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郭杰:性善·仁政·浩然之气——孟子精神世界的再认识
郭杰 2023-2-5 09:19
一、孟子:乱世的哲人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基本上居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因此,儒家学派最重要的思想家孔子和孟子,也就成为中国文化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这种情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的过程,究其根源,当然不能仅仅看作是某些思想家个人的天才和智慧的结果,而应 ...
1334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的类型分析
郭杰 2023-2-5 09:17
春秋战国时代,在神州大地上,一个崭新的文化群体在崛起。他们或纵横捭阖、身居要津;或著述立说,垂诸名山;或高蹈远遁,与世无争;或使气任性,路打不平。其间不乏追逐名利之辈,亦多落拓潦倒之流;既有高洁博雅之人,也见投机钻营之徒。他们表面上姿态各异、特点不同,实质上却又体现出深刻的内在一致性。 ...
4766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探求古典文史哲的真善美》序
郭杰 2023-2-3 09:35
杨树增教授是一位海内知名的古典文学专家,尤其在古典散文研究领域中,更是成就卓著,称誉学林。就个人而言,他还是一位令我由衷尊敬、受益良多的学长。 20 世纪 80 年代,我们曾共同受业于恩师杨公骥先生门下,攻读博士学位。树增兄学高于我,年长于我,他那严谨扎实的学风,勤恳刻苦的精神,正直善良 ...
1447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鹏岛琐谈(四)
郭杰 2023-1-29 13:13
一部人文经典,不一定非得是一部纯理论的著作 ——至少当年孔老夫子并不这么看。孔子聚徒讲学,他所使用的课本是“六经”,而《诗经》居其首位。一次,孔子站在自家庭院里,正在沉思人生意义或人类命运之类大事,他的儿子孔鲤小心翼翼地从旁边走过。孔子叫住儿子,问道:“学《诗》乎?”儿子有所愧 ...
1182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鹏岛琐谈(三)
郭杰 2023-1-29 12:58
近年来,学界颇以 钱锺书 ( 1910 — 1998 ) 、陈寅恪 ( 1890 — 1969 ) 二位先生相提并论。实则二人 ,一 为 文学批评家 , 尤以研治中国古典诗学见长 ,一 为 历史学家 , 尤以研治中国中古史学见长 ,学术领域 及 治学方法各不相同 , 年纪相差凡二十岁,学术行辈亦自不同 ...
1350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鹏岛琐谈(二)
郭杰 2023-1-28 13:50
《歌德谈话录》,(德)爱克曼辑录,朱光潜译。该书 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 ( 1749—1832 ) 晚年的谈话记录,由其私人秘书爱克曼辑录而成。歌德作为享誉世界的德国诗人,在中国当然也广为人知。无论是他早年的成名作、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还是作为 其 整个文学生涯的代表作、两卷长篇诗剧《浮士德》 ...
1148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鹏岛琐谈(一)
郭杰 2023-1-28 13:40
刘师培先生《中国中古文学史》,系其任教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门时授课之讲义,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印行于一九一九年。此书探赜勾沉,高瞻远瞩,史迹昭然,精见选出,洵为学术史上不朽之经典也。其论汉魏之际文学变迁云: “ 建安文学,革易前型,迁蜕之由,可得而说:两汉之世,户习《七经》,虽及子家,必缘经术。 ...
1365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故乡的歌》自序
郭杰 2023-1-27 09:18
多年来,因为学术研究和个人兴趣的关系,我阅读了较多古典诗歌,也阅读了一些当代诗歌。这种阅读,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使我对自然和社会产生了一些感悟和共鸣,进而产生想要以诗的方式把这些感悟和共鸣表达出来的愿望。这便是产生这本小小诗集的一点缘由。 人们知道,诗要有驰骋纵横、出人意 ...
988 次阅读|没有评论
[转载]深圳人文教育与需求要相称(《深圳商报》2007年5月29日)
郭杰 2023-1-26 08:24
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郭杰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的研究。目前他正在深圳大学给学生开讲老子思想和《老子》著作,结合这一话题,对于深圳正在热论的城市人文精神建设,他就人文科学建设等话题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和深大学子分享老子智慧之光 记者:深圳大学为全体学生开设 ...
1003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中国古典小说中诗文融合传统的渊源与发展
郭杰 2023-1-25 09:37
大凡对中国古典小说稍事浏览,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个深刻印象,即中国小说富于浓郁的诗情画意。形成这一审美特征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诗文融合的写作方法,不能不说也起到了极重要的作用。 中国本是一个充溢诗情的泱泱大国。早在两千多年前,民族先哲 ...
2175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5: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