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科技文献的精练:是态度问题,更是能力问题

已有 2621 次阅读 2012-9-13 08:57 |个人分类:栏目:科技纵横捭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论文, 国防, 能力, 中国工程院

文/朱大明
      “著作等身”、“下笔千言”固然令人敬佩,“惜字如金”、“短小精悍”更备受推崇。作为科技期刊编辑,笔者在审稿、排版过程中自然对论文的篇幅有种职业敏感,曾先后在《编辑学报》、《科技与出版》和《科学时报》上发表《期刊科技论文应适当限制篇幅》[1]、《科技论文表达的简明性》[2]、《科技报告当“减肥”》[3]等短文。笔者不敢奢望拙文能起到什么大的作用,只是有感而发。近来连续拜读《博士论文成了越码越厚的“空心砖”?》[4]以及《短文的份量》[5]等颇有意味的文章,略可说明学界“长篇大论”的现象依然较普遍存在,不禁再发议论,以示共鸣。
      现在一些博士生接受的“真理”是:“创新是能力问题,写得够不够是态度问题”;学位论文“应该越厚越好”[4]。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高伯龙在一封“致全国高等学校及教授、博士研究生的公开信”中,对此提出质疑:“阅读一些博士学位论文,感到页数越来越多,从10年前的一般不超过100页向200页迈进。这是不是向国际一流进军的标志之一呢?我感到迷惑。”[4]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坚在科学网博客中指出:许多学生喜欢把论文的绪论写得很长,洋洋洒洒三四十页。读者看了半天,还不知道作者想要干什么。而让他感到遗憾的是,“恰恰到了最关键的地方‘本工作的目的与研究内容’这一部分写得很不靠谱,或者是写不到点子上。”在论文篇幅越来越长的同时,博士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广受诟病[4]。而与我国学位论文要求不少于多少字的硬性要求不同,国外学位论文则一般规定不多于多少字或规定一个字数范围。从国内外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字数的态度可看出,我国部分高校对学位申请者的水平还有很大的不信任因素;国外学位论文则是在相信学位申请者认真准备论文的基础上,要求用精练的语言,良好的概括能力来完成研究项目的描述。
      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或科技报告等原创性科技文献必须是某一研究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新的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是作者对其创造性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的创作性文体。创新是科技文献的灵魂和精华。文章的分量从来不是以字数多寡篇幅长短衡量的。爱因斯坦提出著名的质能公式(E=MC2)的德文论文共3页,沃森·克里克表述DNA双螺旋结构的英文文章约1页。其都被公认为划时代的著作。这固然是特例,但也说明文献的份量与篇幅并无直接或必然关系。
      科技文献篇幅是影响其内容质量、出版成本以及读者阅读和信息接受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爆炸甚或信息泛滥使人们对有效信息的简捷获取更为迫切。虽然出版日趋数字化、网络化,纸本印刷对篇幅的限制因素减弱,但人们更渴望快速得到有价值的信息。文献的简明性也因此显得更为重要。为凑篇幅,大量复述已有成果或常识,只能使内容芜杂而埋没真正的创新点,其结果将严重影响文献有效信息的传达和学术交流的效果,进而导致“信息焦虑”。长篇大论固然缘于某些课题宏大、内容复杂、参考文献多,但是否更与计算机键盘写作与文献检索快速、方便而频繁使用“下载”、“复制”、“粘贴”操作有关呢?正如文献[6]强调指出的:新技术条件下,由于网络的海量空间和键盘敲击的快速,容易导致作者的无控制创作,将以往用二三页纸就可表达出的内容,弄成现在需要十多页纸才表达清楚,甚至出现虚胀;对整个出版物生产应提倡短下来、薄下来、精起来。
      其实,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不同研究课题、不同研究类型的科技文献篇幅客观上有较大差异,文献篇幅长短并无绝对标准。篇幅长短的唯一衡量标准是创新内容表达的简明性。
      说到底,一篇文献的质量水平首先要看课题的重要性、内容的先进性、创新性、科学性及其应用价值,并在有限的篇幅内简明表述其创作精华。而反观目前科技文献却较普遍地存在篇幅冗长等缺陷,其原因大概有:认为篇幅越长越有分量,内容越丰富;写作能力有限,难以精练;欲以篇幅掩饰创新能力匮乏和内容空虚而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殊不知,真正内行的评审专家或专业读者只看门道不看热闹,面对冗长繁琐的文本,很可能徒增烦恼和厌恶[3]。因此,无论是从突出论文精华、提高阅读效率,还是降低出版成本等方面看,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和研究报告等科技文献都应尽可能做到精练、再精练——为此,须推敲,再推敲。只有精练,才能凸出精华;只有推敲,才能更精准、更精辟。
      对待科技创作,是充数浮夸、虚张声势,还是追求创新、注重质量,当属态度问题;而要在有限的篇幅内精练表达更多的创新性内容则是能力问题。文献从研究、写作到审稿、编辑直至发表,是由作者、审者和编辑共同努力和把关的结果,更与科技绩效评价者的导向有关。作者撰写、专家评审以及编辑加工都应特别注意把握精练表述创新内容的原则和技能,力争做到观点新颖、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详略得当、言简意赅。这需要作者、审者、编者、读者,以及科技管理者的加倍努力。
参考文献
[1] 朱大明.期刊科技论文应适当限制篇幅[J]. 编辑学报, 2004, 16(4): 269.
[2] 朱大明. 科技论文表达的简明性[J]. 科技与出版, 2007(3): 27-28.
[3 ] 朱大明. 科技报告当“减肥”[N]. 科学时报, 2008-03-17.
[4] 雷宇, 范红玉, 夏梦姝. 博士论文成了越码越厚的“空心砖”?[N].中国青年报, 2011-08-25: 3.
[5 ] 介子平.短文的分量[J]. 编辑之友, 2011(9): 1.
[6] 刘春燕, 安小米. 学位论文写作指南[M].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44.
[7] 郝振省. 新技术条件下编辑出版工作面临的挑战[J]. 中国编辑, 2010(6): 53-54.
(责任编辑   王芷)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6909-612226.html

上一篇:科普出版是任重而道远的综合工程
下一篇:2012-24读者之声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