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iy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baiyang

博文

编辑感受之五:综述文章怎么写才能体现创新? 精选

已有 6633 次阅读 2023-12-9 18:30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编辑感受之五:综述文章怎么写才能体现创新?

 

最近的环化会议上,有人在“编辑面对面”会场问一众编辑:“综述文章的想法和结果都是之前文章已经有的,你们作为编辑怎么判断一篇综述的创新性呢?怎么决定是否可以送审?”

 

EST主编之一的Paul Westerhoff教授当即回答:“综述文章不能只是以往成果的总结和整理,而应有作者特别的理解(understanding)和见解(insights)”。

 

我深以为然!因为的确见过的很多综述稿件有这样的问题,即缺乏“评论和见解”,而多是简单的总结和陈述。哪怕内容再多覆盖面再广,仍不掩其平常和平庸。

 

好的研究论文,背景部分一定要指出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好的文献综述,更应如此,不仅要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和优点,更需指出现阶段存在的不足,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启示和方向。

 

原因之一,可能是很多综述文章由学生主笔,而导师只是润色文字和总体思路。虽然不是完全不行(凡事都有例外),但多数学生能力可达的阶段,只是陈述事实和规律,而不是鉴定和评判优劣,所以稿件往往缺乏对整个行业或技术的深刻理解和洞见。

 

而且,有的学者和学生懒于思考而勤于模仿,不愿对不同研究成果进行细致周到的比较性分析。所以,如果通讯作者放水或心软(比如学生着急毕业),就很容易产生灌水。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大家都更愿意表扬和奉承他人,而不愿批评或直接指出问题。既有人可能担心被报复穿小鞋,也可能担心会把自己正在做的好点子剧透。所以很多人常把观点争论特意弱化为想法不同。但这也让编辑和读者不能清晰直接地发现综述亮点或重点

 

从文字分量上看,我个人以为不能是100(总结):1(批判性评议)的蜻蜓点水,甚至不能是10:1的厚此薄彼,而应该至少是3:1,甚至最好到1:1的程度。

 

从操作程序上,建议大家在整理好目标稿件后做两件事:一是找出多篇文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二是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可行性的思路方法。两者相辅相成,通过对比研究,先发现其局限性,后对未来研究提供建议

 

有挑战的也是两点:1. 在knowledge gap(知识缺口)展示阶段,即比较各种观点和展示差异和联系的这个过程,非常考验作者的写作和思辨逻辑能力,很多人都写得不好。比较流于形式的gaps往往是前人没做过什么,而不是哪里做得不够好、哪里有冲突。 2.在research opportunities提出阶段,即提出新思路和新想法阶段,很多人会虚张声势的提出要系统的(systematic)全面的(comprehensive)研究某个内容,这也给人很虚的感觉。在这阶段很容易犯的错是画大饼,即提出一些不可能实现的或过分美好的愿景,比如开发一种全新的完美的新技术或新材料,而不是具体可行的思路方法。当然,或许是因为担心泄密,有的人也不愿给出真正有用的建议(这应该是无解)。

 

从形式上看,编辑看review paper的一个地方就是是否有作者自己做的,如果图都是引用文献的,基本就是overview(概述)。所谓overview,就是缺乏 critical analysis。所谓“数据分析”,不是仅仅加了1-2幅图展示了前期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趋势,也不是画上一些漂亮而正确的概念图,而是做一些整合文献的数据分析。这个“分析”最好是定性并且定量,然后指出领域里不足的地方,和潜在的改进方法

 

最后我想说,我们编辑目前对综述文章都比较苛刻,因为overview文章太多(虽然citation都不错)。大家(包括我)普遍缺少的是质疑精神。

 

当然我承认:我和我的课题组也有上面所说这样的很多问题,很抱歉也很遗憾之前有过一些灌水的情况!而这篇文章的推出,既是提出建议,更是反省自身!




https://m.sciencenet.cn/blog-465099-1413140.html

上一篇:一种光致厌氧氨氧化技术的开发
下一篇:2024年十大环科研究方向预测(搞笑版)

11 许培扬 汪运山 梁洪泽 贾玉玺 帅凌鹰 周钰 崔锦华 张桐 李升伟 张士宏 Enro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5: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