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导致北京大兴火灾死伤惨重能唤起解决其他同类隐患吗?

已有 3940 次阅读 2011-4-26 19:20 |个人分类:民生问题小议(10-11)|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隐患, 导致北京大兴火灾, 死伤惨重

导致北京大兴火灾死伤惨重能唤起解决其他同类隐患吗?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426日发布

 

425日凌晨北京大兴一次普通火灾竟然导致1725,为何那么惨重?如果读了下面的报道,人们可以得出结论这种情况,迟早会发生,不发生在大兴也可能发生在北京的其他地方,因为这些隐患在北京的某些地方可以说比比皆是。

 

举例来说:

其一,“是2010年盖的违章建筑,无任何消防安全设计。楼房内空间狭窄,没有通风口,也没有消防通道。”这种情况,天通苑及周边地区还少吗?

 

其二, “本月,消防部门曾对该楼进行过检查,并下发限期15天整改的通知书,但房东仍无动于衷,直至事故发生。”这里有两个问题,“房东仍无动于衷,直至事故发生。”是房东的问题,难道问题仅仅是发生在本月内的事吗?问题早已存在,消防部门是怎么检查的,为何以前认真检查,例如在上海大火后检查了没有?

 

其三,“南小街一带的平房加盖楼层的情况十分普遍,而且大部分房东都使用建筑成本低的彩钢板结构,而且彩钢板多为不阻燃的。”“钢板夹层填充的是聚苯乙烯材料,即泡沫板。很多生产厂家从成本考虑,一般都采用聚苯乙烯作为夹层填充材料。“这个燃起来非常快。” 这样的情况在天通苑及周边地区还少吗?对私盖建筑有什么审批制度?

 

其四,“有租户称,起火工厂的工人住在一楼大厅后部,因与二楼之间没有楼梯,工人们只能从唯一的卷帘门进出大楼。因此,当一楼前厅火起后,一楼后部的人们由于楼内被卷帘门锁住,而钥匙在老板手中,导致工人们无法逃生。”对于这样的问题为何主管部门没有指出及早改正。在北京市部分居民楼为了防盗安全将所有窗户用铁栏封死,而唯一通道门口,一旦门口被堵死(如火灾),那么无疑自掘坟墓了。

 

其五,“群租密度每层8间房致通道狭窄,每层楼有大约15名房客。楼内居住密度过大,布局不合理,造成受困人员逃生困难。”群租房的安全问题十分严重,这样的问题在天通苑曾经相当普遍,在目前还难说已经绝迹。

 

其六,“道路被占杂物阻碍消防车靠近,现场周围停放的私家车,让本就狭窄的道路变得更加逼仄。事发现场时,发现仅一辆消防车停在楼下,其他的车辆排成长队,停在封锁区域的道路边。”这样的问题,在天通苑社区极其普遍,本来可以对开两辆车的社区道路却被两边车辆占用,有的地方连大型消防查根本无法通车,更为严重的是消防井盖上停上了汽车根本无法起用消防专用水。

 

其七,天通苑东一区居民密集区的东北门为防止大型车辆通过被焊接为一个小铁门,并没有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如何解决居民如何从东北门紧急疏散的问题。

 

以上七条的及早解决关系居民保障的大问题,有无问题看隐患,要将隐患消除在事发之前,希望主管部门真正负责任来,少说大话。多干实事。

 

****************

北京大兴火灾致1725伤 一次普通火灾为何死伤惨重?

20110426 08:59:43  

来源: 新京报

 

过火面积不过300平方米,却酿成1725伤的惨重后果,昨天凌晨,大兴区旧宫镇南小街3村发生的这场普通火灾,出乎很多人的意外,无论是当地村民、还是市委书记刘淇,都想弄明白其中的原因。为此,记者深入现场,对起火楼房及周边村民、救援人员进行探访询问,试图从各方面对原因进行分析。经过探访,记者发现这场火灾后果惨重,在偶然性后隐藏着必然性。

  过火面积:300平方米

  建筑性质:2010年盖的违章建筑,四层,38间房,住有80人左右。楼房一层由重庆老板租用,为渝云服装加工厂。

  亡:17人,一层11人(含两个女童)

  伤:25人受伤

 

  医护人员在发生火灾的居民楼下搬运遇难者遗体。25日凌晨,大兴一栋四层楼房发生火灾。 记者 吴江 摄

  楼房身份

违建楼本月接整改通知

  描述:建筑面积达700平方米,是2010年盖的违章建筑,无任何消防安全设计。

  发生火灾的四层楼房,是一座违法建筑,完全没有消防安全设计。楼房内空间狭窄,没有通风口,也没有消防通道。

  据救援人员称,起火楼附近高达三四层的建筑林立,从外观上看都是这两年新盖的,供几十人群租。17名死者中,有13人是楼房内一层服装作坊的工人,另外4人是其他租住房屋的外来人员。死者中有11人住在楼房一层。

  对此,现场救援人员予以证实,该楼建筑面积达700平方米,是2010年盖的违章建筑。为此,镇、村曾多次发出停建通知书,但房主不但没有停建,反而盖好后又违规出租给外来人员居住。楼房一层,由重庆籍老板租用,作为其生产仿制名牌服装的黑作坊,名为“渝云服装加工厂”。楼房二层,部分租户也在进行服装加工。

  本月,消防部门曾对该楼进行过检查,并下发限期15天整改的通知书,但房东仍无动于衷,直至事故发生。

 

建筑外墙

踹开彩钢板现“泡沫塑料”

  描述:在事发民宅的四层的外墙,多是使用彩钢板加盖。

  住在事发民宅四层的伤者陈定科回忆说,他准备开门逃跑时,发现屋门已无法打开。“我使劲踹墙,几脚便踹开个大洞,墙壁是彩钢板结构,里面都是泡沫塑料”,根本无法阻燃,而且还加速燃烧。陈定科说,彩钢板外面还有一层单薄的泥灰腻子,此前一直都没看出来。

  南小街一带的平房,大多已加盖。

  一名当地村民的3层房子刚刚加盖完工。

  她说,南小街一带的平房加盖楼层的情况十分普遍,而且大部分房东都使用建筑成本低的彩钢板结构,而且彩钢板多为不阻燃的。架起彩钢板后,在外面抹上泥灰,使得外表看起来好像也是砖结构。

  一名在南小街做彩钢板房结构的商户称,彩钢板分为防火和不防火两种。其中防火彩钢板是在两层钢板间,填充防火隔热效果较好的岩棉,或者是聚氨酯材料。“这样的彩钢板大约在每平米700元,成本较高,而便宜的只有每平米四五百元左右。”

  这名商户所说的“便宜的”彩钢板,其实就是钢板夹层填充的是聚苯乙烯材料,即泡沫板。很多生产厂家从成本考虑,一般都采用聚苯乙烯作为夹层填充材料。

  “这个燃起来非常快。”商户称,很多房东为了省钱,还是采用安全系数较低的彩钢板。他说,南小街一带加盖的彩钢板房,基本都是用易燃的泡沫彩钢板。

  【分析】

  消防人士说,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属于可燃材料,一旦引燃会迅速燃烧,并产生大量有毒浓烟。他举例说,一栋面积大约200平方米、两层的10间彩钢板房子,半小时就能烧成一堆废墟。且钢板虽然是不燃材料,但耐热不好,一般燃烧15分钟,就会倾斜倒塌,容易引燃附近建筑,造成更大损失,这在已经发生的事故中屡见不鲜。

  同时,他说,由于彩钢板燃烧属于“烟囱火灾”,即内部燃烧,消防员灭火时只能通过把水打到外部钢板上降温,不能直接扑救起火点,大大影响了灭火速度。

出口处的卷帘门在起火时被锁,一楼工人被挡在楼内。 新华社记者 张宇 摄

 

  大门封闭

一层工人与外界隔绝

  描述:因与二楼之间没有楼梯,工人们只能从唯一的卷帘门进出大楼。

  据知情人透露,着火的服装加工作坊的一层除了生产车间外,还有两个职工宿舍,死者中有11人住在楼房一层,其中还有两名幼儿。

  有租户称,起火工厂的工人住在一楼大厅后部,因与二楼之间没有楼梯,工人们只能从唯一的卷帘门进出大楼。因此,当一楼前厅火起后,一楼后部的人们几乎无处逃生。

  据租户称,由于楼内被卷帘门锁住,而钥匙在老板手中,导致工人们无法逃生。

  【回应】

对此情况,现场工作人员予以证实。工作人员表示,正是因为一层作坊处于较封闭的环境内,导致这一层伤亡最为集中。此外,该楼内缺少消防设施,连逃生应急通道也没有,因此,租户们在无法自行扑救的情况下,除了从唯一的道路出楼,有的人只好撬开防盗门跳楼。

 

群租密度

每层8间房致通道狭窄

  描述:每层隔成大约8个单间,每层楼有大约15名房客,楼里卫生间公用。

  “起火楼内隔间过多、空间狭窄,通风困难”。跳楼逃生者陈定科认为,楼内居住密度过大,布局不合理,造成受困人员逃生困难。

  陈定科说,为防止楼上坠物,每层楼的天井处挂着一层布。由于一、二层是服装厂,这层布上堆积了很多易燃性布料,火起后燃烧迅速,不足20分钟,大火便从一楼烧到了四楼。“火起后,天井的窗户并未打开,而是被燃烧的热浪炸裂”,陈定科称,因浓烟难散,呼吸困难,能通风的房间和天台,成为居民的避难逃生之处。

  伤者许立军说,三、四层单独对外出租,每层隔成大约8个单间,每层楼有大约15名房客,楼里卫生间公用,用于做饭的一些小煤气罐长期放在楼道里。

 

建筑结构

起火后回形楼变烟囱

  描述:火灾发生后浓烟顺着天井迅速蔓延,但又不能排出,天井成了烟囱。

  起火楼房内部各层呈回字形。一至四层的中心,为长方形的天井构造。

  “楼房的建筑结构与数十人死伤有很大的联系。”现场消防人员表示,经过勘查,火灾发生后浓烟顺着天井迅速蔓延,但又不能从顶部排出,导致浓烟在天井内滞留,天井变成了巨大的“烟囱”。

  【分析】

  据一名结构工程方面的专家介绍,由于起火后热烟向上走,而该建筑的“天井”形成了烟囱效应,把烟向上拔,同时由于楼梯外围用易燃的彩钢板建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火势的蔓延。

  该专家表示,在我国的消防规程中有规定,建筑物面积较大时,必须设有多个通道,以便出现险情时逃生。而在设计时每隔一定距离要设立消防分区,并有隔离门,起火后隔离门会自动落下,保障其他消防分区的安全。

 

道路被占

杂物阻碍消防车靠近

  描述:现场周围停放的私家车,让本就狭窄的道路变得更加逼仄。

  记者顺着数百米消防水带,找到事发现场时,发现仅一辆消防车停在楼下,其他的车辆排成长队,停在封锁区域的道路边,或是被垃圾堆挡住去路,或是受到建筑垃圾的影响,现场周围停放的私家车也让本就狭窄的道路变得更加逼仄。多名救援人员表示,起火大楼周围的道路狭窄,阻碍了消防车靠近。

  【回应】

  现场消防人员表示,事发区域房屋密集,道路仅67米宽,且两侧有很多垃圾堵路,严重阻碍消防车进入现场。当晚,只有一辆小型水车开到了楼下,消防队员们无奈之下,只好用最快速度寻找最近的消防井,铺设了500多米水带,才能取水扑救。为此,事故救援在一定程度上被延误。

商住混居

大火蔓延生活区

  描述:车间与宿舍没有隔断,火灾发生后,生活区暴露在大火的威胁之下。

  据知情人透露,起火的一层除了生产车间外,还有两个职工宿舍,车间与宿舍之间没有完全隔断,导致火灾发生后,生活区完全暴露在大火的威胁之下。

  不幸的是,邻近火场的另一家服装厂工人介绍称,起火工厂最近生意不错,就在事发前一天,该厂还购进了一整车“裁片”(即用于加工的布料),这些裁片堆满了一层整个大厅,起火后,堆积的布料助长了大火越烧越猛。

  【回应】

  据记者了解,按照消防部门的规定,建筑物内严禁商住混用,而起火的违建用途已经是“三合一”——居住、生产、仓储,目前全市正在严查类似违建。

窗口被堵

防盗网挡住逃生路

  描述:如果不被防盗网挡住,被困者可顺着窗户旁的管道爬下去。

  昨日(25日),记者在现场看到,该楼南北侧十余扇窗户外,都加装了一层防护网。有租户表示,由于只有一扇大门出楼,在当时浓烟滚滚的情况下,高层的被困租户如果不是被防盗网挡住,还可以爬窗户顺着床单,或者顺着窗户旁的管道爬下去。

  【回应】

  对此,现场工作人员表示,房主安装防盗网,出发点还是从安全方面考虑。但该情况加上逃生通道缺失,则是此次事故中高层死者遇难的重要原因。(记者 展明辉 林阿珍段修建 甘浩 石明磊 孟祥超 卢漫)

前晚(24日晚)1130分许,白天忙碌的村落放慢节奏,冷清下来。

  租户张力(化名)回到住处,他住在27号院的四层。

  这座高四层的楼,底层西侧为一个服装厂,独门独户,外侧为加工车间,内侧为工人宿舍区。东侧楼梯间连接二三四楼,住着几十个租户。

  张力打开楼门,顺梯而上。

  透过一楼墙壁上的窗户,他可以看到4米多高的服装车间里,三排缝纫机排列在白炽灯下。牵引缝纫机的金属条横在半空,车间显得有些凌乱。

  按照惯常的作息时间,服装厂劳累一天的10余名工人已在宿舍睡下。

  此时,二楼服装厂厨师王玉茹,也已进入梦乡。

  该楼对面的一个房间内,30余岁的关万章躺在床上,想要好好睡一觉,以应付第二天的生活。

  附近棋牌室里,工人刘应波、王辉栋和工友却全无睡意,聚在一桌准备玩两把。

  “啪,啪,啪”,寂静被打破。

凌晨近1时许

  车间起火卷帘门紧锁

  不知从何处发出连着的三声响,惊动四周。

  张力听到声响后,走出屋门察看,闻到一股煳味,判断“应该是火烧的气味”。

  “一定是着火了。”他转身进屋叫起妻子,什么都没有拿,跑下楼梯。

  关万章也被惊醒,“好像是玻璃碎掉的声音,还以为是有人吵架,打起来了砸东西。”他匆匆忙忙裹上一件衣服,走到屋后,看个究竟。

  关万章看到,27号院内,一男一女正往楼外走,神情慌张,衣装不整。

  “女的劝男的,‘走吧,别多管了’,男的不应,喊道‘这种事情怎么能不管’?”他辨认出,这一男一女就是张力夫妇。

  关万章上前询问,“怎么回事,出什么事了?”

  “着火了!”张力语气很着急,他带着妻子下楼时,服装车间已腾起火苗。

  关万章说,透过服装厂卷帘门上的一个乒乓球大小的缝隙,他也看到一团火苗。

  平时只是混个脸熟,关万章叫不出车间内宿舍里工人的名字。

  情急之下顾不上是谁,他拍打着门,大声喊,“老乡,老乡,快开门”。

  车间里无人应答。

  关万章索性用脚狠踹卷帘门,但卷帘门未能打开。

  随即,关万章看到,服装厂郭老板从楼上跑了下来,手中拎着一个灭火器。

  “我的老婆孩子还在里面呢。”关万章听到郭老板喊道。

  张力和郭老板迅速帮着关万章,用力打开卷帘门。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04/26/c_13845960.htm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5-437595.html

上一篇:地铁5号线天通苑北站急需改进客流疏导
下一篇: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车上让坐

3 杨秀海 苏德辰 zzjtcm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6: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