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肝炎证治学》各论治疗部分体例

已有 2668 次阅读 2011-5-2 07:47 |个人分类:肝病手记|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治疗, 肝炎证治学, 各论

    一、治疗原则

      1. 治疗目标

      2. 治疗思路

      3. 一般措施

    二、分期论治(主方加减)

    三、替代治疗

    四、互补疗法(中西结合)

      1. 针对不同环节

      2. 采用不同途径(针灸、按摩、敷贴、气功、食疗等)

      3. 改善症状体征

      4. 减轻毒副作用

      5. 增强西药疗效

    五、西医治疗

      1. 病原学治疗

      2. 支持疗法

      3. 恢复肝功能

      4. 抗肝纤维化

      5. 对症处理

      6. 并发症治疗

      7. 合并症治疗

    六、分型论治

 

附季光:证候分类故事

最近花了半个月时间,终于能够基本读懂硕士生小Y提交的毕业论文“基于多种数据分析技术的脂肪肝证候分类和可视化实现”。我和小Y的缘分在“一份漂亮的CV”等相关博文中已有介绍,一个近千例的脂肪肝数据库和一身数理知识技术高手的结合也算是“门当户对”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小Y克服了家庭的困难,兢兢业业演绎了多个证候辨识模型,写了三篇中文论文,其中一篇将在下期《临床肝胆病杂志》刊出,另一篇则遭遇了最好的中西医结合期刊三个审稿人的退审,直到最近才进入审稿程序;写了两篇英文论文,均被IEEE国际会议收录(EI/ISTP);此外还应邀参加了一个国际统计学年会和一个国际肝病会议的大会报告,在中医方法学的圈子里崭露一小头角。

90年代末期,我是第一批追随标准体系的滚滚洪流进入到证候标准化和疗效评价体系的研究领域的,花了将近五年的时间积累了NAFLDALD两个数据库,2002年小W硕博连读加盟进来,开始对NAFLD的数据库进行扩容,补充了动态数据资料,并运用一些数据分析技术取得了一点结果,期间形成了关于证候标准和疗效评价的两个述评发表于《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93例脂肪肝患者证候分布规律研究”发表。这些工作一直是我给研究生讲授“证候标准与规范”的主要素材,尽管最近的十年间,国家和地方投入巨资开展对证候标准问题的大兵团作战收效甚微,都没有动摇我继续研究和讲授证候标准问题的信心

为了能够理解小Y的毕业论文,这段时间集中学习了爱平教授关于证候分类研究的一些论文,包括他试图让老外了解中医证候分类而发在国外期刊的一些文章,突然有了对现行证候标准问题研究思路和方法的一丝怀疑。前段时间在北京参加一个WHO-ICD11ISO-TC249的会议,听院士们和政府说中国准备推向国际的中医标准还是95版国标,这个标准完全是德尔菲出来的,准备形成的2011修订版,似乎也没有计划采纳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继续德尔菲一下即会定稿,抢时间以打压日韩印度咄咄逼人的气势。这些看似偶然其实必然的信息促使我全面反思过去十年课题组关于证候标准问题的研究工作。

过去的十年,我们和大多数证候研究的课题组一样,在尽可能规范临床表征信息采集途径的基础上建立一定样本量的临床数据库,这依然是证候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更多的精力用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试图用数学的方法解析临床复杂的证候问题,在研究结果必须符合临床实际的思想指导下,得出的“1~2个基本证候,3~4个主要表型,5~6种组合模式”理想化的色彩十分浓重,至少有三个困惑的问题无法解开,一是动态、计量的表征信息无法在这个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证候的表型与疾病所处阶段、程度和预后无法构成关联关系,三是这套体系无法与消耗了国家社会最多卫生资源的患者大量理化检查信息(对于疾病诊断和治疗而言至关重要的信息)进行有效对接。这种情况,大大削弱了基于疾病诊断为基础的证候辨识体系在现代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评价和公信力,这应该不是多数中医药工作者希望看到的局面。

在小Y的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一直以“研究的价值要符合临床实际需求”来要求,成为我最大的遗憾,为了迎合我的要求,小Y努力地拿出了“五个特征根,九大类人群”来为我诠释“符合”临床实际的证候分类,这应该不是他的本意。在研究报告中,他努力地将数据分析的结果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严重程度、预后预测、理化指标进行关联,寻找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支持证候分类在现代疾病认识中的应用价值。他成功演绎了文本挖掘技术在非结构化数据中的应用实践,居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析阴虚为什么火旺、阳虚为什么有寒、肝郁为什么与情志相关,甚至在二维平面上解析了“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中医理论。他居然用程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和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来分别解析症状之于证候、简单证候之于复杂表型的关联关系,这种关联让证候与患者理化检查、证候与疾病程度、证候与疾病转归之间的关系变得密切,证候不再成为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能够与疾病紧密结合,在诊断和治疗中能够发挥作用的实实在在的“物质”。

现在看来,证候标准问题还是一个前瞻性、前沿性的科学问题,现阶段解决证候分类问题可能更加务实,证候分类必须回答好几个问题:一是证候是可以分类的;二是证候的分类与疾病所处阶段、严重程度、预后转归、理化检查是密切关联的;三是证候分类是有物质基础的,这个物质基础还必须体现在不同疾病的同一类证候有其相似性,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有其差异性,即“异病同证,同病异证”;四是证候的分类可以为方证对应的措施所干预,并符合干预后的变化规律。当然可以提出更多要求,比如证候分类要符合中医理论,要符合临床实际......

又整复杂了,预测一下,明年或者后年,中医将进入证候分类年,想分一杯羹的同仁,可要未雨绸缪哦。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439446.html

上一篇:从欧盟对中药的态度想到的
下一篇:第二章 辨证体系与理论构建(一)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