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汇》杂志社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zgdushu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博文

做个纯粹的人

已有 2644 次阅读 2011-4-27 16:05 |个人分类:生活感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纯粹

“当一个人回首往事的时候,他能不为自己虚度光阴而悔恨,不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羞耻”——保尔

 

    跟很多同学接触,有两种情况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是觉得上了大学后,感觉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真正要干嘛;二是觉得大学生活真是丰富多彩,每天都有参加不完的活动,但仔细一想,似乎什么也没得到。尽管这两种表现不尽一致,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感受:空虚。

如果一定要找原因,我觉得是比较容易的。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上大学往往意味着独立生活的开始,不仅要求自主学习,且要求自主生活,突然之间“自由”了。也因此,这种空虚应该是一种幸福的烦恼,终有一天,大部分同学都将真正找到自己,空虚也将一扫而光。然而,到毕业的那一刻,仍然感到空虚的同学也并不少见,很多同学甚至因此而愤世嫉俗。换言之,一个人偶尔烦恼一下,或许是幸福的,但如果总是烦恼,却一定是麻烦事。因而,在这个意义上,每位刚上大学的同学都应该努力避免空虚之感伴随整个大学生活,唯如此,才会在离开大学的那一刻觉得学有所成。

那么,怎样才能让大学生活真正充实起来呢?还是从第二种情况说起吧。很多同学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不管是班级的,还是社团的,或是社会的,甚至是商业性的,每天都很忙,每天的匆忙和生活的丰富,让很多人相信这是充实的表现。殊不知,浮华的背后往往是深层的无聊。我碰到很多一开始很有激情的大学生朋友,到大二大三的时候,莫名其妙地表现出心灰意冷,浮华总是不可持续的,无聊的梦魇将摧毁一个人的热情。应该相信,热情往往表现出丰富多彩,但其基础却在于简单而朴实的追求。如果没有真正的脚踏实地,丰富多彩的生活并不会成为激情的催化剂,反而会是灭火器。

与第二种情况相对的是,很多同学觉得极不适应大学生活,时间太多,不知道干嘛,或者说随大流。我想,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还没有学会独立生活,还没有找到自己。实际上,无所事事往往意味着虚度光阴,有些同学实在受不了这种无聊,便沉迷于一些“爱好”中,成天玩游戏、终日睡觉、拼命地谈恋爱,结果,时间是消磨过去了,但夜深人静之时,内心的一点不安也是常有的。想来,保尔的那句名言已经被遗忘地太久了。

我想,之所以空虚会成为我们现在大学的底色,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我们变了,而是因为我们的时代变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空虚是时代的病。二十年前,我们的大学生前辈们烦恼的是苦于自己的一腔热血无处抛洒;十年前,与我一辈的大学生们,烦恼的是通往宏大理想的现实之路已越来越窄;而现在,我们更多的烦恼是不知道理想在何处。这很可怕,如果说我们的前辈是有力无处使的话,那么,我们自己更多的是根本就没有力气。而实际上,现在可以使力,且需要我们使力的地方很多。

需要重新树立我们的理想。正如保尔离我们远去,理想主义也离我们越来越远,很多人甚至将理想斥为虚伪。的确,在这样一个太缺少务实的年代,空谈理想没有任何意义,一个人成为“愤青”,于人于己都无益处。不过,在讲究实用的年代,缺乏的恰恰是真正的理想。理想并不意味着发泄,而意味着长远的打算;理想也并不意味着放弃实利,而意味着有选择地放弃。对于那些无所适从的同学而言,缺少的是追求;而对于那些将自己的生活打扮地过于丰富多彩的同学而言,缺少则是有选择的放弃。

还需要脚踏实地。光说不做是很多人的共同缺点,很多人三天两头表决心,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却几乎没有,完了,一事无成之后还要抱怨是这个社会没给自己提供条件。我想,在这么一个多样化,且物质还算丰裕的社会,还没有到让一个真正努力的人一无所获的境地。我们的失败,往往不在于我们的环境不行,而在于我们还不够努力。因为,“现代性”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所有人都有不满意,所有都可以抱怨,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所有人都可以改变。如果说刚进入大学生活的朋友们是因为不了解这个社会而有所抱怨的话,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学学习,并有过奋斗史的社会学系的同学,就不应该有这种情况。否则,就是我们的同学自己缺乏自省,我们的老师也缺乏引导,甚至我们的专业老师没有将一些基本的社会学原理讲授到位。

一个为着理想而脚踏实地的人,即便最终没有达到目标,也会因为自己曾经的努力而问心无愧,在更多的情况下,则会因为这些努力而有意外的收获。实际上,很少有人可以顺畅而无差别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一个幸福的人,并不在于他获得了他的所需,而在于一生都有信念,并努力践行之,却从未真正实现过。

    言及于此,对于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应该是比较清楚的了。应该找到能够让我们大学四年期间都可以持续追求的事,并且,这件事还应该确定无疑地有意义——这其实不难,把书读好即是。只是,有时候让我感觉很奇怪的是,诺大的大学校园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不是因为我们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而是因为我们的诱惑太多、选择太多。曾几何时,读书之所以奢侈,是因为这是件高尚的事;而现在,读书之所以奢侈,是因为我们不屑于此,即便是以读书为业的学生、老师,也因为有太多的事情要“忙”而不读书了。本来,参加活动,参加社会实践,仅仅只是我们把书读好之余拓展能力的手段,但大都时候,我们却本末倒置了,所有人都去追逐光彩照人,寒窗苦读反而变得可笑,莫名其妙地,读书也可以成为一种“理想”和“追求”了。

不过,仔细想来,读书的确可以承载超出我们想象的意义,我们这个时代患的是不读书的病。试想,本来,大学的作用在于,它是我们这个社会专门设置的安静之所,思考之地,通过把所有进入社会之前的智慧的头脑武装起来,最终引导社会,而今,大学却变得与市场一样浮华,这无异于宣告我们这个社会失去了头脑。可以肯定的是,整天忙于应酬,或整天沉迷于玩乐的头脑,不可能真正思考及引导社会。我想,一个真正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应该从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头脑的角度出发,努力读书,拼命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不仅仅是救亡图存年代的口号,更是和平崛起年代的需求。

也许,把读书提高到这样一个高度似乎有点过了,但是,我觉得,即便是从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来说,读书也是必须的。很多人都愿意用“书呆子”来形容那些喜爱读书之人,我想,与终日无所适从者及光彩照人者的目光呆滞和满脸邪气相比,“书呆子”眼睛里透出的纯粹和渴求,要健康得多、也要正常得多。况且,当代社会,“书呆子”,尤其是学社会学的“书呆子”,终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想要保持“呆”气也难。反倒是那些真正的目光呆滞者及满脸邪气者,进入社会以后更加无所适从,也更加走火入魔。

事实上,在大学里面,要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已不容易,而要做一个纯粹的人更不简单。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往往意味着要放弃很多诱惑,坚持一个目标,有规律地生活;做一个纯粹的人,则不仅意味着勇于放弃,还意味着甘于奉献,不为自己,还为着别人。读书至少可以让我们变得简单,并且,我也相信,一旦我们安静一段时间,思考一段时间,我们还可以变得纯粹。

做个纯粹的人,重新温习我们的榜样。

                                                           (作者:吕德文)

 



https://m.sciencenet.cn/blog-568700-437904.html

上一篇:第十期目录
下一篇:“退”的意境

1 王伟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