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科学研究与科学出版业面对的尴尬 精选

已有 4774 次阅读 2014-12-2 18:0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数字化网络社会在改变着科学出版业的地位,而科学研究者的地位也因出版业行为而改变。一个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是:科学家因其出版的(含非正式出版)科学论文而获得认可,这种认可有实时的,也有延后百年以上的。

      科学出版业的要点是保存和纪录科学研究活动的结果。用科学家研究活动的结果来干预科学家的研究活动本身是一直被科学界反对的。从哥白尼精心安排其日心说出版可见早在近代科学产生初期,用科学家研究活动的结果来干预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就是很严重的。在随后的几百年里,有相当部分的科学研究是以个人自费出版,或后人编辑出版的。这个历史现象说明:选择性出版是科学出版业干预科学研究活动本身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传统印刷时代,科学出版业干预科学研究活动的基本手段是:1)选择性出版(选择读者多能赢利的);2)作者付费出版,或机构(含私人)付费出版。由于这个原因,部分科学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是没有出版的。

另外,很多想读到科学研究文献的人是读不到的。在上世纪70-90年代到北图(国图)借过书的人对此的体会可能是刻骨铭心的。到了本世纪初,高价的图书费用也使得很多读者无缘于其想读的文献。

这样的历史时代可以概括为:科学出版业主导时代。“出版或消亡”是对此现实的精确写照。而近几十年来的数字化出版时代给科学出版业代来了巨大的发展,文献爆炸成为了事实。

一个响应现实的评价体系出现了:论文分区。在出版物中,很多的出版文献被看成是没有价值的。而在评价体系的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还是:科学出版业。它们拥有评价科学研究结果是否为科学研究结果的事实上的裁判权。但是,附加上了强大的利益导向。这个时代可概括为:利益导向下的科学出版业主导时代

在科学界为自身制造出的这个潮流付出了代价并开始自省时,有一股潮流与科学出版业对抗了近二十年时间(从早期的联合抵制,到零费用开放存取)。他们追求:科学出版的根本目的是科学传承

但是,在数字化革命后,社会上的另一个历史潮流也形成了。那就是对科技文献的拒绝性阅读。搞科研的不读文献?不是的,而是拒绝读研究者看不上的文献(期刊,专著)。例如,我国的很多期刊就几乎没有除作者外的读者。就我所知,欧洲高校订的期刊也不多,很多期刊是没有读者的。也就是说,科学研究者越来越乐意于读自身选择的文献,而他们的选择原则越来越不同于科学出版社的出版选择原则。读者主导时代在数字化出版时代被开启了。

应该说,目前实际上在是由出版社主导向读者主导过渡的时代。其现实表现是:

其一,阅读低端文献的读者数量巨大,而阅读高端文献的读者递减。如果这个说法不好理解,可以换一个说法:读科普级文献的读者量巨大(相应的此类作者量也巨大);读学术专著或前沿科学研究类文献的读者量特小(相应的此类作者量也特小)。如果用未来学家的术语,那就是:读科学细小分枝类文献的读者群巨大(相应的作者群巨大),而读科学归纳推演类文献的读者群巨小(相应的作者群巨小)。在高校,很多优秀的讲稿作者并不选择正式出版,而是选择校内开放存取,作为一种动态的教科书。

其二,与传统印刷出版时代不同,科学出版业不再具有对科学研究文献的绝对化垄断,尤其是科学归纳推演类文献。与科学出版社对细小分枝类文献的主导性控制相反,大多数科学归纳推演类文献是以网络形式出版的,它们被控制在作者手中(很多此类文献,即便是正式出版了,作者也毫不客气的把它们放在网上)。在很多高校,教师在个人网页上搞个人论文开放存取。

其三,基础科学研究类文献有自身的零费用出版方式,而应用技术类文献的有商业价值部分大多数控制在相关公司手中。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实。

也就是说:基础类科学研究成果控制在作者手中,可商业化技术及应用研究结果控制在公司手中,出版商控制的是中间地带的文献。

用中间地带的文献来评价科学家及干预其科学研究活动就有问题了:1)基础类科学研究者不买账;2)手头有干货的公司不买账;3)中间地带的科学研究活动空前活跃,投入巨大,但是只能用出版论文本身来论证自身活动的合理性。导致社会性问题出现。

那么这个历史性潮流的走向是什么呢?读者支配时代的开始。而读者评价的时代也将在此期间逐步形成。读者评价时代的特征是:重要的基础科学类文献,学术性高度浓缩的文献将被因读者量小而被忽视。从而相应的科学研究者将被迫面对研究资金、人才奇缺的困境。而这种后果的始作俑者就是科学出版业主导时代的“出版或消亡”文化。

因而,为了科学研究结果的传承,在未来,基础科学研究者将不得不面对写长篇巨著的压力,以使读者能读懂其文献。而为了商业上的利益,研究者在发现其研究结果有商业价值时,研究者将越来越趋向于不发表他们的研究结果。科学出版业只能心不甘情不愿的出版以前被它们定义为垃圾的那类巨量文献。

就社会总体而言,以上的过程导致的基本态势是:优秀的科学研究结果类文献将是稀缺资源。它们被文献泡沫和读者主导所淹没。

      如果我们从这个现实来看,那就会得到结论:1)科学出版社所出版的文献不再是稀缺资源,从而订阅量急剧下降,用订阅盈利越来越不现实。2)出版社为获得预期盈利而把出版(加利润)费用转移给作者就是最理想的选择,尤其是在论文出版还能够支配科学研究评价时。3)高校将以拥有一批优秀的动态讲义作者作为教师而自豪,动态讲义作者将成为高校的稀缺资源。

      因而,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的,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一旦读者评价成为主流,科学出版将被迫的变成为由社会机构支配的服务性社会公益事业。目前,我们能够从部分国家基金机构要求开放存取看出这个特征。从而,以强制的方式,把科学出版(广义)的导向定位为:科学传承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419-847970.html

上一篇:高校改革的全球化风潮
下一篇:望山跑死马:科学上的哲学差距到底有多大?

17 武夷山 曾荣昌 姬扬 许培扬 徐晓 谢平 黄永义 杨文卿 王继华 张云 彭真明 钟灿涛 李天磊 zjzhaokeqin ybyb3929 Veteran11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