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汇》杂志社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zgdushu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博文

伴我一生

已有 2944 次阅读 2011-11-26 17:44 |个人分类:学林漫步|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读书

这一生可能都要与书相伴读书、写书、教书。于我而言,最轻松、最快乐,也是现在一心想做却苦于没有充足时间去做的事情,正是读书。

从小喜欢读书,整个小学和初中时代,我几乎都是在各种“小人书”和历史小说中度过的。那个时期,巴掌大的连环画是我的挚爱,不知道读了多少。渐渐地,画面伴随着简单文字的呈现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阅读需要,便开始转向“大部头”。记得当时街头的书摊销售最多的是四大名著。在90年代初中期,社会上阅读古典名著的热潮要远甚于今。如痴如醉、如癫如狂,沉迷于每一个小说人物的跌宕命运,感情也为之牵动,于是总会幻想着自己能够穿越历史,重回小说中的场境。

现在想来,少年时的读书应该是自己读书的最高境界,但不幸的是,后来这种境界陷落了。进入高中和大学后,功利化的读书泯灭了阅读兴趣。枯燥的课本、宣教式的语言、“独霸”真理的腔调让我不胜其烦,尤以中学的政治课和历史课为甚——如此充满变数和诡异的历史与社会竟然被总结为几个所谓的必然性和规律。我毕竟不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人,只能被动地接受了这一切,为了功利的目标,竟然也能全心全意地去理解和运用。现实终于击碎了自己的读书梦想。

如今,由于暂时摆脱了学习和应试的压力,重拾当初的读书梦想总算有了理论上的可能性。然而,过去终究是回不去了,多年的成长和社会化过程已经重塑了自己的读书偏好。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时间、读书的速度都不能为个人所完全掌控,毕竟所处的社会和制度体系对自己的角色有了期待,大量的专业阅读必须服从于创造新知识的科研目标。于是,感情的冲动少了,理性的思考多了。这或许也是一个人读书成熟的标志吧。

读书逻辑的变化可能发生在每一个读书人身上,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征并服从于该阶段的目标。一路走来,不管读书的性质如何改变,值得庆幸的是,读书能够重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也因此得以重新续接人类文明的经验和智慧。虽然不再是如痴如醉的沉迷,但转念一想,“入世”的儒家理想何尝不是支持一个人读书的新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摆脱一种个人情绪的纠缠,转而思考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乃至你所处社会的未来走向,又何尝不是一种读书的新境界?

 

               (  作者:郭亮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https://m.sciencenet.cn/blog-568700-511922.html

上一篇:“平静的书桌”何以可能?
下一篇:时间的力量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4: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