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从《三国演义》的一个“错配”看学者的学术背景 精选

已有 10768 次阅读 2013-8-5 08:17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孟子, 三国演义, 曹操, 春秋, 关羽



《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

在罗贯中的小说中,说到曹操被追杀到华容道,走投无路时,对关羽说道:“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曹操在这里引用了两位古人的故事,庾公之斯是子濯孺子的学生的学生,庾公之斯为了报答太老师的教育之恩,在追杀太老师之时,放了太老师一马。这是一则古人知恩图报的故事,关云长“深明《春秋》”,熟知这个典故,于是就把曹操放了。

关羽的名字与《春秋》是连在一起的。关公是三国人物中在后世地位最高的,他之所以在中国成为“神”,成为“帝”,都是与《春秋》、与一个“义”字相关的。许多关帝庙里关帝老爷的塑像也都是关公读《春秋》。《春秋》在古代中国是“义”的代表,人们总是说《春秋》之大义。虽然《春秋》之义与社会俗文化的义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是,套用一句俗话,一笔写不出两个义字,在许多老百姓那里,关老爷和《春秋》的关系,几乎胜过孔夫子。

(民国瓷画:关云长读《春秋》)

但是,很遗憾,“曹操”在这里引用的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的典故,却出自《孟子》,而非《春秋》。两个文献记载的故事,无论是人物名字、故事情节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在意义上却有本质的差别。

先看《孟子》上的故事梗概(文言原文见附录)

一天,孟子和他的学生公明仪一起说话,说到古代的逢蒙跟羿学射箭。逢蒙把羿的本领都学得手之后,便想天下只有羿的箭术比自己高明,于是就杀了羿。对此,孟子说:“是亦羿有罪焉。”(这事羿也有过错啊。)公明仪说:“羿应该没有什么大罪过罢。”孟子说:“罪过倒不大,但是不能够说没有错。你看他交的什么朋友?我给你讲个故事。从前郑国派子濯孺子去打卫国,但是吃了败仗。卫国派庾公之斯追击他。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病了,不能够拿弓,我死定了!’又问给他驾车的:‘正在追我的人是谁?’驾车的回答:‘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便说:‘那我不会死了。’给他驾车的人说:‘庾公之斯是卫国著名的射手,您反而说不会死了,这有什么说法?’子濯孺子说:‘庾公之斯的箭法是向尹公之他尹公之他,人名)学的,尹公之他是向我学的。尹公之他是个正人君子,他所选择的朋友也一定是正人君子。’正说着,庾公之斯追上来了,问道:‘先生为什么不射箭啊?’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病了,不能拿弓。’庾公之斯说:‘我跟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又跟您学射箭。我不忍心用您的箭术来害您。不过,今天这事是国家的公事,我不敢不做。’于是抽出箭,在车轮上把箭头敲掉了,把无头之箭射了四支,然后就走了。这是报恩。羿教了逢蒙这样不知报恩的人,不是他自己也有过错吗?”

《春秋左传》上与之有相似之处的记载见《春秋左传·襄公十四年》,文言原文也见附录:

《春秋》记述了卫献公出逃。“尹公佗和庾公差这两个人被派去追杀卫献公,而给卫献公驾车是公孙丁。而当初,尹公佗学射于庾公差庾公差学射于公孙丁。庾公差说:‘如果我射,则为背叛老师,如果不射,我有罪也要被杀,射是合乎礼法的。’于是,只把箭射向对方的两个车轭,然后就走了。尹公佗对庾公差说:‘公孙丁是您的老师,您不好意思射他,他与我的关系就远了。我去射他。’就赶上去想射。谁知公孙丁把赶车的辔绳交给卫献公而自己弯弓怒射,把赶来的尹公佗的臂膀射穿了。”

这两个故事的共同之处首先是名字相近,其次是人物的关系相似。请看:《孟子》:“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子濯孺子”;《左传》:“尹公佗学射于庾公差,庾公差学射于公孙丁”。

尹公之他与尹公佗,庾公之斯与庾公差,非常相近。他与佗古音一样,斯与参古音相近。

所不同的是故事情节,《孟子》:被追的太老师失去了反击的能力,徒孙没有去射他的太老师,处在中间的学生兼老师没有在场,故事强调的思想是报恩。《左传》:学生不去射老师,而徒孙要去追杀太老师,结果反被所追的太老师射伤,这只是一段历史的叙述。

《孟子》是一部哲学和伦理学的著作,上面所说的“故事”是伦理的教导。《春秋左传》主要是历史著作,它记载的上述故事可能是真实的历史。显然,这里“曹操”提示关羽的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的典故,是《孟子》里面的故事而不是《春秋》里记载的历史。无论关羽如何熟读《春秋》、深明《春秋》里面的微言大义,也绝对不会在《春秋》里面读到“曹操”所说的“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本人不是研究小说的专家,也没有去查足够的文献,不知道过去是否有人曾经指出过这一点。

小说中曹操的话当然是生活在明代的小说作者所说。在明代真正读书的知识分子中间,《孟子》一书应当是从小就背得滚瓜烂熟的。就像如今我等40后、50后说话演讲时,自觉不自觉地会流出那红宝书上的词句一样,旧时的知识分子,说话、写东西,《论语》、《孟子》里的词句也是不用动脑筋就会出来的,而且会想当然地认为绝不会弄错。这是读书人的学习背景所决定的。

如今我们各个专业的学者,也都有各自的学习经历,也可以称为其学术背景。在讨论各种问题的时候,这种学术背景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间显露出来,而且会影响着该学者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研究方法甚至影响到所得出的结论。特别是在讨论一些涉及自己专业之外的问题之时,这种学术背景有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各位看看我们自己,看看我们的周围,是不是这样?

 

附录:

1.孟子·离娄章句下

逄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2. 春秋左传·襄公十四年

“初,尹公佗学射于庾公差,庾公差学射于公孙丁。二子追公,公孙丁御公。子鱼曰:‘射为背师,不射为戮,射为礼乎。’射两軥而还。尹公佗曰:‘子为师,我则远矣。’乃反之。公孙丁授公辔而射之,贯臂。”

 

 



https://m.sciencenet.cn/blog-612874-714203.html

上一篇:岂有说自己“垂范”之理
下一篇:慎言潜规则——批评要一针见血、实事求是

17 朱晓刚 李伟钢 尤明庆 曹裕波 陈安 白图格吉扎布 葛兆斌 曹建军 李育宗 唐常杰 武夷山 吕喆 鲍海飞 温世正 刘光银 苏德辰 decipher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