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令人担心的转化医学》续 精选

已有 7128 次阅读 2012-7-1 13:2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office, 医学

 

昨天《令人担心的转化医学》上了科学网的头条,也获得许多老师的好评,感觉有一些问题没有说清楚,这里在补充一文,以感谢各位的厚爱。

转化医学的基本特征是多学科交叉合作,针对临床提出的问题,深入开展基础研究,研究成果得到快速应用,实现从实验室到床边的转化,再从临床应用中发现新的问题,回到实验室,为实验室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提出转化医学的理由是什么?简单说就是临床发展不快,原因是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不够畅通,似乎是基础研究飞速发展,成果多多,临床研究发现的问题成堆,没有具体手段来解决。强强联合,珠联璧合,问题想当然地就可以解决。就是所谓的在基础和临床两座科研成果大山之间存在峡谷,需要建立转化医学这个高速公路的大桥。多么形象、精彩和令人信服的论述。

就这个山谷理论来说,如果从全世界角度来看,似乎有一定道理,但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基础和临床研究要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话题,交叉的困难,只有这样才有转化的必要和内在动力。但具体到一个大学或一个研究机构来说,这种说法就显得有点可笑。在某一个具体的研究单位,例如在一个医科大学的基础医学研究机构,大家有兴趣的很可能根本不是本单位附属医院的那些临床医生们日夜思考的临床疑问,甚至正是一些任何临床医生都不会思考的问题,这种情况就很难谈转化。因此,如果说转化医学研究,必须立足于国际范围,开展国际合作才能建立真正意义的转化。否则很容易形成无转化兴趣、无转化内容、无转化形式的一种转化大合唱而已。另外在建设转化医学中心时,千万不要只为获得更多研究经费,而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必须有开放的胸怀,要成为全世界的基础研究的转化平台,要给全世界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贡献出或提炼出急需转化的临床问题。并在国际合作中争取获得主动权,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关于存在基础和临床无法全面合作的情况,我自己曾遇到过,去年我曾经参加一个研究课题,是做脑外科手术后残留神经组织的损伤修复问题,这个问题表面上是个科学问题,很有必要,因为神经外科手术造成神经损伤是必然的结果,而这个损伤的方式和脑组织缺血、创伤等过去常见的研究内容不一样,过去因为没有动物模型开展研究,临床的研究也不多。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和一些神经外科医生交流,他们觉得这是一个科研笑话,因为神经外科的医生自己也清楚手术后损伤尽管客观存在,但那个医生都不愿意承认或者故意回避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一个自我贬低的问题,难道我的手术技术不够高,导致的神经损伤还需要去研究和治疗。这很象是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说不清。那么这样的研究是否必要?临床医生没有兴趣,难道这样的损伤就不是损伤,这样的问题就不是问题。没有临床医生的关注,就永远不要去研究?

许多人在论述转化医学的重要性的时候,经常把历史上的转化成功经验或者说典范来作为证据,例如把青霉素发现、阿斯匹林的发现、青篙素的研究作为转化医学成功的范例,那么问题是这些成功的历史故事并没有在转化医学提出时就成功了,也就是说无论是否提转化医学,转化医学的研究仍获得很大成功,这也可以作为反例,就是说不说,提不提没有关系,转化医学从来都不错。

从目前对转化医学的认识看,转化医学基本属于应用学科,或者以应用为主的研究内容。关于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讨论早已经很多,无论怎么样讲,基础理论的研究都不可以忽视和弱化,而目前强调转化医学的背后其实是突出应用研究为大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在国际和国家科研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过分强调转化医学,有可能会导致基础理论研究被相对忽视。从国际上考虑,欧美等科技领先国家,基础理论或者科学研究的基础积累已经非常可观,现在他们提出并强调转化也有一种可能,就是把中国、印度、巴西等这些新兴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纳入他们的转化研究战车。因为他们非常清楚,你们这些国家根本就没有多少值得转化的所谓基础研究积累,一旦你们把转化医学的中心、学会、经费都一一准备好,那么马上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你们要转化的都是他们的成果,都成为他们获得高额利润的潜在客户。当然我们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他们可以获得更多前期研究的样品,获得许多给他们开展转化研究的人才和研究经费。当然这可能也是我们在这种开放学术研究的历程中不得不忍受的一次被剥削。希望我的上述联想只是主观臆断。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174-587799.html

上一篇:令人担心的转化医学
下一篇:氢气治疗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14 许培扬 刘用生 张南希 吴飞鹏 曾庆平 贺乐 杨海涛 曾杰 郑永军 吴云鹏 唐常杰 刘蓉晖 zhangling dengshi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8: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