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科研最重要的是自我培养 精选

已有 10042 次阅读 2014-5-28 14:42 |个人分类:研究生培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今天有网友留言:孙老师,看到您写到物理学家转行做生物的增多。能否写一个化学家专攻生物的博文?现在深感传统学科日渐冷落。虽然强调化学知识对研究生物的重要性,学生不理解。我们化学和生物学科大类学生分流的时候,很多学生不重视化学课程的学习,学化学的很少。因是从事化学的,这个领域化学功底很强的生物学家,我不清楚。您是搞生物学研究的,能否在这方面提供一些很好的例子?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关于化学背景的人如何开展生物学研究。但我对这个方面没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只能根据个人理解回答如下。

一、化学在生物学上的作用巨大。

如果是这样,我的理解是肯定比物理学更有优势,因为从学科相似程度考虑,化学和生物学更接近。从宏观角度考虑,一切生物学过程都应该存在化学的本质,生物学现象的化学解释往往是生物学发现的主要基础。在生物学发展过程中,化学的作用和地位一直十分重要,生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都是长期以来热门和重要的生物学研究领域。从一定意义上考虑,大多数生物学的关键发展都和化学存在密切联系,例如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虽然是获得的医学生理学诺贝尔奖,从研究性质上考虑,就是生物大分子的研究结果在遗传学研究领域的一种解释,当然这种解释被证明是正确的,随后引起的分子生物学革命,也非常接近于用化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当然我们可以说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化学的领域。

二、科学家多数情况下属于门外汉。

好的科学家都善于突破自己的领域,不断更新知识,不断了解新的领域。仔细观察一些科学家在开展研究中,往往需要对某一个新领域进行学习和了解。优秀的科学家正是那些能尽快把自己从门外汉变成专家的人。

年轻的科研人员在这方面应该发挥自己信息方面的特长,迅速掌握理解和把握全局的能力。我们阅读文献的时候,你往往会发现你都一些领域十分不熟悉,其实这是大部分学者共同的问题,大多数不熟悉很正常,在科研研究上,新手老手的情况都类似。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尤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你会逐渐发现,往往只有真正从事某一个课题的很少部分人对这一领域熟悉,就是所谓小同行,大多数人对这个领域的熟悉程度并不高。因此,年轻的科学家要有勇气在不熟悉的领域探索,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做的,要具有迅速成为某一小领域的专家的胆量和魄力。(其实教学工作也存在类似的情况,除非照本宣课,优秀的教育者必须时刻保持对新领域的关注度)。

三、从事科研工作最重要的基础是自我培养。

一般来说,我们在大学甚至研究生期间,学习和掌握的一些知识,往往都不足以满足即将开展的研究工作。选择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肯定需要补充新的知识,即使开展一个比较熟悉的研究内容,由于生物学技术和各方面的进展非常迅速,要做好科研工作,就必须随时了解新的进展,看自己的研究问题是否能借助新的研究技术,思考自己的研究问题是否已经有其他能解释的新角度,这些都必须要求随时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信息。另外,随着学科分类的增加,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领域,甚至某一个领域的全部知识和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科研工作过程中,有选择地针对某些关系密切的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和学习,这些能力现在西方提出是信息素养,我对信息素养的基本理解就是如何随时学习、掌握和利用新知识的能力。

中国的教育系统非常忽视信息素养方面的培养,这也是我们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熟悉科研的最重要原因。这也是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特殊挑战,我曾经指导过一些本科生开展科研工作,我发现有少数优秀的本科生,可以在低年级阶段没有系统学习完基础医学课程时,边干边学,迅速提升科研能力,其中关键的转变就是要尽快摆脱对其他学者和学术文献的盲目接受,个人独立思考并提出个人的判断。

     总之,要决心从事科研工作,不要害怕自己知识不够用,因为只要做科研,基本上大家都不够用,大家比的是耐力和决心,比的自我培养的能力。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174-798362.html

上一篇:谨慎使用维基百科医学信息
下一篇:2014年生命科学医学邵逸夫奖得主森和俊和瓦尔特教授

47 张鹏举 曹聪 刘立 张南希 周健 李宇斌 高典 孙爱军 张云扬 郝文涛 李长宝 高绪仁 王修慧 曹磊 廖晓琳 王春艳 孟庆勋 曹文虎 李永冲 陈志勇 水迎波 周雄伟 唐凌峰 梁洪泽 吴炳辉 吴斌 赖波 付国珍 陈敬朴 刘晓锋 范会勇 印大中 贺乐 陈沐 侯成亚 李桂顺 zhangling wou Allanmu lizaixian yunmu JINGNING dulizhi95 zzjtcm wangqinling PWANGSEIDON qz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