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zcljz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hzcljz

博文

甘南州人工养麝试验示范的探讨

已有 1943 次阅读 2018-9-29 10:44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甘南州, 人工养麝, 试验, 示范, 技术

甘南州人工养麝试验示范的探讨

李俊臻      

(甘南藏族自治州农林局747000

 

甘南州地处甘肃省南部,是我省重要的天然林区和野生动物分布较多的地区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全林区有哺乳动物62077种,鸟纲动物1533154种,其中珍稀野生动物4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种,二级保护动物26种。在众多野生动物中,由于麝香的经济价值和医疗价值很高,从而使这一经济动物遭到掠夺性猎捕,成为濒危物种。

一、基本情况

(一)麝的生物学特性

麝,别名香子,香獐、獐子。麝香为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它的种类及生活习性:

林麝Moschus berezorsRii Flerou主要分布在舟曲、迭部、卓尼、碌曲、夏河等县。玛曲、临潭也有少量分布。雄体身长7780厘米,肩高50厘米,尾长4厘米,耳长11厘米,后足长24厘米,头部较小,体重14kg;雌体身长8082厘米,肩高50厘米,尾长3.5厘米,耳长11厘米,后足长24厘米,头部较小,体重15kg。毛色发暗,颜色较深,多单独行动。

马麝Moschus siganicus 主要分布在舟曲、迭部、卓尼三县部分地区,体大如羊,毛色发白,冬季有时35只组成一小群。

雄麝在腹部脐与生殖孔之间有一麝香腺,呈囊状称香囊,其分泌物即为麝香,有浓厚的香气,马麝分泌的麝香质量差,数量少,林麝分泌的麝香数量多而质量好。

麝一般栖息于灌丛、阔叶林针叶林下较为平坦的地方,林麝多在海拔20002700范围活动,马麝多在30003500范围活动。栖地不固定,栖地大小为80100厘米,栖地不排便。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等植物为食,夏季也食桦树叶及柳树叶,每天到溪流或泉水中饮水,且路线较固定。

雌雄麝每年1112月交配,翌年5月产仔,一般生一仔,也有生二仔的现象。幼麝23岁达到性成熟,47岁繁殖力最强,7岁以上生殖能力减弱,并且麝香分泌量减少,而且质量较劣。

麝的主要天敌有:豺、青鼬、狼、豹及棕熊等。

麝香味辛性温,能开窍辟秽,活血散结,催生下胎。用于治疗中风,突然昏倒,惊瘅、跌打损伤,疽疮肿,胎死腹中,胞衣不下等症。

(二)目的和意义

林麝和马麝是甘南林区重点的野生动物。去年十一月一日,国家已经将麝的保护级别由二级升为一级,列为濒危动物。在历史上,甘南州麝的数量很多,是我省的主要的麝香产地,由于近几十年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人为的滥猎滥捕,目前野生麝的数量所剩无几。为了保护和扩大这一野生珍稀动物的种群数量,同时给林区群众带来经济收入,在甘南林区建立一个人工养麝试验示范基地,实行人工养麝活体取香,对辐射林区群众保护野生动物资源,调整产业结构、脱贫致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1.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也是重要的基因库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在国家实施的林业六大生态工程建设项目中,就包括了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工程,建立象林麝马麝这样濒危灭绝的珍稀野生动物的人工养殖试验示范基地,符合国家关于保护野生动物的方针政策,通过人工养殖,可以扩大麝的种群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其数量不断减少的趋势,而且可以通过放归自然等措施,使野生麝的种群数量逐渐恢复。

2.国家在东北林区及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林区经济受到了很大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和林区群众收入大大减少。通过发展人工养麝活体取香这样符合林区实际的养殖业,对增加项目区群众的收入和脱贫致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目前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利用甘南林区的草地资源,养殖经济野生动物,对调整林区产业结构、活跃林区经济意义重大。

4.麝香为重要药材具有重要的医疗价值。由于掠夺性猎捕,许多地区已消失,甘南林区也已近绝迹。人工养殖不仅有利拯救这一珍贵稀有物种,而且通过活体取香可以获取一定数量的麝香,为治病救人发挥作用。

5.项目实施后,可以给甘南林区增添一个参观旅游项目,为社会各界和中小学生提供一个了解野生动物、宣传野生动物和保护野生动物的场所和基地。

6.养殖示范后在林区辐射推广,培养养殖专业户。使林区群众增加收入。

(二)可行性

1.人工养麝活体取香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显著,在四川都江堰和我省的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就有人工养殖的成功先例。为了搞好项目论证,20013月,我所曾派出2名专业技术人员去兴隆山保护区管理局参观学习。

2.据我省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人工养麝场和四川省都江堰市人工养麝基地提供的资料,麝成体约1015公斤,年产仔一胎,多数每胎一只,极少数为二只,2岁即为成体,雄体每年可活体取香815g,每克250元左右。开始取香时间为三月初,取香时不必打麻醉药。

3.其饲料主要为禾本科、莎草科等山中杂草,风干后供冬季饲用,拌和配合饲料,年饲养成本400/只。

4.种麝从兴隆山人工养麝场和四川省都江堰人工养麝基地引进,因兴隆山人工养麝场和四川省都江堰人工养麝基地现已将野生林麝和马麝驯化养殖成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及科研资料,这样就不存在克服马麝适应生活环境的困难,确保引种成功。

5.我所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3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名,林业工程师1名,助理工程师13人,林业技术人员6人,畜牧兽医专业人员1人。

6.协作单位碌曲县双岔林场在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利用职工相对剩余的条件,在试验驯养繁殖马鸡、饲养蕨麻猪、种植野生药材等方面,取得了种植、养殖等多种经营的经验。加上林场职工在开展多种经营方面积极性高,协助搞好这一项目的条件是非常理想的。

7.项目实施地点海拔2850左右,年平均气温3.2左右,位于林间草地,跟麝的野生环境完全一致,有利于林麝和马麝的生栖。

三、项目建设的规模和技术措施

(一)项目建设规模

计划在双岔林场洛措沟口稀疏林地中建设10亩地的养殖场,使麝在近似天然林的环境中生活,以便适应环境,有利生长发育和提高麝香品质。周围用高架围栏隔离,引进种麝32只,性比为824雌。以后通过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技术逐渐扩大种群数量。到2006年达到92只,其中雄麝40只,雌麝52只,并开始出售幼仔,当年共出售雄仔2只,雌仔6只。到2010年,总饲养数达到180只,其中雄麝93只,雌麝87只。8年共出售幼仔87只,其中雄仔30只,雌仔57只。并开始向林区群众提供种麝,同时对年老无生育能力的麝和产香少的老麝,更新(主要出售给供参观用的旅游区或动物园)。

(二)技术措施

1.选择养殖场址,在双岔林场洛措沟口较为平坦的稀疏林地中,选择便于修建围栏的地方作为养殖场址。

2.建立养殖场。采用高架细网围栏围成100×70的养殖场,围栏高3,立柱高4,间距2,丝网孔径8cm2,细丝粗2mm。在养殖场内建立砖木结构200m2房舍。

3.建设简易饲草贮存库60m2,作用是防止饲草受潮霉变。

4.租用20亩陡坡耕地,作为饲料基地,种植披碱草、老芒麦、野燕麦等优质禾本科饲草。

5.培训养殖专业技术人员,去四川都江堰和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养殖场参观学习和短期培训,熟练掌握养殖和取香等技术。

6.种麝购置和运输,分别从四川都江堰和兴隆山麝养殖场挑选体质强壮,发育良好的35岁的健康种麝。采用结实、抗挤压和耐碰撞的铁笼,一笼一只用厢式货车运输。

7.饲养方法采用以人工饲喂青饮料和风干的饲料为主,以觅食林间天然生长的杂草为辅,通过观察记录和麝本身的生活习性和规律,建立相应的管理措施。

8.病兽害防治:首先经常对养殖场内所有地方进行消毒灭菌,其次,定期注射疫苗,防止饲喂霉变或有农药污染的饲草,同时建立无菌消毒室,管理人员在进入养殖区时进行消毒,以免带入病菌。另外,还要注意防止青鼬、豺、狼等天敌的危害。

9.人工取香,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取香,取香后要及时消炎包扎,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造成损失。

四.年度计划

2004年着手建设场地,参观学习养殖经验,购买种麝。

2005年—2007年,人工驯养繁殖,使种群由10只增加到2535只,同时熟练掌握饲养、驯化、繁殖和取香技术。

2008年—2010年,扩大养殖数量到100只左右。

2009年,逐步在我州迭部、舟曲、碌曲、夏河、卓尼等县发展人工养麝农户25户左右,每户养殖45只。

五.效益概算

(一)社会效益

基地建设成功后,社会效益将十分显著。一是为全州养殖业树立了样板,对全州养殖业向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发展起到重大的示范推广作用。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培植新的增长点。二是扩大种群数量,满足社会对麝香的需求,为社会提供这一名贵的香料和药材。三是以利益驱动效应调动辐射林区群众的养殖积极性,将成功的技术经验向周围扩散。同时培养一批农民科技人才,提高林区群众的养殖水平,推动养殖业更上一个台阶。四是可以吸收一部分社会富余人员在养殖场就业。五是促进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经济效益

该项目的建设不仅有明显的社会效益,而且经济效益更加显著,雄麝成体每只每年可创收2400元—4000元,从当年开始收益,然后逐年增加,第4年取香收入可达3.6万元/年,卖种麝年收入可达8.4万元,计12.0万元。到第6年取香收入可达7.5万元/年,卖种麝收入可达21万元/年,计28.5万元,8年总计各项收入129.5万元,其中:产香1460,收入36.5万元;卖种麝87只,收入93.0万元。总收入减去项目总投资49.56万元;20062010年的饲养成本26.8万元;人工工资人均0.4万元/年,从20032005年三年雇用4人,需4.8万元;2006年增加到6人,需2.4万元;2007年增加到8人,需3.2万元;20082010年增加到10人,需12.0万元。年净收入30.74万元,加上存栏种麝177只的价值177万元和围栏及圈舍残值约1万元,总收入可达148.74万元,每年的效益在18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是十分显著的。这样既可增加林区群众的经济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也为林区群众创造一条脱贫致富的新途径。

(三)生态效益

通过人工养麝的辐射推广,麝的种群数量将大大增加,对野生麝资源的破坏也将减少,有利于恢复甘南林区野生麝的资源。对维护野生动物的生态平衡发挥作用。


    本文曾于2004年在学术会议上发表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0654-1137726.html

上一篇:甘南州林药结合型造林模式探讨
下一篇:甘南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阶段性评价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2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