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蔚蓝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ongkell lliang Lee 华中农业大学

博文

近日景况之每日必修课

已有 3101 次阅读 2009-8-2 14:20 |个人分类:记忆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近日景况之每日必修课

天空蔚蓝文    李良的博客(090801)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因为时间也是稀缺性资源。对时间科学规范的管理利用,是使工作有序高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对照日志,梳理一天、一周乃至一个月的工作,发现时间在不知觉中从隙间溜走,可日志上寻不得半点有重要乃至突破性工作进展记录的笔墨。精算一天,从清晨7点到深夜23点的16个小时内,大半时间被日常琐事所充斥,而真正用在学习时间上的,每日必修课又花去部分时间,所以一天忙下来,并没看见有多少收获。

    的确,每日必修课占去了学习时间的很大一部分,但它是我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更多的再做打基础的事情,它的执行让我的根基更加结实、厚重,前进的步伐更为有力。“每日必修课”的提法已是两个月前的事了。坚持到现在虽说情况已有些变化,但更多的是朝完善的方向发展的。下面将一一阐述:

    1,跑步和散步

    关于跑步前面已写过些文字,不再赘述。早晨起床后从寝室出发,沿湖边转回来共需17分钟,大概3千米的样子。从4月6日开始坚持到现在近4个月了。锻炼对身体是有好处的,效果吗,一半会儿是看不出的,不像吃药治病,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益处是潜在的。当然对于锻炼的最佳时间一直有争论,说晨练并不适宜。而现在我的情况也有点变化:就在几天前,早晨感觉特别乏累,起床较晚,随将跑步时间调至晚上10点。不管什么时间,这次一定要坚持下来,至少坚持到明年毕业。

    每日黄昏时分,晚饭之后的我将花去半个小时沿湖边遛上一圈,这个习惯是从年初开始的。当处想的并不是为了悠闲或散心,更多的基于锻炼身体的考虑。以前几次提议跑步都中途夭折,自己不喜好体育,从未进过球场,而自己的身体又是那样的羸弱,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能因为现在年轻就拿身体做赌注,可跑步又没坚持下来,该找个什么替代性锻炼方式呢?便想到了这个简单的方式——散步。尽管有没有效果还不敢肯定,但利用这段时间让自己在户外透透风、梳理下思绪、静下心来想些问题,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尽管现在跑步锻炼身体了,但仍继续着我那悠闲的“散步之旅”。真的成为一种习惯了!

    2,外国语学习

    武夷山老师《战战兢兢谈学习方法中提到“对于没有把出国作为确定目标、但重视外语的人,阅读与翻译能力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我是赞同的。对科技工作者来说,英语的重要性我想不必多做解释。尽管从初一开始学英语到现在已有12个年头,但那水平是不好意思说滴!听、说、读、写、译没一样拿的出手的。时至今日仍未通过六级考试,尽管通过了也不能说明什么。

    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中,不得不提研一有段时间我对文献的疯狂翻译,虽说现在看来并没什么可提的价值。因为一是翻译的支离破碎,二是译完后也不清楚文章说的什么内容,但这毕竟为自己日后阅读专业文献打下了基础。对于研究生,只要三年不是完全混下来的,即使英语水平很差,看一半的专业文献还是可以的,而这是最需要的,因为这是参加工作的过来人的经验之谈。有了电脑后,去年6月底开始练习Special English听力,一年的光景,中间也停顿过很长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拾起它坚持下来了,进步是看得见的,尽管并不算大,不过我并不灰心,语言的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速成的,坚持和积累才是王道。虽说工作中要求更高的是口语能力,但听力也是基础,所以我想以听力为突破口来提高外语。

    现在的状态时,听VOA Special English最起码可以脱稿听懂大意了,脑袋也不会经常溜号了,可有时听到一个句子半晌反映不过来它的意思,让我确确实实感到语感还未完全培养起来,另一个侧面说明阅读量不够。每当练习一段时间,自我感觉良好时,说明学习方式要改变啦!因为此时的学习状态处于了一个平台期,要采取新举措来突破这个平台期,从而跃上一个新台阶。我开始练习听力一无目的,二无压力,所以尽管练习了有一年的时间,并未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不过就在昨天,我调整了练习方式,接受众多网友的经验,开始“听写练习”,结果59'的材料,我足足花了20分钟。我现在仍在坚持学英文,主要是有一种想出去的冲动,并不完全六级未通过的原因。我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出去、出去干什么,我还未细想过这些问题,但看看现在世界间的频繁交往,听听那些参加工作的过来人对学英语的看法吧!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3,读书读报

    首先第一个要读的是每天温习羊皮卷。购买并学习《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是两年前的事了,十张羊皮卷,前半部分学的还算认真。今年春天再次提议温习它,也许天天读,会感到厌倦的时候,可有时就会突然发现一句普通话语背后所隐含的深刻哲理。以“目标”为例,看看其中的几段论述:


    成功誓言之二:当一个人养成制定目标完成计划的习惯时,他已经赢得了一半的成功。

    成功誓言之七:一旦我目标明确地生活……;我将确立我的目标,把它们永远铭记在心。

    羊皮卷之八:我要为每一天、每个星期、每一年,甚至我的一生确立目标;高远的目标不会让我望而生畏……;我要常常像世人宣告我的目标。

    成功誓言之八:每天当我写下当天的目标时,……


    对于如何来理解“养成制定目标完成计划的习惯”和“写下当天的目标”这两句话呢?我想陈应泉的“计划-工作-总结”模式是最好的阐释(陈应泉《读博总结——从本科生成长为博士生

    能够完全理解掌握羊皮卷的精髓,并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武器,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个就是读论坛求职工作版块中过来人写的精华帖。下半年我也面临着找工作,提早动手收集信息、了解动态、获取经验,让自己在求职路上少走弯路是必须的。看这些东西,也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经验,更重要的是促进自己转变观念——即用社会思维而不是学生思维去看问题。虽说我早就提到读研的朋友们不要再把自己当学生看待了,可毕竟身处学校里,我并不能摆脱学生气,社会的运行机制跟学校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但角色转换早晚是要发生的,是一个人进入社会、融入职场的关键点。

    现在普及的网络也使快餐式文化和软阅读流行起来了。一味沉溺网络的人们无法再抽出时间、静下心来读书了。为了给自己一个独处的空间,抑或防止自己被虚拟所吞噬,我将每天抽出20分钟时间捧书闲读。当然了,另一层的考虑是积累自己的人文常识。

    记不清那位老师博客中谈博士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中有一条:“对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上没有错误的认识”,我越来越感到这句话的分量了。比如标准差和标准误有什么区别,并不是每个参加毕业答辩的研究生们能搞清楚的。所以现在我每天花半个小时去阅读教科书,当然也是为自己走向工作做最起码的理论知识储备。

    Reader新闻订阅中我选择了《邯郸晚报》。说起读报,那是大学三年级,每晚去图书馆除了完成半个小时的英文杂志阅读外,首选《邯郸晚报》和《河北日报》来读了,毕竟自己是邯郸人,又在此地上学。当下选订该报,不仅是出于对家乡发展变化的关心,更多的是留心当地的发展政策,因为日后涉及到父母的医疗、户口、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都落在我的肩上(这让我想起了“凤凰男”,虽说我在外混的并不算好)。此外我还订阅了科学网新闻,自己也凑合算了科技工作者吧!尽管背景不好、学历不高、能力不强。

    另外,每天除了上Reader读几条新闻,就是漫无边际地浏览网页,这浪费了自己好多时间,也是自我感觉忙活了一天,没什么收获的罪魁祸首。在这方面必须以予严格控制。

    4,记工作日志、总结制及看电影

    日记,大学写过两年,当时源于第二阴影区,后来停笔了,那些文字也全部丢掉了。去年年底再次开始,不过这次是记工作日志。日记跟日志的区别:日记在于记述情感心理活动,而日志侧重工作内容和对问题思考的记录。

    我的日志犹如流水账一般,不能跟陈应泉的相比;我也曾想模仿他的“计划-工作-总结”模式,也只能是邯郸学步。别人的经验确有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我想是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学习制度才是最重要的。此外,前段时间我一直想试行类似备忘录形式的“计划-执行”制度,效果不佳。不过鉴于前面撷取羊皮卷中几段对“目标”论述的肯定,我仍将试行“计划-执行”制度,从而培养自己的执行力。

    年初提出的每两周一总结的制度一如既往地坚持着,尽管实质不过是对两周来的日常琐事的汇总,但仍是有坚持下去的意义的。毕竟这让我抽时间梳理了这两周的工作生活情况,虽然学习上没什么起色或特别的进展,而建议呢,也多是老生常谈的那几条。曾有每周写篇文献总结的想法,还在萌芽状态就已夭折,就像我想每周写篇英文日志一样。自己的执行力还得培养。

    至7月底,已看了登记中的50部电影。年初提出每周末看一两部经典影片,争取毕业前看上百部优秀影片的计划,从未间断过。也好,周末看电影一方面在放松休息下,一方面从电影中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王统石博士援引杨凤老先生的一句:“我没有偷懒,这一辈子”,着实让我震惊。抑或是老先生“亢龙有悔”的体现,可对小字辈的人来说,“没有偷懒”四字足有震撼力,“终日乾乾”的图景跃然纸上。是啊!在现代社会浮躁的大环境下,前辈们惜时如金、勤耕不辍、严谨治学的态度,乃吾辈望尘莫及,也是吾辈学习的典范!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2470-247009.html

上一篇:原则、民主与开放
下一篇:写博,不为什么

1 王力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