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为走向成功:科研选题的充分必要条件

已有 4076 次阅读 2011-3-2 20:0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走向成功

 

       对科研管理而言,无论中外,科研选题的依据一直是被视为是:判断该选题是否值得支持的重要指标。

       这样,就有两种极端:1)单纯的、为获得支持而组织科研选题的依据;2)单纯的、以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基准,实话实说。

       大多数是二者的某种比率的混合物。

       但是,很遗憾,这两种选题的最终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研究人员虽然在得到资金上是成功的,在名利上是成功的,但是,到了“闹剧“结束后,他所有的成功都会转化为:内心的悔恨、或无尽的遗憾。这是一种奇怪的心理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观察到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对管理人员,资金支持和内心的期盼都打水漂了。自己无能的感觉会深入骨髓。

 

       原则上,双方都不愿出现这种结局。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是为了做出实在的科学贡献而选题,则科研选题能否最终走向成功就是唯一的依据。为了论述成功的必然性,他首先是在内心论证给自己听。如果他的推理依据是主观想象的、或无视自身的条件及环境条件,则失败是必然结果。

       对管理者而言,如果该选题的结果是早就现成的东西(如重复性的),劳而无功的无能感也是心理上挥不去的阴影。

       用句哲学上的话说就是:打赢了一大堆与战略目的无关的战斗。这比前面的:战斗失败导致战略失败,表面上看起来是强一点。但是,在战略层面,无非是:半斤八两。

 

       上述两大类现象在我国是太普遍了。开药方的人多如牛毛。

 

       客观上,如果一个人是为了做出实在的科学贡献而选题,则科研选题能否最终走向成功就是唯一的依据。为了论述成功的必然性,他首先必须是在内心对研究对象有本质性认识。而要想获得这种认识:1)他必须有相应的科学研究训练(注:这是管理者搞学历、职称论的依据);2)在写作可行性报告时,他的推理依据是客观的(注:引入专家评审的依据);3)自身的条件及环境条件是具备的(注:引入个人论文评价及挂靠单位评价的依据)。

       但这,还是不能保证成功。但是,从管理者角度看,至少是值得一试。

 

       就个人来说,良好的科学训练、客观性的推理、及良好的环境条件只不过是必要条件。这是大多数研究人员可以达成的。是战术性条件。

       战略性条件,也就是说:成功的充分条件,则是另一方面的问题:思想性。思想性的正确如何达到?

       那么多的哲学论著都力图回答这个问题。

       但是,在自然科学方面,吸收、消化与所选科研论题有关的思想及其演化,对照实践证明来整理出来的思想具有很大的成功概率是毫无疑问的。也就是说,选题的哲学高度是致命性的因素。而这一块恰恰是当前及长期以来被我国科学研究界所忽视的。

 

       我感到遗憾的是:把哲学赶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科书、专著、论文等的现象是全球性的普遍存在。因而,在基础科学上的进步无法满足: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技术需求。

       阿拉伯世界对美国的敌视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拿走了资源,但是没有让阿拉伯世界得到所希望的技术进步。只不过是得到了:大量的技术产品。

       但是,科学本身是开放性的,因而:阿拉伯世界的和平取决于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把握科学,并与全球技术进步一起,得到自身的发展和生存空间。按照我国的发展历程,估计这需要一百年的时间。结论是:世界进入了动荡不安期。

 

       阿拉伯世界的动荡强烈的提示我们:科学研究的最直接的战略目的就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离开这一目标的美国式的、以武器装备为中心的研究工作造成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漠视,也是阿拉伯世界动荡的根源之一。

 

       事实上,我国面临类似问题:技术进步主要是外来的。一旦全球动荡起来,如果没有科学研究成果储备,则技术进步可能停顿。这是现实性的危机。

       因而,以历史为诫、以阿拉伯世界的动荡为诫,历史还留给我们多少时间来建立我国的新技术体系?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的科学进步到底有多快?

       我想,解答这类问题的根本在于:行动,而不是厌倦。我们应该有责任感。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419-418114.html

上一篇:按“认可”与否发论文?还是按“传播”与否发论文?
下一篇:P W Anderson发表论文谈BCS理论研究工作

1 孙学军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7: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