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作为理科生做诗为了什么?(范洪义作)
热度 3 万志龙 2021-12-7 16:10
我作为理科生做诗为了什么? 范洪义 有人问我为何作诗? 其实,我是门外汉,连诗词格律都不懂。开始学写诗时,只是觉得作诗有点像找寻物理对称性。后来,才知道做诗可以带来宁静的心情,是一种追求善良的过程,更是一个追求简约人生的捷径。最好的物理是简约的,所以物理学家加入作诗的行列也是天经地 ...
2752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3
形影不离的量子纠缠(范洪义作)
万志龙 2021-12-2 08:09
形影不离的量子纠缠 范洪义 近日,有学生来访,说读了我关于量子纠缠态表象的文章 ,对量子纠缠有了数学表现的认识 ,并问我从表观形象可否上升到心像。我说我已从前沿研究退下来 ,目前只能深化学习中学物理 ,对如今如火如荼进行的量子纠缠何高见之有!不过,我总是记得李煜 ...
1829 次阅读|没有评论
理科人学研随筆诗37首(范洪义作)
热度 3 万志龙 2021-11-29 14:14
理科人学研随筆诗37首 范洪义 窗濛几不净,勉为著书事。思潮暗起伏,脑力累张弛。感悟在简约,园通无瑕疵。写作稿酬微,徒劳为消时。 若有所思坐,煞无介事闲。待兔守株困,澡雪精神敛。云霞怎着色,潮汐何喧天。脑中走问题,坐卧必不安。 逛街每茫然,书城一铭求。揚揚万言海,苒苒文华休。寒窗士守志,飽 ...
3607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3
《水浒传》故事中的物理知识 (范洪义作)
热度 1 万志龙 2021-11-28 21:17
《水浒传》故事中的物理知识 范洪义 我年轻时曾看了一些金庸的武侠小说,内中的各色大侠身怀绝技,难以置信。说明作者缺乏物理知识。这也难怪,本来他写的就是娱乐性的。 但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老先生却是有物理知识的人 ...
2299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读书习研诗十二首赠友人(范洪义作)
热度 4 万志龙 2021-11-25 15:19
读书习研诗十二首赠友人 范洪义 有朋从远方来,索诗。我不会写诗,连格律也不懂 ,更何况是吴越人,平仄也唸不准。然此远朋执意要我拣几首给他,我不揣浅陋,作了以下这些交付,也许可博人一乐,了解读书人之辛苦。 人避江湖情易滞,做诗尽 ...
1841 次阅读|7 个评论 热度 4
唾手可得的物理科研项目(范洪义作)
热度 1 万志龙 2021-11-22 08:56
唾手可得的物理科研项目 范洪义 我获得中国首批博士学位至今将近40年了,每日仍揣揣不安,觉得务必不要辜负这头榜博士的名声,所以一直还在写书和指导学生写论文,免得让后人说你们这18个博士只是碰巧逢到了好时机,搭上了头班车,才成为首批。也免得洋人说中国博士论文只是走过场,事 ...
1898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话说量子积分学(范洪义作)
热度 2 万志龙 2021-11-17 07:52
话说量子积分学 范洪义 最近 ,看到一个数学家写的长篇文章 ,内说牛顿力学催生了微积分,使数学得以发展,但量子力学的诞生却没带来“量子微积分”,结果是让数学家学量子力学觉得非常困难。 &nbs ...
1659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建立简约的物理心像有赖辞达---夸方以智(范洪义作)
热度 2 万志龙 2021-11-16 09:38
建立简约的物理心像有赖辞达---夸方以智 范洪义 物理学家的爱好是从活生生的自然现象创造心像,如玻尔的原子轨道论。心像必须是简约的,因为自然界的规则本身从简。怎样表达心像呢?我国宋代苏东坡早就有阐述,他曾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形,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见也, ...
1441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聊斋志异》中《画壁》叙述的类量子纠缠故事(范洪义作)
热度 3 万志龙 2021-11-12 13:47
《聊斋志异》中《画壁》叙述的类量子纠缠故事 范洪义 如今,量子纠缠的诡异引起大众的好奇。其实,中国古人早就发现存在纠缠现象,如曾子啮齿痛心的事件。这里我再推荐一个更能吻合量子纠缠意思的故事。那就是蒲松龄的著作《聊斋志异》中《画壁》。 话说一位朱举人和孟姓朋友一起出游,遛 ...
1853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3
话说量子纠缠的根源(范洪义作)
热度 5 万志龙 2021-11-10 09:47
话说量子纠缠的根源 范洪义 古人云:“城有时而为湖,海有时而成田,固有非常之变,乌可以常理测彼昊天!”相对于宏纲已具的牛顿力学而言,量子力学便是不合常理的学问。随着时代的进步,宏观量子现象不断呈现,量子论的应用硕果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想了解它的人日趋增多,有关 ...
2082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9: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