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培养状元和学霸的几点实用举措

已有 3214 次阅读 2015-8-6 00:20 |个人分类:经验交流|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状元, 学霸, 经验分享

培养状元和学霸的几点实用举措

蒋继平

201585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体系下,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高考的状元,学校中的学霸。这是可以理解的社会现象。

我生活在美国,育有一子一女。他们都是学霸,儿子属于地区状元。今天利用个人时间,同时为了满足个别博友的要求,与大家分享培养状元和学霸的几点实用举措。

  • 保证孩子心身健康。这点大家都会同意的。但是,具体的做法上可能不尽相同。我们的做法是: 1心理上正面引导。 2生活上细心照料。我给孩子的一贯教导是:诚实,善良,公正和理智八个字。生活方面,尽量为他们提供最好的起居条件,让他们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做到衣食无忧。他们在学校的出勤率是最高的,也就是说,平时很少生病请假。正因为如此,女儿曾经拿回家学校唯一的全勤奖。

  • 尽量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 选择好的学区。因为每个学校的教育质量不一样,所以,选择一个好的学区是很重要的一个举措。为了孩子能够上好的学校,我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总是先查找当地学校的相关信息,然后在好的学区购置房产。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我在加州的Woodland 城市就职,但是,为了孩子能够上教育质量好的学校,我在远离公司的大学城, Davis,买了房子。这个城市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要比Woodland 高出许多。我这样做是要作出个人牺牲的。首先是上下班要多花许多时间开车,其次是Davis 的房价要比Woodland 高出许多。

  • 尽量住在离学校近一点的地方。这样做的好处是节省很多时间,既节省孩子的时间,又省去父母接送的时间。我在Davis 买的房子,就在一所小学和一所初中的旁边。当时,儿子在读初中,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他们上学只要几分钟的步行,非常方便和安全。当然,这样的房子价钱一定会高一些。

  •  为孩子准备各种有益的书刊,让他们多接触正面的知识营养。

  • 让他们进入优等队伍。在美国,一些初中和小学有智优班,也就是优等班,是把同年级的优等生与一般的学生分开来教的特殊班级。我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在这样的优等班接受教育。这种班级的老师比较优秀。

  • 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送儿子进幼儿园的大门时,对他说:“从这里开始,你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因为我不能和你一起进教室帮你。”我对女儿也是如此要求。我们几乎从来不帮孩子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这样的话,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自己解决难题的能力。

  • 言传身教,开启智力。在他们上中小学这段时间,我在家几乎不看任何电视节目,除了了解一下新闻外,我把主要精力花在他们的教育上。不过,我不是和他们做作业,而是带着他们玩各种游戏,重点是智力游戏。在游戏中启发他们的智力,教会他们一些基本技巧。我们玩得最多的游戏是加减乘除24点速算法。这个游戏对小孩子的数学基本功很有帮助,尤其是心算和快速反应能力。顺便说一下,一些团体比赛需要的就是快速反应能力。我的孩子因为这方面的才能,经常代表学校参加这样的比赛,他们经常在当地的电视台上实况播出。

  • 鼓励引导,不施压力。我很少给孩子布置课外作业,有时恰恰相反,不让他们整天看书做作业,而是带他们出去玩。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给于及时的鼓励。对他们遇到的难题,希望我帮忙的时候,我不是给他们做具体的回答,而是启发他们思考的方略。

  • 打牢基础,开阔视野。在养成心算和快速反应能力的基础上,我让他们接触各种知识面,从搭积木,玩魔方,拼字,各种棋类,牌类,多种乐器,SAT ACT, AP 课程的材料准备,我有时陪他们一起玩,但是,在所有的状况下,我都是按照他们的人生进程提前为他们准备好各种材料。顺便说一下,我在[家到搬时方知富]一文中说,家里的东西确实很多,但是没有提及具体的内容。这里借此补充一点,家里几乎有中外各种棋类,牌类和球类,仅棋类就有十几种。我们不是学艺术的,更不在艺术行业谋生,但是,家中仅小提琴就有四把。

好了,我不多说了。我在这里声明一下,这是我在美国的个人育儿经,可能不适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不过,有些东西应该是通用的。我希望感兴趣的读者在读完这篇博文后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同感或者启发,那就不枉我的一片苦心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3132-910907.html

上一篇:如何渡过人生的三道坎?
下一篇:给海归们的一个倡议

2 吕洪波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8: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