取着逝者的血肉糜烂带来的养分,茁壮成长,开出绚烂的鲜花,光彩照人,明媚烂漫。这个春天里,注定要死去很多人?!这个明媚的春天里,需要那些绚烂的花朵的装饰?!这个春天里,是一些人的寂寞季节,是另外一些人的烂漫季节?!这个春天里,需要一些寂寞的人悄然离去,带着迷茫和悲伤,需要很多茁壮的春苗来撑起弯腰的脊梁么?!需要什么,需要呐喊么?需要感动,需要震撼么?我不知道,只想好好听一下,最真实的《春天里》。

PS:灌水者请绕道!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2266-393504.html

上一篇:由研究生论坛想到的
下一篇:小龟历险记1

4 杨月琴 赫英 郭桅 黄锦芳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7: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