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哲学的邀请(57)—玉在山而草木润
我们现在对于学术的体验或许取决于自身的知识积累,也就是过去的感悟、体验和学习等。我们在由过去的事件及其脉络中形成体验,进而体验现在的学术世界,当我们体验现在的学术时,会依据或借鉴之前的体验和感悟。我们在追溯不同的过去体验中,对现在的学术或者是现在的体验交相呼应,形成现有的学术体验。对过去学术的记忆,也因为过去的因素可能会影响或扭曲现有的学术体验。
就像我们的父母,一生下来就不是父母的角色,更没有当父母的体验,而是有了孩子之后才是父母的角色,他们当父母也是一种体验和摸索。同样的,学术引导者或者导师本来就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导师,而是有了学生之后,在学术活动中不断体验和摸索才形成的导师经验,进一步是当导师的体验。这种体验不能固化,而是需要不断结合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推演而形成的交互学术体验。这需要我们进行更深沉的学术思考,在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上,在学术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一些痕迹。这种留痕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具有学术张力,包括学术哲学的张力、学术思想的张力、理论的张力、方法论的张力,更要富有洞察力和同情心,去理解所关注对象的内在与外在。
学术常常表现为一种思想与生活的方式,更富有传承创新的责任,这背后是一种思考,是表达一种认识论的取向,在认识学术的时候,既需要传承,更需要完善、补充和创新,形成思想和理论的兼容与并存,因此,学术研究要志存高远,要有理论方面的雄心,正所谓“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2-3 16: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