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松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stpen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译审

博文

康科德小镇上的爱默生

已有 2476 次阅读 2008-12-24 01:5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行走

潘小松

假如说一年多的新英格兰生活有什么值得反复回味的话,那就是波士顿西北车行一小时的康科德小镇的秋天。我曾在间隔七年的两个秋天前往康镇,那里的叶子正红,红得醉人。
第一次去的时候是在1990年。下车后靠了小镇旧书店老掌柜送的地图便跑去了。那年的新英格兰小镇仍是乡间,鲜有外来游客,孤身在小土路上走着,还真有点空旷寂寞。于是首选的目标是曾经住过人的爱默生故居、霍桑故居和兰馨学校,然后才去的瓦尔登湖——卢梭隐居两年的地方。我的来游康科德,其实大半是想追寻一下有“康科德圣人”之称的爱默生的足迹,感受一下他的生活环境。
爱默生从1834年起就住在康科德了。从前他子承父业在波士顿当牧师,旋即退出。他用微薄的收入在小镇通往波士顿的公路边买了一栋房子,房子周围全是松树和冷杉。小溪旁就是花园,花园里开满了玫瑰和郁金香。在书房的西窗前,爱默生放了一架竖琴。每当春风夏风吹来时,竖琴会低吟,其声与林子里的鸟叫相融合。这令他想起古老的歌谣。
文学史家布鲁克斯说,尽管爱默生有追随者,但波士顿上流社会仍视他为异端。昆西•亚当斯和诺顿视他为无神论者,剑桥的神学家们则说他是泛神论者和日尔曼式的神秘论者,说他的风格是类似“新柏拉图的月光”的东西。我后来才知道这里的“月光”在英语里指的是废话、大话,康科德的这位先知圣人对这些指责一笑了之,他胸有成竹地以为剑桥的那些“大亨”不过是绣花枕头,他们放的枪不过像爆米花。
爱默生喜欢吹笛子,他的笛膜是直接从康科德河水中的芦苇上取的。他的笛声悠起时,人们感觉在自然的风光中有一座美丽的门洞,门洞周围爬满了葡萄藤、开满了鲜花。在笛声的诱惑下,人们渴望走进门洞看个究竟。这种诱惑不可抵御。至于那微笑着的弄笛人,仍然显得神秘。人们把他看成是普鲁塔克笔下的哲人,一年中只有一天他才与人交谈,其他的时候他与宁芙和魔鬼相处。
在波士顿大家都听说过他,他常进城讲学。他的出生地离弗兰克林的和爱伦坡的只有一箭之地,都在人杰地灵的波土顿。人们记得他瘦的身影和消瘦的脸庞,也记得他讲课时那姑娘似的羞涩举止。然而在晚年,他却俨然有王者之气,一副不靠天不由地的样子。
在他人眼里,爱默生的生活没有目标。他放弃了一切机会,割舍了垂手可得的名利,不追逐世俗蝇营狗苟的东西。他有他的追求,那就是他认为的世间美好的东西。这种追求出自本能,有它内在的逻辑,不足为外人道的。
我是在冰天雪地的新英格兰冬季读到布鲁克斯对爱默生的叙述的,读完后发现书页上落了雪花,把雪花拈在手上,会看见晶莹的冰碴,透亮透亮的。我想这冰碴里大概有爱默生的宇宙和他追求的美的东西。秋天又一次来临时,我也计算起了归期,叶子再红了的时候,我已坐在飞北京的班机里,手上拿着一本布鲁克斯听写的书《新英格兰的花季》。倏忽七(又过了七年)年,去年的秋天我又一次去了康科德。七年前的小镇已变成了一座小城,路旁居然也有了停车用的计价器。小镇的人们开始厌烦游客了,书店的掌柜再不给你免费地图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4902-52493.html

上一篇:读<陈乐民集>
下一篇:人性的缺陷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