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lindw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rlindwh

博文

[转载]北京小饭馆与天津德餐起士林

已有 1416 次阅读 2022-4-16 15:49 |个人分类:民国民人|系统分类:生活其它|文章来源:转载

选自:包天笑《缀玉轩杂缀》


   我到(梅)兰芳家里去游玩的时候,也常常为他们一班朋友邀着同去吃小馆子。有时是冯幼伟请客的,有时是李释堪做东的,有时是来了一位不常来的朋友(这些朋友,我已不能列举了),一时拉拉扯扯便同去了。北京的小馆子是不计其数,什么“致美斋”、“百景楼”等等,我在以前已搞不清楚,不用说是现在了。但我记得那时北京的广东馆子很少,远不及上海的多,只有一家唤作“广成居”的广东小馆子,凡是冯六爷请客,我们倒是常去的。这地方只有一间平屋,摆了四五张方桌子,已经“实不能容”了,圆台面也休想,可是生意却是上海人打话,  “好得邪邪气气。”在里面挤得人家屁股碰屁股,但那班吃客终不肯退出去。

   我问他们:  “既然如此生意好,为什么不扩充起来?北京房屋又不贵,再加以刷新一下,即使不能成为一个大馆子,至少也能成为一个中等馆子。”冯幼伟道:“他们开小馆子的有个迷信,不能迁居,不能更换新装修。说起来也很有些道理,一家小饮食店,要它兴旺起来,也非一朝一夕之功。也要有几样拿手好菜,第一要使吃客走熟,时常光顾。忽然的迁居了,可是吃客是不迁居呢,失去原来的主顾却是失策的。还有,中国人是一向有传统思想,尤其是在北京这种地方,商人们常以百年老店夸,连门前挂的招牌已经破烂不堪,他们也不肯更换,以为这块老招牌是不能废弃的。你们写文章,说什么'发思古之幽情’的话,在北京的商人们也正在大发思古幽情呢!”他说得合座皆笑。

   每次吃小馆子,当然有兰芳在座,不过兰芳的吃东西我觉得小有麻烦。那便是这也不吃,那也不吃,辣的不吃,酸的不吃,不但是北方的白酒不吃,连南方的黄酒也不吃,为什么呢?那就是怕破坏了他的嗓子。虽则兰芳自己也很为谨慎,但这几位先生好像有意无意地监护他似的,颇觉可笑。在广成居吃饭时,却有一物,有人不喜吃的,兰芳却喜欢吃,这是苦瓜,苦瓜是出在广东的吗?我久闻其名,未曾尝过,在上海时,连虹口的三角地小菜场(广东人在上海多数住居虹口),也没苦瓜卖,这里的广成居却有,真是物稀为贵了。兰芳请我试尝之,入口虽觉得苦,而收口津津回甘,方知此是正味。到香港来,始知苦瓜乃是家常菜蔬,在筵席闻,上不得杯盘,因知苦口还不谐于人呢!

   我们吃了许多小馆子,却没有吃过西餐。北京的西菜馆当时也已有的了,在南城外一带有数家,实在不大高明。否则就是要东交民巷(按:东交民巷在明朝时代始原名“东江米巷”,因江南运输人北京的米,称之为“江米”,东西两巷都是米集,此亦曾见蒲留仙的《醒世姻缘》)使馆区域的六国饭店等处了。好在北京人也不喜欢吃西餐,有那些多姿多彩的中国菜,还吃那些一成不变的外国菜做什么呢?除非是到天津去,天津租界多,运输便,当然比北京为强。说起西餐也有小吃部,天津的“起士林”  (亦有译作“凯司令”的),是德国人所开设的一家小餐馆,在当时真名噪遐迩。在当初只是制糖果的,后来却饷人以西餐了。

   谈起那家德国小餐馆“起士林”,我又有一段插话了。

   还是在前清时代,有一对德国中年夫妇跑到天津来开了一家小糖果店。所有糖果都是他们夫妇自制的,很为精美。只租了一间屋子,也没有伙计,一切由他们夫妇自理。后来他们又添设了一个小吃部,只有六七个座位。谁知生意大佳,又扩充一间餐室,女主人当炉,男主人则奔走为侍者,并且添了一位助手,这位助手也是德国人。“起士林”的名声传到上海,我们行经天津的必定去吃它一餐,精美而丰富,价亦不贵。他们对于中国人非常客气,且亦能说中国话呢。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起士林的主人奉本国征召要回国从军,因为他是军籍上有名的,于是他回到自己祖国,奉令出征去了。但是起士林还是开在天津,因为那时生意甚发达,弃之可惜,因此就由老板娘和那位助手支持经营。这位助手是一个孑然无家室的人,且也颇忠实于他的职业。三年以后,一个凶信来了,老板战死了。一年以后,那个老板娘和那个助手在天津一个小教堂结婚了。半年以后,老板施施然回到天津来了,原来说他战死阵亡的消息并不确实,于是弄得很僵。助手道:  “我们不知老板并未战死,误会了,我应当走开。”老板道:  “这也不是你的过失,你们已经正式结婚,我应当走开。”老板娘道:  “你们两人都不差,都是我的过失,我应当走开。”结果,三个人均未走开,仍旧同心协办经营这个小餐馆。在中国世俗之见的人,觉得有点儿不合于伦理,可是一班明达之士却是原谅他们、赞成他们。




https://m.sciencenet.cn/blog-513148-1334175.html

上一篇:Heimkehr 14. 海涅 还乡集 14 三种翻译,郭沫若、贾南辉、张玉书
下一篇:[转载]马君武在欧洲写的诗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