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色 COLOR SCI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小水獭 ☆Enjoy Life ☆Do Science☆

博文

不光是科普,还有教育传承

已有 4340 次阅读 2008-10-12 18:52 |个人分类:剑胆琴心|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又是读后感)

《知识分子的科普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2347

一个被解决的科学问题,如果能被这位科学家理解,哪么其他IQ=100的人也应当能理解。所以深入浅出的勾勒出科学问题的概貌,应当是科学家能够做到的事情。即使无法分心科普写作,哪么教科书的编写也应当力求条理清晰,易于理解。这是给知识传承者看的,如果学生看不懂,那这知识就只能像尸体一样呆在盖满灰尘的藏书架上,而无法活跃在一代代人的头脑里。

让跨专业的人能够有一定的跨专业常识非常好,然而更加迫切的是优化教材。一本经典,传承的不但是知识、事实,还有思想,看待问题的方式,阐述问题的方式、符号、插图,都应当包含作者的心血,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与学术水平。

小小抱怨一句,本土中国人还没有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那是否有一本中文生物学教材经典到需要被翻译成外文呢?如果我们读到的都是翻译教材,那Number1和Original永远是别人的了。也许这样说有些偏颇,实际上有几本中文教材还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书看的不多)。比如《生理学》《电生理基础》……医学院的书还是很自成体系的,其他书籍基本上就是参考国外经典教材。语言是河床,思想是奔腾其中的滔滔河流。语言的萎缩匮乏,将影响思考的进行、思想的丰富。科学工作者、科学作者、老师、学生……每个中国人大家一起努力用母语将科学思想、科学知识表达的更好、更准确、更明晰。并将母语的优势发挥到科技领域,梦想有一天,科学语言不仅是英语,汉语也一样棒、一样流行。

所以,各位老师闲暇时光大可写写科普作品来练练笔,文笔越来越好,写起教科书来也越来越顺手,写得越来越棒。至于误人子弟之说……,科学探索无止境怎有绝对对错。心里如何想,下笔如何写,准确表达自己即可。看文章的人自己会有判断接受、相信与否。



https://m.sciencenet.cn/blog-5525-42399.html

上一篇:可爱的动物
下一篇:Comparing Blogs with Thermodynamics Systems

3 黎在珣 杨文 zengf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1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