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3-IBM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oqiao1980 努力揭开更多原子核的秘密

博文

私立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根本希望 精选

已有 4580 次阅读 2008-11-4 11:38 |个人分类:我爱我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的公立教育之上我越来越觉得是一个希望渺茫,以近于缘木求鱼的事情。

并不是因为国外的许多好大学都是私立大学,所以我在这里再次打起私立教育的旗帜,我没有这种洋务派的喜好。中国毕竟是与国外不同的,如果公立教育是成功的,那么不会有人来凑这个热闹。即使中国发展私立教育,也必然是一个与国外私立教育不同的方式。前段时间我写了《利益的承载》一文后,内心颇感到凄凉。我一直在自问,如果教育没有踏实的现实基础,又何谈未来呢?当我们在教育的问题上都踏在了一条船上的时候,实际上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都是没有意义的,都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既然公立教育已经病入膏肓,而不能再为未来培养真正的开疆扩土的人物,已经不能再把持人的内心世界的执着的时候,我们却依然把希望放在公立教育的改革之上,实在是一件愚蠢之极的事情。这让我想起了清末时期的各位保皇派们,把希望寄托于掌权者的慈悲实在是一件不可取的悲哀。而今天各位教育学者们的呼声也越来显得更加刺耳和悲凉,犹如深谷之中的回音。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希望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呢?

谈中国的私立教育,很多人会显得更加无奈。在中国公立教育对私立教育的打压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但是我却越来越感觉到中国的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这些苟延残喘的私立教育上。在中国公立教育对私立教育的制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禁止小学阶段的私立教育的存在,美其名曰是义务教育的需要;二是虽然允许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的私立教育的存在,但是给予的待遇只是排在公立教育之后,在招生上明显的先天不足;三是私立教育没有制高点,研究生教育几近被公立教育全包;四是公立教育努力向私立教育招安,使得私立教育最后变为公立教育。所以在中国发展私立教育可谓是先天后天两不足。另一方面,在中国办私立教育的人很少是真正的教育家而是为了谋取利润,最终向公立教育妥协。

但是面对公立教育的僵化和种种丑恶,发展中国的私立教育是放眼未来的根本希望。一、只有真正的私立教育才能真正的面向现实,为社会培养全方面的人才;二、只有真正的私立教育才能产生真正的教育家,践行教育的真谛;三、只有真正的私立教育才能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思考,培养尽职本分的国家之才,而不是一堆为了自身利益弃国家利益于不顾的聪明人;四、只有私立教育才能体现教育的潜力,培养国家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力。教育的本性并在于培养人的才智,而是在于让人成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只有真正的私立教育才可以自发的达到这样的境界。

但是在中国有私立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可能么?我相信存在这样的可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罪恶的东西无论他多么强大终归会倒塌,进步的力量无论他多么渺小终有一天会强大起来。中国私立教育的存在和可能主要在于以下几点。一是近三十年的公立教育的畸形,使在这个体制下走出来的人都是很反感的,很多都在思考自己的后代是否还要在这个变形的教育下成长么?因此私立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全国老百姓的意志为出发点的,是历史推动的必然结果。二是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们关注私立教育的发展,当教育学者的希望不再放在公立教育之上的时候,必然会为私立教育的存在和发展不断论证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使私立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具备理论上的坚实基础。三是我相信在不断的教育问题的激荡之中,会有良知的企业家关心私立教育的发展,甚至会投身于私立教育的发展之中,为私立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因此我呼吁那些在中国公立教育上投资的有钱人们还是多多关注私立教育的发展吧,我相信私立教育的发展会让你们的名字永久的存在下去的。

因此,在教育问题的激化之中,私立教育将会获得发展甚至壮大到和公立教育分庭抗礼的层度,甚至取而代之。因为真正的私立教育必然是中国民众意志的选择,必然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

当机会来临的时候,私立教育也要为自己的发展做好自身的准备。一是努力健全私立教育体系,逐渐发展出完备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和研究机构,这要求所有致力于私立教育发展的人们联合起来,成立私立教育发展的机构。二是虽然今天私立教育找到的学生不够好,但是公立教育扩招的结果为私立教育的发展培养了更优秀的专业教师,经过进一步的培养,我相信优秀的教师会让学生的能力提升至少一倍,从而获得人们的肯定,并以此吸引更多的优秀学苗进入私立教育之中,因此建立专门的培养教师的机构,使其完全为私立教育服务是私立教育发展的根本希望和根本保障。有了这两点的建构和完善,再加上全社会的支持,我相信中国的私立教育在20年内必将如燎原之势发展起来。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701-45373.html

上一篇:利益的承载
下一篇:知识分子不担当,谁来担当?

3 杨玲 黎在珣 曹聪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