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还是“分辨率”的话题

已有 2326 次阅读 2011-1-5 23:41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分辨率

还是“分辨率”的话题。事态比一般人想像得要复杂。
作者: mirror 
日期: 01/05/2011 01:43:40

上一篇说了,在理论上用“随机分布”的方法可以达到任意精度。这个“任意精度”的说法需要有个解释,可以借鉴ε -δ语言来描述。即:只要你能测出来偏差,那个偏差就可以得到修正,直到测不出来了为止。因此,测量的极限也就是加工的极限,加工的极限亦是测量的极限。此时,测量工具与被测量物已经融为一体了。

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随机分布”就是一个唯一可信的信息。让一个物体在研磨料中“随机滚动”的结果,一定是个圆球。这个球的直径,在理论上才是“两点”间的距离。而一般量块的“长度”都是两个“面间”的距离。有这一个说法,就足够表明学术认识与日常感觉的差距了。虽然以“专业”的说法打击“业余”的不够公平,有些“欺负人”的感觉,但是对于防止人的脑软化还是有些帮助的。

既然量块的“长度”是两个端面的“面间”距离,那么什么应该是这个端面间的长度(距离)就要有个说法了。测量长度的分布也就要出来了,即便是每个(次)测量都没有“误差”。

1mm的刻度量一微米的事情,实际上就在人们身边发生,不过是人们不去“正视”它罢了。比如说千分尺,刻度的间隔就是大约一毫米的级别。可以认为这就是用1mm的刻度量1微米的厚度。因为中间有些机构的存在而否认这个事实的说法,应该说是个幼儿园级别的思考。到了函数时代中间的机构根本就不是问题了。实际上人们在争论某个问题时,往往是一方面对日常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熟视无睹,另一方面把一些很复杂的事情看得过于简单了。

投资风险分散的思路与误差分散的思路实际上是一样的。把误差分散了,一个部分“承担”的误差就会变小,工件的精度就可以上去。手里有1个精度为1.0cm的量块应该是一筹莫展。有10个、一百个在手,意义就不一样了。一比较,就可以知道彼此的不同了。知道不同就可以修正,所有的量块精度就可以提高。人也是一样,所谓学习,不过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光学仪器多用玻璃。为什么要用玻璃呢?透明是个常识性的理由了。有没有其它的因素呢?这也是个比较专业性的问题。

使用玻璃的另一个重要理由在于玻璃原子排列的“随机分布”性。因为玻璃按分类是属于“液体”,高黏度的。研磨的方法就是研磨颗粒“随机分布”的运动对于材料表面“随机分布”原子的格斗。格斗的结果就是各类高精度的光学产品。如果是晶体,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因为很少有单晶的物质。即便是单晶,也会有缺陷、错位。而“液体”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了。什么叫做“水平”呢?除振台上一碗水表面的中心领域部分就是真正的高“水平”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呵呵,镜老思维真是发散哈。
 散么?麻将里,13不靠也能和呢。     - mirror 



https://m.sciencenet.cn/blog-362400-401438.html

上一篇:说吃
下一篇:小伙子们还在为精度的问题掐架

3 吕喆 唐常杰 杨华磊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