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读《四毛的人生》

已有 2626 次阅读 2012-10-20 15:53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杂谈, 现实性, 思想性, 四毛的人生, 小人物传记

1

2

3

业信:

我断断续续读完了你的书,得出的结论是:流水账,文学差距较大

的确,你的这本自传体小说已存放在我这里好几年了,一直没有读下去,可能因为电子文档还是不如纸质版,特别是当它成为一本书到时候,读起来就便捷,躺在那里就可以消受,而且还有那么多的童年故事可以怀旧。

记得小时候,我们对书充满了膜拜,特别是能够自己写一本书,是个很大的梦想。那个时代物质贫乏、技术落后,能够印成“铅字”的就是书。直到如今,虽然写一本书比较困难,但印刷成本大大降低,商业气息浓厚,粗制滥造的东西遍地都是,以至于“书”的神圣感大打折扣。尽管这样,少年的梦想依然绕絮心头,当你的这本20多万字的“书”像模像样地摆在我面前,我是带着几分钦佩的感觉读下去的。

虽然我多次有过写回忆录的想法,甚至动过几次笔,但至今没有什么进展。你能够如此专注地完成了它而且克服重重困难印刷了出来,是值得庆贺和获得尊重的。其中的酸甜苦辣虽然我能够体味而你则是深入骨髓的。我相信,你是怀着如释重负的轻松感到来的,毕竟做成了一件大事。在这里,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关于真实性

文学的生命力在于真实,真实的事物才具有无限广阔的美感和魅力。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文学所描绘出来的艺术世界,应该“使每个人看了它们,都认为是真实的。”清代文论家刘熙载甚至强调:“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的确,你在封面上明确注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其实除了绝大多数人名虚构之外,绝大多数故事则是真实的。把这么多真实的事件写出来,难道还不真实吗

真实的故事之所以不真实,不在于事件的泛泛描述,而在于深度的剖析,在于情节的选择。例如“友谊”是全书的一个主要线索,许许多多的“同学情深”故事贯穿其中。但是,难道友谊就那么纯真,那么美好,像你构筑的那样?那些所谓身份地位高而且对你有所帮助的同学难道不是对你伤害最深的?比如聂大新,难道他没有盛气凌人或者推诿、回避的时候?难道你总有平等的心情?对这种过程和心理活动的回避,就是一种失真。谚云,你越是在意什么,什么就对你伤害越大。文学不是歌功颂德,而是对人性的揭示,只有通过对这种“在意→被伤害”的故事情节和心理过程的深层挖掘,才可能把人性活生生地剥开和展现,才能打动和震撼人的心灵。因此,无论是丑恶还是美好,一定要深入挖掘。

二、关于哲理性

对于大人物而言,他的传记即使是流水账也有人追捧;对于小人物来说,别人对你的故事不感兴趣,只有饱含生活哲理的故事,还要添加几份幽默感,才会得到大家的青睐。因此,小人物的传记,必须带有更多的文学性。

三、关于时代性

人物生活在时代里,他一定保存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比如大饥荒年代、文革年代以及改革开放年代,一个人、一个企业在那个年代的生存状况,虽然是那个年代的的一个局部,但却要站在那个时代的高度,能够“一叶而知秋”,“一斑而窥虎”,以小见大。因此,虽然是描写生活,但选材非常重要,还要发挥想象力。

四、关于人物塑造

从某种角度讲,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塑造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鲁迅笔下的“阿Q”,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等等,既有时代感,又有局限性。作家就像俯视蚂蚁王国的一群蚂蚁,那些人物无论是别人还是自己,刻画的过程必须带有一定的批判性。好人有阴暗的一面,坏人有可贵的地方,既有事件记录,也有心理描述,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出活生生的人。

抱歉,我说的这些也都是外行话,你最好还是找个专业作家指导指导。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624518.html

上一篇:减肥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下一篇:现场评估考核汇报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7: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