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余孟孟的博客 关注生命成长,传播人间知识,启迪教育智慧。

博文

什么是“微教育学”

已有 5531 次阅读 2012-1-10 11:52 |个人分类:《教师教育》课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教育学, 《学记》, 教育经典, 微教育学

余孟子

     当今社会已进入“微化”的时代,微博、微语、微信、微电影、微型电脑、微型书籍等等都不断涌现。由于社会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变得异常快捷。所以,那种宏大的、耗时、占地方的、长篇大论的事物纷纷失去了市场。当前看微博的人就比读长篇小说的人要多得多。这便是明证。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有十几个分支学科,即使是一本书的教育学也有至少十几万字的内容。要通读这类教育学书籍,对于一个忙于学科教学的教师来说确实需要时间和勇气。那么,如果能有一本“微教育学”或者“袖珍教育学”,那就太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了。当此之时,全文仅1200多字的《学记》便进入了当代教育者的视野,成为“微教育学”当仁不让的典范。

     《学记》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更为重要的是,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著作,全文虽然仅1200多字,但其间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值得今人充分挖掘和领悟。可以说,《学记》在教育领域是“第一名著”。

     作为“微教育学”典范的《学记》有如下四大特征:

          1. 无名而知名

      《学记》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如果在当今社会做一个广泛的调查,其实是没有多少人知道《学记》的,更别说读过了。所以,说它是“无名”。但同样来自于《礼记》的另外两篇却大名鼎鼎,即《大学》和《中庸》。这是宋代理学家二程和朱熹的功劳。

          1190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即“四子书”,简称“四书”。

      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这是朱熹为后世读书人定下的“循序渐进”的读书次序。虽然朱熹没有把《学记》也挑出来作为“第五书”,但他的这个循序渐进的读书次序的思想却实在是来源于《学记》——“不凌节而施之谓孙”、“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可见,朱子教人学习、读书也在遵循《学记》的基本精神。这也正体现出《学记》是一部教育教学领域的不朽名著。所以,直到今天,凡读过教育学的、上过师范的、从事教育工作的,乃至对教育思想有一定了解的人,都是知道《学记》的,了解《学记》的。可以说,《学记》在教育领域是“第一名著”。虽然,它在儒家经典中只能算是仅次于《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第五名著”。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颐就说“《礼记》除《中庸》、《大学》,惟《学记》最近道”。

          2. 言微而义大

      《学记》是中国的一部古书。我们说它是一部专著,是就它在学术史上沉甸甸的地位而言的。然而,《学记》全文只二十节,一共不过就1229个字,只相当于一篇现代高中生作文的篇幅。然而,它却包藏着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教育智慧。

      有一条教育教学原则叫“豫时孙摩”。《学记》中用了就几十个字——“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然而,翻开任何一本现代《教学论》书籍,就这四个教学原则,却要花好几页甚至十几页的篇幅进行阐释和讲解。

      《学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提出了“问答”式的教学方法。“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以此短短的一段话为思想渊源,西北师范大学教学论专业的一位博士生却写出了十几万字的一篇博士论文——《从“学答”走向“学问”》,并被评为优秀。

      近年来,对《学记》整篇进行解读和述评的著作不在少数,以教育学家高时良教授的《学记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最为有名。关于《学记》中的学习思想、教学思想、教师成长等话题当前也有很多专题性的研究。正如高时良教授所言:“《学记》的确是我国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充分地弘扬它,吸取它的合理核心来指导我们的教育运作”。

        3. 早产而成熟

     《学记》约成书于战国后期,为思孟学派所著,距今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在西方,较早的、影响最大的教育教学专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前者产生于1632年,当时中国正处在明朝末期,后者产生于1806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清朝中后期。可以说,《学记》的产生在教育学史上是非常之早的。

      庄子云:“初生之物,其形必丑”。任何新生事物往往都是粗糙的、稚嫩的、不完整的、存在缺陷的、有待改善和提高的。然而,《学记》虽是教育学史上的早期产品,但它却显得相当的成熟。它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教学的内容、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等重要的教育命题。可以说,有关教育教学的基本问题,《学记》都有精辟的论述。这不仅是中国学者的认识,外国专家也持同样的见解。日本学者谷口武就在《学记论考》一书中这样说到:“《学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教育经典著作,在我国古代学术界也是备受推崇的名著……像这样一本名书,对日本教育史所产生的影响,是极为罕见的。”

        4. 精深而实用

     通读《学记》我们发现,其语言结构、遣词造句相比于《大学》、《论语》等经典要晦涩、难懂一些。比起《三字经》和《弟子规》来说,《学记》更显得艰涩、难懂和深奥。然而,良药苦口,良文拒简。正是这种稍显晦涩的文字背后却蕴含着不尽的教育智慧。所以,才值得今人不断去挖掘、去研究、去体悟。

     说《学记》是精深的,因为它是教育学家、教育史家等科研人员进行研究的对象之一。在“中国知网”以“《学记》”为篇名可以从全部期刊中搜索出300多篇论文,可以从核心期刊中搜索出50多篇论文。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视角对精深的《学记》进行了相当的研究。而且,《学记》也成为了当前国家进行教育类人才选拔的内容之一。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学专业考试、教育学博士生入学考试等都不同程度考察到考生对《学记》的熟悉程度和理解。例如,2006年北师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入学考试就有这样一道题:翻译《学记》中的一段话并评论。

     说《学记》是实用的,因为当前许多中小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都认识到它的价值并用它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例如,2008年开始,莱西市便请专家用《学记》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对在职教师进行成长培训。结合教育经典名著,如《学记》帮助教师自我生发出适合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智慧,是当前乃至以后教师培训的重要形式。所以,莱西市教育体育局局长张为才就说“如果您是一位教育工作者而没有读过《学记》,那将是非常遗憾的,无论您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要研究中国的教育,不可不读《学记》;要研究世界的教育,不可不读《学记》;即使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不读《学记》”。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121-527636.html

上一篇:《学记》与素质教育(上)
下一篇:余孟子讲《学记》【第一讲】

4 刘洋 刘广明 吴吉良 clz198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1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