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白奚:稷下学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自由与百家争鸣(4)

已有 461 次阅读 2024-1-19 16:39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哲学教育,2021-11-08 

注释

[1] 《诗经·大雅·板》。

[2] 《国语·齐语》。

[3] 徐干《中论·亡国》。

[4] 《史记·田完世家》。

[5] 《盐铁论·论儒》。

[6] 《孟子·告子下》。

[7] 转引自戴望《管子校正》。

[8] 《尚书·尧典》曰:“帝尧曰放勋”。

[9] 《论语·季氏》。

[10] 《孟子·滕文公下》。

[11] 《商君书·更法》。

[12] 《慎子·佚文》。

[13] 这里牵涉到稷下学宫的地理位置。关于稷下学宫的地理位置,历来是众说不一,但都认为学宫因齐都临淄城之稷门而得名,“稷下”即稷门之下或之外。然而稷门的具体位置何在,却长期聚讼不下。笔者曾到临淄齐国故城遗址进行过实地考察,知古临淄城由大城与小城组成。小城即宫城,位于大城(郭城)的西南一隅。关于稷门所在位置,一种意见认为是小城的西门,主要以《史记》、《别录》、《水经注》等古籍的记载为根据。另一种意见认为是小城的南门,主要以考古资料和地理学等方面的常识常理为依据。《管子学刊》1989年第2期刊载的《稷下学宫遗址新探》一文,认为稷下学宫所在的稷门,既不是小城的西门,也不是小城的南门,而是大城偏北的西门,亦可备一说。稷下学宫的确切地理位置是历史地理学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故仅于此做一简单的介绍。

[14] 孙开泰《稷下学宫创建于齐威王初年考辨》,载《管子学刊》1994年第1期。

[15] 《史记·滑稽列传》。

[16] 《史记·田完世家》。

[17]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18] 《孟子·梁惠王上》。

[19] 《史记·田完世家》。

[20]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21] 同上。

[22] 《盐铁论·论儒》。

[23] 郭沫若《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

[24] 说见孙以楷《稷下学宫考述》,载《文史》第23辑。

[25] 说见胡家聪《稷下学宫史钩沉》,载《文史哲》1981年第4期。

[26] 说见蔡德贵《稷下学宫盛衰原因论》,载《济宁师专学报》1984年第2期。又见刘蔚华、苗润田著《稷下学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42—43页。

[27] 据《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之父靖郭君田婴乃齐威王少子,孟尝君乃威王之孙,田婴死后,孟尝君承袭了封地薛。又据杨宽《战国史》,孟尝君承袭薛地在宣王晚年,闵王即位后,孟尝君专权,闵王七年,发生了“田甲劫王”事件,孟尝君被迫出奔回薛。故田骈奔薛当在闵王七年之后。对照上文所引《淮南子·论儒》的记述,此事亦当在闵王之时。

[28] 《史记·燕世家》。

[29] 《荀子·王霸》。

[30]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31] 《新序·杂事》。

[32] 《风俗通义·穷通》。

[33]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34] 《战国策·齐策四》。

[35]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36] 《盐铁论·论儒》。

[37] 《战国策·齐策四》。

[38]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39] 《荀子·正论》。

[40] 《太平寰宇记》卷十九引《史记》曰:“髡死,诸弟子三千人为缞绖。”今《史记》无此语。

[41] 《战国策·齐策三》。

[42] 《战国策·齐策四》。

[43] 《史记·滑稽列传》。

[44] 《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

[45] 见蔡德贵《论稷下学宫的性质》,载《齐鲁学刊》1983年1期。

[46] 齐威王时所铸“陈侯因次月敦”上有这样的铭文:“皇考孝武桓公(即桓公田午),恭哉,大谟克诚。其唯因次月(即'因齐’,威王名。),扬皇考昭统,高祖黄帝,迩嗣桓、文,朝问诸侯,合扬厥德。”转引自民国九年修《临淄县志》。【次月——此字上“次”下“月”,属金文,请造字】

[47]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48] 《战国策·齐策一》。

[49] 《礼记疏》卷四十三引。

[50] 顾颉刚《“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载《文史》第六辑。

[51] 参看本书第九章第三节。

[52] 郭沫若等著《管子集校·弟子职篇第五十九》云:“《弟子职篇》当是齐稷下学宫之学则。”参看《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7册第38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3]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集解引。

[54]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55]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正义引《鲁仲连子》。

[56] 《史记·平原君列传》集解引刘向《别录》。

[57] 《史记·滑稽列传》。

[58]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59] 《庄子·天下》篇成玄英疏云:“姓彭名蒙,姓田名骈,姓慎名到,并齐之隐士,俱游稷下,各著书数篇。”

[60] 说见郭沫若《十批判书》中《名辩思潮的批判》一文,载《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2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

[61] 《荀子·正名》曰:“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同于告子“生之谓性”的主张。

[62] 《孟子·告子上》。

[63] 王先谦《汉书补注》引钱大昕曰:“接、捷古字通”,可见接子即捷子。

[64] 成玄英谓季真与接子俱游稷下,恐未必。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接子考》中指出:“季真事迹多在梁,其一时交游亦以梁为盛。成氏谓之齐人,游稷下,未审所据,岂以接子而连类说之耶?”可见,据成玄英之言难以断定季真也是稷下先生,他说季真游稷下,很可能是由于季真与接子连称而致误。季真与接子的争论很可能并不发生在稷下。

[65] 转引自张秉楠《稷下钩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165页注3。

[66] 钱穆《接子考》,载《先秦诸子系年》。

[67] 参看郭沫若著《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和钱穆著《先秦诸子系年》。

[68] 参看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和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69] 《风俗通义·姓氏》曰:“楚有贤者环渊,著书上下篇。”显然系根据的《孟荀列传》。

[70] 参看周立升《环渊考辨》一文,载《齐鲁学刊》1983年3期。

[71] 《吕氏春秋·君守》曰:“鲁鄙人遗宋元王闭,元王号令全国,有巧者皆来解闭,莫之能解。儿说之弟子请往解之。”宋元王即宋王偃,其国为齐闵王所并。儿说的弟子当闵王之时,儿说则当宣王之时,早于公孙龙。

[72] 见钱穆《田骈考》一文,载《先秦诸子系年》。

[73] 转引自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版中册第609页注1。

[74] 此段见于《老子》三十九章,原作“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75] 《汉书·艺文志》儒家类有《徐子》四十二篇,不少学者认为是徐劫所著,其实未必。孟子有弟子徐子名辟,《孟子·滕文公上》和《离娄下》两次提到徐子,焉知此《徐子》不是徐辟所著?

[76] 《太平御览》卷一八四引《鲁仲连子》。  

[77] 《艺文类聚》卷九十九引《鲁仲连子》。

[78] (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鲁仲连子》序。

[79]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李贤注引《慎子》曰:“兔走于街,百人追之,贪人具存,人莫之非者,以兔为未定分也。积兔满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定之后,虽鄙不争。”《吕氏春秋·慎势》引慎子云:“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故治天下及国在乎定分而已矣。”《商君书·定分》亦曰:“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也。夫卖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

[80] 《史记·论六家要旨》。

[81]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82] 《庄子·逍遥游》称道宋荣子(即宋钘)“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表明宋钘思想与道家相通。

[83] 《孟子·告子上》赵岐注。

[84]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述邹衍之学曰:“然其要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盐铁论·论儒》也说:“邹子之作变化之术,亦归于仁义。”

[85]《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86] 《庄子·天下》。

[87] 同上。

[88] 同上。

[89] 《韩非子·五蠹》对合纵连横做了简捷明确的解释:“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90] 《汉书·艺文志》。

[91] 同上。

[92] 说见郭沫若《十批判书》,载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2集。

[93] 《汉书·艺文志》引。

[94] 《汉书·艺文志》。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1418618.html

上一篇:[转载]白奚:稷下学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自由与百家争鸣(3)
下一篇:[转载]蒋寅:学术史的两个视角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4: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