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从西晋荀勖“定古尺而度简长”说部分清华简或伪

已有 2829 次阅读 2022-8-22 12:52 |个人分类:清华简|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引子:假想千年之后您从海外购回铅字排版印刷的许多书籍,说是正规出版社供给王室的;不过,有些开本似乎比较特别,且每行字数26~32 不等,其中一本的行均字数低达通常的80% 。 检测书中所夹的两片废纸,就能让您相信所有的书籍都印刷于千年之前吗?不能!您一定会对书籍进行直接的检测,而后才能安心阅读和赏析,并让同学解读和研究。


尺长是政权属性的标志,但先秦尺长唐代之后已不能知晓。西晋荀勖(?289)从汲冢出土器物发现周尺,可惜后来又失传——《穆天子传》序言有臣勖前所考定古尺度其简长二尺四寸,以墨书,一简四十字 

1   周文王于BC1038 受命建元,将岁首从商朝以秋分为基准推后到冬至为基准,定周尺21.5 cm而弃用商尺19.7 cm受命十二年BC1027 武王灭商后周尺应用至全域。BC350 商鞅变法秦国制定尺长23.1 cm,逐步推广至全域,并为汉朝沿用。

前两个年代源于《古本竹书纪年》“自武王至幽王二百五十七年”、“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寿百岁也”以及笔者编排的金文历谱。该书是清朝朱右曾及近代学者王国维等从引用西晋《汲冢纪年》的书籍中辑出,而原书是西晋荀勖等人整理汲郡(今河南卫辉)魏襄王墓所出竹简而成,或失传于唐宋之间。

西晋社会用尺24.2 cm或稍长,但乐律用尺仍是秦汉尺23.1 cm;荀勖所定“古尺”源于汲冢出土的玉律和钟罄,“度简长二尺四寸,而一简四十字”。清华简《良臣》与《祝辞》顶格书写,一简26文字布局舒朗,字间距均匀,如有界格参照[1];其简长32.4 cm周尺21.5 cm的一尺五寸过1.5 mm,被契口分隔为13136.4 cm即六寸(12.9 cm)、六寸、三寸的三段。二尺四寸的40字与一尺五寸的25字正好协调,即每字占用6分的长度。《汲冢竹书》出于王墓想来形制规则,荀勖所说古尺就是周尺21.5 cm

荀勖在1750年前知道应考定古尺而度量简长,所得二尺四寸合理可信。又及,美国汉学家倪德卫和夏含夷认为《今本竹书纪年》同样源于汲冢,依据一简40研究竹简次序的错乱。

2 如果器物存在尺寸,那么以合适的尺件量测恰当的位置所得规整,或者说若干长度数据的公因子就是寸长。以尺鉴宝:子龙鼎和清华简 说过,《筮法》竹简在纵向明确分隔,即具有多个长度数据,可以确认适用秦汉尺23.1 cm。又,CNKI 中以“主题:清华简;篇名:《筮法》”检索有刊物论文48 篇,尚未见尺度研究。 XUNXU 2.jpg

63支简长 35 cm,数据精度不明。上图以右侧高度15.1 cm (相当于15.1 34.88 cm)调整照片,图上尺寸都是精确的,博友可以确认其他部位的尺寸——实际设计精度达到1/4 秦寸。又,与《筮法》密切相关的《别卦》,简长16 cm,数据精度不明;因内容明显分为七段,七秦寸(16.17 cm)没有疑问

此前已说《算表》有21支简,长43.5~43.7 cm,适用周尺21.5 cm,每段一寸,二十段共43.0 cm,两端余羡合5~7 mm (12 mm可作参照)因有契口对简长的分隔,《良臣》与《祝辞》简长32.4 cm也是适用周尺。

3 清华简中有秦汉尺和周尺两种尺度。不过,大量竹简45 cm 或稍欠,如《系年》138支简长44.6~45 cm,是周尺21.5 cm 二尺一寸(45.15 cm),还是“伪尺22.5 cm”的二尺呢?可惜,从单一的竹简长度并不能判断适用尺长。《子産》简长 45 cm,三个契口相距21.421.5 cm[2],正好一周尺;不过,其他篇章并不如此。

且将《系年》《金縢》《子産》等简长45 cm 看作周尺的二尺一寸,如果每字用六分长,则一简应该35个字,与简宽6 mm 3分协调。不过,《子産》最后一简14字,其余28简不计重文、合文的字数26~30[2],平均不足28字,每字用七分半长。下图右侧《系年》第四章六支简字数 29303029284;而《金縢》十四支简,最后一简 3字,完简11支字数29~32,平均不足30字,即每字用七分长。

XUNXU 1.jpg

笔者的疑问是,清华简是正规的书籍,专业人士抄写会每简字数26~32 不同?此外,若按每简35字抄写,则《子産》用简从29支减少到23支,《金縢》从14支减少到12支,而《系年》则可减少用简20支。请注意,简宽6 mm 3分,单字占用六分长,仍属“文字布局舒朗”[1]。

部分清华简的真伪存在疑问——我只是说存在疑问,并没有作出判断

[1] 李松儒. 清华简《良臣》《祝辞》的形制与书写. 汉字汉语研究, 2020,(1):32-38

[2] 李松儒. 清華簡《筮法》與《子産》字迹研究. 简帛, 2020,(2):29-64

[3] 倪德卫.《竹书纪年》解谜. 魏可钦,解芳等译;邵东方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4] 夏含夷. 由清華簡《繫年》論《竹書紀年》墓本和今本的體例. 简帛, 2021,(1):45-73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5648-1352143.html

上一篇:清华简《良臣》《祝辞》适用周尺(附北大简和安大简的尺度)
下一篇:从一字多形说部分清华简或伪

18 郑永军 杨学祥 周少祥 武夷山 李学宽 李宏翰 许培扬 张晓良 杨正瓴 孙颉 马德义 刘钢 史晓雷 段含明 赵福垚 宁利中 黄河宁 史永文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5: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