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chaod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chaodong

博文

多基因DNA条形码系统MEE在线发表(Early View全文分享)

已有 4989 次阅读 2015-3-2 21:1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宏基因组, 分子分类学, 物种界定, 多基因条形码

Early View全文分享:

2015-Douglas et al.-A DNA Barcoding system integrating multigene sequence data.pdf

自2003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了解了DNA条形码的理念后,我个人持续关注。2005年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参加第二届世界DNA条形码大会后,自己更加希望做些工作,推动昆虫系统学工作。基于DNA序列,学界已经开发了很多用于分类鉴定的方法和系统。但是,在真核生物中,大多数系统使用单个预设的基因片段,如COI16S等。有限数据信息可能导致鉴定结果出现一定的偏差。这些系统也很难识别并分析基因组来源的大量基因数据。

今天收到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编辑部来信,Douglas Chesters博士等整合多基因数据的DNA条形码系统的研究论文已经被正式接受,并将于近日在线发表。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实现了多个基因的DNA条形码功能:1)基于经常测定的基因位点数据,建立一个参考框架性数据集;2)其它基因数据和参考序列进行同源比对、剪切,同时在种内变异范围内对查询基因片段赋予物种分类阶元信息。我们把该方法和现有一些方法进行了比较,如“bagpipe_phylo”。后者在系统发育树上给序列重新赋予分类阶元信息。

上述建议的多基因系统正确推断了GenBank中节肢动物78%的物种和94%的属级阶元。尤为关键的是,物种鉴别的比例高于仅仅用COI的方法。测试数据中,24%的物种仅仅见于非COI基因,而且这些COI之外的基因的物种阶元信息赋予正确率并没有明显的降低。同法,我们应用非COI的数据栏对建立的宏基因组数据进行了额外的物种阶元信息赋予。通过测试1273条蜜蜂基因序列的数据,我们通过改变遗传距离的计算方法,物种赋予正确率和基于系统发育的分类鉴定结果差异不明显。

标准的单基因片段DNA条形码仍然是基于PCR产生数据的物种鉴定的重要鉴定工具。对于已经建立的大量物种DNA条形码“骨干数据”而言,本文方法可以补充下列几点:1)基因组数据;2)通过整合其它独立的基因位点降低错误;3)对非条形码片段进行额外的物种鉴定。通过新一代测序平台,后面两点和群落基因组监测工作尤其相关。

学海无涯勤作舟。Douglas博士来组里以后,努力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在基于基因序列的物种界别的方向上,Douglas博士已经连续在Systematic Biology2篇)和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2篇)上发表论文,把单个基因的思路推广到多个基因,并实现了大数据库中基因物种信息的自动矫正和赋予。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他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国际学者1年期项目(PIFI),获得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于年底成功竞聘为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后续我们计划在下面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1把该方法推广到基因组。这个功能已经部分实现,但是还需要较多组学数据的实际测试。

2)把该方法推广到系统树上的一些关键节点。这是我个人最感兴趣的点。

3)把该方法和其它学科,特别是昆虫多样性和物种互作研究结合起来。

4)把该方法更系统地应用到蜜蜂物种较为丰富的几个属中,加快蜜蜂总科系统学研究工作。

       原文摘要和全文将于在线后和大家分享:

     


  1. A DNA Barcoding system integrating multi-gene sequence data

    Douglas Chesters, Wei-Min Zheng and Chao-Dong Zhu

    Accepted manuscript online: 4 MAR 2015 04:41AM EST | DOI: 10.1111/2041-210X.12366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6560-871373.html

上一篇:外来入侵生物的寄生蜂:珍贵的新种模式标本到底去哪里了?
下一篇:系统发育群(phylogenetics)- 虚拟研讨班实录 – 20150305

4 钱鑫 梁红斌 程起群 wgh13333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9: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